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先輩們敬糧食若神明,不容絲毫褻瀆。糧食有生命,也有靈性,吃飯不只是得口舌之快,還是生命與生命的相遇,人們咀嚼糧食也是咀嚼時光。人與糧食同行,有辛苦,有溫暖,有感恩,有敬畏……
[寫作方向]
此作文題的命題材料談“糧食”,共有三句話,可分為三個層次:
(1)第一句話“先輩們敬糧食若神明,不容絲毫褻瀆”為第一層,是說先輩對糧食敬畏的態(tài)度。
(2)第二句話“糧食有生命,也有靈性,吃飯不只是得口舌之快,還是生命與生命的相遇,人們咀嚼糧食也是咀嚼時光”為第二層,闡釋糧食的生命本質(zhì)。
(3)第三句話“人與糧食同行,有辛苦,有溫暖,有感恩,有敬畏……”為第三層,告訴我們?nèi)伺c糧食同行應(yīng)有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作文時,我們要由實到虛,先談糧食再重點談糧食背后關(guān)于人的生命、人的情感、人的文化等。
方向一:敬畏糧食就是敬畏生命
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先,糧食問題始終是我們中國人的頭等大事。新時代,我國糧食“飯碗”雖已端穩(wěn),但還沒有“穩(wěn)”到可以揮霍的程度,“饑餓”離我們并不遙遠。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糧食是以失去自己生命的代價,來延續(xù)我們的生命的?;蛘哒f,一粒大米把它的生命移植到了我們的生命中。所以,我們對糧食要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意、珍惜之情。敬畏一粒糧食,就是敬畏勞動、敬畏生命。感恩一粒糧食,就是感恩大地、感恩自然。珍惜一粒糧食,就是珍惜生活,珍惜親情。
方向二:浪費糧食就是丟卻人性
“每一食,便念稼穡之艱難?!弊怨乓詠?,中華民族對糧食都心存敬畏?!皟€,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薄办o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惫?jié)儉糧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彪S隨便便倒掉的一碗飯,倒掉的不僅僅是糧食,還有文化傳統(tǒng)、辛勤汗水和珍貴資源。敬畏糧食,就是敬畏傳統(tǒng)、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勞動。敬畏傳統(tǒng),珍惜糧食、崇尚節(jié)儉的美德不能丟,讓我們從內(nèi)心深處向“舌尖上的浪費”說“不”。
方向三:我們都是需要糧食的人
有這樣兩組數(shù)據(jù):一是“1.32億”,聯(lián)合國日前發(fā)布的《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yǎng)狀況》報告預(yù)測,在全球范圍內(nèi),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引發(fā)的經(jīng)濟衰退,2020年饑餓人數(shù)至少新增約8300萬,甚至可能新增1.32億。二是“3500萬噸”,我國每年浪費的糧食約3500萬噸,每一天都有數(shù)以萬噸計的食物被從餐桌上丟棄,而我國糧食生產(chǎn)仍面臨需求增長、資源約束、結(jié)構(gòu)性矛盾等問題,糧食生產(chǎn)和消費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tài)。這些觸目驚心的數(shù)字,時刻警醒著我們,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一個永恒的課題,對于我們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更是如此。
[備用素材]
林述?。簼M懷赤子之心的國宴大廚
林述巍是名副其實的國宴大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他用自己的專長,精心烹飪了五道佳肴為祖國慶生。這五道菜按照先后順序記錄了這70年的時代變遷: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的百廢待興,到“兩彈一星”研制成功后的國泰民安,到改革開放之后人民迎來五谷豐登的繁榮昌盛,到2008年奧運精神把全人類的心緊緊地系在一起,再到如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巨大成功……這些變化和進步讓祖國處處綠水青山……每一道菜,都傾注了不少心血;每個造型,都寓意十足。我們從這幾道菜中,不難看出中國人濃郁的愛國情懷,它們就像一封封寫給中國美食的浪漫情書。林述巍將視覺盛宴和國家故事相結(jié)合,在帶給人們味蕾盛宴的同時,也彰顯著濃濃的赤子情懷。
運用點撥: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農(nóng)業(yè)大國,糧食在國人心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所謂“人是鐵,飯是鋼”“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是也。林述巍用五道菜表達愛國情懷,不是無來由的,而是有著深刻意蘊的。正是因為有許許多多像林述巍一樣對中華美食文化充滿濃濃深情的人,才讓中華美食不斷得以發(fā)揚光大,讓中華美食不再是滿足口腹之欲的色香味俱全的食品,還成了內(nèi)蘊豐富、頗耐咀嚼的文化食糧。
袁隆平:生于泥土之中的永恒
袁隆平,1930年生于北京,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研究與發(fā)展雜交水稻的開創(chuàng)者,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F(xiàn)在,他已是耄耋老人,盡管他早已名滿天下,但他仍在為“禾下乘涼”夢而不懈努力。袁隆平的研究為曾經(jīng)被饑餓困擾的國家?guī)硐M?,也給自己帶來了一些非議,但是他把那些污名拋諸腦后,一心只為稻粱謀。2017年,袁隆平領(lǐng)導(dǎo)的青島海水稻研發(fā)中心取得重大技術(shù)突破,海水稻測產(chǎn)成功;2018年,袁隆平帶領(lǐng)的團隊在中東熱帶沙漠試驗種植水稻取得成功;2019年,袁隆平超級稻“超優(yōu)1000”試種成功,平均畝產(chǎn)達903.9公斤。從雜交水稻到海水稻,從沙漠水稻再到超級稻,袁隆平一次又一次突破極限,為人類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運用點撥:袁隆平,為了國家的糧食安全,在功成名就之后,仍然不斷追尋自己的夢想,這既是一個科學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更是他心系天下蒼生的一種家國情懷。他曾說:“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比绻皇切南堤煜律n生的糧食安全,一個耄耋老人怎會不顧辛勞,奔波于田野呢?真是為誰辛苦為誰甜?。?/p>
[佳作示范]
敬畏糧食
文/李想
五十年前,袁隆平先生用不懈的努力與汗水澆灌出了“南優(yōu)二號”,解決了數(shù)億國人的溫飽問題!
然而,是否有人愿意靜下心來想一想:當前,我們是否真的懷有一顆對糧食的敬畏之心?在科學家們夜以繼日,不畏艱難地實驗攻關(guān)時,我們是否將餐桌上剩下的糧食毫不在意地扔進了垃圾桶?我們生活在“稻米流脂粟米白”的江南,是否早已忘卻了曾經(jīng)“四海無閑田,農(nóng)夫猶餓死”的人間慘案?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勞,我們怎能輕易忘卻!糧食是土地里生長出來的,是陽光照耀、雨露滋潤的“天地果實”,是農(nóng)人揮灑汗水、辛勤勞作的“人間成果”,糧食是有生命的;糧食能“感知”天、地、人,能讓人延續(xù)生命,能令人齒頰留香,能使人從容心安,糧食是有靈性的。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蔽覀冃枰次芳Z食,這是對勞動人民最基本的尊重,亦是做人的基本、為人的底線。然而,總有那么一些人,為了顯示自己的闊氣,在餐廳點上豪宴,最后動也沒動就“瀟灑”離去;甚至還有人利用糧食賺取不義之財,比如某當紅吃播,竟然在直播時拿著各種美食大快朵頤,直播結(jié)束后馬上吐掉,真是讓人無語。我總覺得,這些人是有罪的,人神共憤。要知道,在古代,先輩們敬糧食若神明,不容絲毫褻瀆,因為他們覺得糧食是有生命的,是有靈性的,她幫助炎黃子孫的血脈代代相傳。盡管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的物質(zhì)更富足,思想更進步,但我們豈能對糧食缺乏敬畏之心?浪費糧食,“其可怪也歟”,不是嗎?
我們需要敬畏糧食,更是因為糧食中蘊含著華夏民族堅韌、踏實、樸實、奉獻的美好品質(zhì),甚至可以說,糧食是我們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精神骨血。是的,是糧食養(yǎng)育了我們,是糧食塑造了我們,這些來自大地的精靈,造就了不一樣的中華兒女。看那如大米般樸實的王進喜,帶領(lǐng)著石油工人喊著“就算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動人口號;看那如高粱般堅韌挺拔的鐘南山院士,親自在疫情重災(zāi)區(qū)沖鋒,日夜堅守,指導(dǎo)研究;看那如小米般緊緊團結(jié),在貧窮山村奉獻自我的村干部們,不畏條件艱苦,只為帶領(lǐng)村民們脫貧致富……糧食的精神,早已流淌進血脈,我們敬畏糧食,就是敬畏這樣動人的精神,敬畏中華民族堅守的“糧心”。
我突然想起前不久看到的一個觸目驚心的數(shù)據(jù):國人每年浪費的糧食竟然高達2000億人民幣?;蛟S有人會拍著他的錢包,不屑一顧地說自己就是錢多,想要什么買不來,更別提這點微不足道的糧米了。然而,真的是這樣嗎?“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絲麻?!睗h景帝的告誡,難道我們忘記了嗎?對于糧食,我們?nèi)绻F(xiàn)在不珍惜,不敬畏,等到天災(zāi)人禍缺糧的時候,就悔之晚矣。出現(xiàn)“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景象,不是沒有可能!切記,切記!
朋友們,請讓我們都做一個有“糧心”的人,時時把糧食問題放在心里,時時敬畏與感恩糧食。如此,我煌煌中華方能真正不朽,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評點]
此文倡導(dǎo)“敬畏糧食”。文章先用袁隆平的故事引出關(guān)于糧食的問題,緊接著用三個問句追問當下的我們對糧食是否抱有正確的態(tài)度和行為,隨后發(fā)表自己對“糧食”這一概念的獨特理解,如此,“敬畏糧食”的中心觀點便不言自明了。那么,我們?yōu)槭裁匆熬次芳Z食”?接著文章從個人和民族這兩個層面進行闡述,令人信服。倒數(shù)第二段,文章聯(lián)系現(xiàn)實和歷史,提出警示,震撼人心。文末,發(fā)出呼吁,并展示踐行“敬畏糧食”的愿景,激蕩人心,堪稱豹尾。縱觀全文,此文觀點鮮明,思路清晰,論證有力。
(作者:陳玉駒,江蘇省張家港市沙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