林 強
江蘇東亭律師事務所,江蘇 鹽城 224200
中國“酒文化”歷史悠久,從《詩經》開始就有關于酒的記載,共同飲酒成了中國人感情交流的一種重要方式,日常飲酒作為一種飲食習慣和社交方式而不是法律行為。但是一旦飲酒過量,導致飲酒人發(fā)生損害,或者飲酒后對第三人造成損害,共同飲酒人就可能發(fā)生法律糾紛,被訴至法院,要求承擔侵權責任。
所謂的共同飲酒,既包括同桌飲酒人,還應包括飲酒活動的組織者和酒品的提供者。共同飲酒的開始應界定為日常社交行為,當飲酒過量突破一定的界限后,開始上升到法律層面的侵權責任,需要對共同飲酒致害承擔侵權責任。常見的共同飲酒致害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勸酒。勸酒在日常生活中具有普遍性,中國人有敬酒的習慣,大家彼此敬酒,有“先干為敬”的變相勸酒,也有“走一個”之類的直接勸酒,有時為了某一目的還會出現(xiàn)多人對一人的輪番勸酒,勸酒導致的傷害是共同飲酒致害中最常見的。勸酒的共同飲酒者主觀上并沒有侵權故意,而且受害者一般也是自愿飲酒,如果飲酒者已經出現(xiàn)了醉酒狀態(tài)或者出現(xiàn)飲酒過量的癥狀,還繼續(xù)勸酒而造成的損害,勸酒人就需要承擔侵權責任。
(二)強迫性飲酒。強迫性飲酒不同于一般的勸酒,帶有主觀的惡意,用飲酒多少來威脅對方,比如“不喝三杯就不簽合同”“不喝完就是看不起我”。強迫性飲酒常見于求人辦事之類的雙方處于不平等地位的酒局,一方依靠強勢地位施于壓迫,導致另一方為了實現(xiàn)目的而被迫飲酒,即使已經醉酒,身體已經不堪重負,還是不得不飲酒。在某些特定場合,行為人為了取悅強勢的一方甚至會故意灌酒,超出正常飲酒的禮儀道德范圍,行為人需要為自己的強迫性行為負法律責任。
(三)未阻止飲酒。如果明知對方身患疾病或者特殊體質不能飲酒,對對方的飲酒行為不加制止,也會導致?lián)p害結果的發(fā)生。在此種情況下雖然對方的飲酒過量不是自己主動作為導致的結果,也會因為共同飲酒未盡到安全義務,導致不作為的侵權。
(四)對醉酒人未盡到安全責任。明知對方飲酒,對酒局結束后對方的行為未加以阻止,導致對方酒駕發(fā)生損害;或者對方因為醉酒已經失去了自我控制能力,卻未盡到看護責任,沒有將醉酒者妥善安置;或對方已經出現(xiàn)嚴重損害,未及時送醫(yī)救助,都將構成不作為的侵權。
共同飲酒、侵權案件中,需要承擔侵權責任的主要有以下四個主體。
(一)受害人。作為共同飲酒的受害人,一般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個人,能夠主動進行飲酒活動,對飲酒可能導致的損害有清醒的認識,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和飲酒能力有所了解,理應對自己的飲酒安全和行為安全負責。如果未對自我飲酒行為加以約束和控制,應對損害結果承擔責任,在飲酒致害結果的發(fā)生中,受害人往往也是責任人。
(二)其他共同飲酒人。共同飲酒人既包括直接勸酒、強迫性飲酒的人,也包括在同一場合負有提醒、通知、勸阻、照顧、保障飲酒人安全的人。在共同飲酒中,基本是基于熟人關聯(lián)成的酒局,這種熟人關系要求共同飲酒過程中彼此信任和依賴,在司法實踐中行為人的義務雖然沒有明確的來源,缺乏明確的法律法規(guī)、合同等依據,但是基于公序良俗,作為同桌飲酒的熟人,應當按照常理或者習慣保護共同飲酒人,對于應當意識到或是預見到的飲酒行為危險可能帶來的不利后果盡到注意義務。
(三)共同飲酒活動組織者。共同飲酒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社交行為,是一般性群眾活動,對于活動的組織者可以利用自己主導性的特點,來避免潛在的危險發(fā)生。作為組織者事前有義務了解共同飲酒人,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避免發(fā)生損害結果,也避免自己承擔不利的責任。作為共同飲酒的組織者應當全程持謹慎態(tài)度,對飲酒行為加以控制,避免發(fā)生飲酒過度,必要時還應當提供相應的幫助和照顧義務,確保共同飲酒人的安全。
(四)酒品的提供者。我國法律對成年人的飲酒和酒品提供者未提出明確的責任規(guī)定,對于正常的社交飲酒和過度飲酒沒有界限和區(qū)分。筆者認為,基于一般性常識,酒品提供者有必要對共同飲酒人給予基本的關懷和保護,過度向飲酒人提供酒品,置可能發(fā)生的危害于不顧,同樣會增加對共同飲酒人的損害,所以應該對酒品提供者的安全保障義務加以明確,從源頭上減少共同飲酒致害的可能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侵權責任法》)規(guī)定了安全保障義務,只要違反了此義務即認為構成了不作為侵權。共同飲酒侵權責任中,主要對受害者和其他共同飲酒人的責任進行了分析。
一是受害者自身的責任。此處的受害人不是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保護法》保護的未成年人,而是一般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個人。受害者本身也是共同飲酒人,雖然是共同飲酒的受害者,也應當是飲酒致害的最大責任人。對于飲酒過量可能導致的對自己身體的損害,比如酒精中毒、嘔吐物堵塞致死等應有明確的認識,對酒后開車可能導致的交通事故,會受到法律的制裁等有明確的認識。在明知自己身體狀況的情況下仍不顧后果地飲酒,明知處于醉酒狀態(tài)仍執(zhí)意開車等,受害者的行為是導致?lián)p害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受害人應當承擔主要責任。
二是其他共同飲酒人的責任。此處所講的其他共同飲酒人包括活動的組織者、酒品的提供人和同桌甚至同場的共同飲酒人。在共同飲酒過程中若出現(xiàn)強迫飲酒行為導致飲酒人喝酒過量,失去自我控制導致?lián)p害時,飲酒人對自己的安全責任就轉移給了共同飲酒人,此時共飲人的過失大于受害人的主觀過失。如果共同飲酒人未盡到提醒、看護等義務,應當承擔不作為責任,此時供飲人的過失小于受害人的主觀過失,應當承擔次要責任。
共同飲酒人的免責事由符合我國《侵權責任法》中的過失相抵、不可抗力、受害人故意三種。
根據過失相抵的原則,如果共同飲酒者對于損害的結果采取了積極的行動,對受害者實施了照顧和救治義務,是可以減輕相關責任的,結合到具體的共同飲酒全過程來看就是:作為組織者或者一般共同飲酒人,提前了解共同飲酒人的身體狀況,讓不能飲酒的人不飲酒,酒量差的人少飲酒;在飲酒過程中不勸酒、不灌酒,避免發(fā)生醉酒;在共同飲酒后對出現(xiàn)醉酒狀態(tài)的人盡到照顧義務,對需要救治的人積極送醫(yī)救治;注意提醒飲酒人酒后不要駕駛交通工具,必要時將飲酒人安全地送到家中。需要注意的是“過失相抵”并非完全免除責任,只有制止醉酒才能免責。如果共同飲酒者發(fā)生嚴重損害,其他的共同飲酒者依然要承擔責任,只是因為履行了相關義務,可以相應地減輕部分責任。
不可抗力是指無法預見、不能避免、不能克服而發(fā)生的客觀情況,在很多法律文書中都可以看到不可抗力的字眼,在社會實踐中發(fā)生較少或比較偶然,比如臺風、海嘯、地震等自然現(xiàn)象,以及戰(zhàn)爭、暴亂等社會現(xiàn)象。需要注意的是不可抗力是唯一致害原因時,才可以完全免除相關義務人的責任。若由于發(fā)生了不可抗力導致受害人受傷,其他的共同飲酒人依然有照顧和送醫(yī)的義務;若是共同飲酒人應履行而未履行義務導致受害人在遭受不可抗力傷害后結果加重,則受害人遭受不可抗力免責事由不成立。
受害人故意是指受害人明知自己有生理疾病不能飲酒或明知自己的飲酒極限,由于情緒不佳或者故意“買醉”,在對過量飲酒可能導致的損害結果非常明確的情況下,放任飲酒甚至希望發(fā)生損害結果,共飲人在盡到勸阻、安全保障義務的情況下,無法阻止傷害的發(fā)生,受害人應對自己的酗酒行為承擔責任,可根據具體情況免除共同飲酒人的部分乃至全部責任。
共同飲酒雖然能夠聯(lián)絡感情,但是由于飲酒導致的責任事故也不得不引起更多人的重視。共同飲酒致害中,需要進一步界定侵權責任,明確責任主體和相關責任、義務來源,對責任主體和承擔責任的方式及大小進行認定,對共同飲酒導致的侵權責任進行比例劃分,讓具體的司法實踐更具有可操作性,保證法律實施的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