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歌對于時代的意義在于讓現(xiàn)代人了解過去某些已經(jīng)消失的生活方式,讓今人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并知道自己從哪里來。古典詩歌原汁原味地保存了古人的生活,保留了古人的生活狀態(tài),反映了古人的思想境界和審美情趣。古典詩歌言簡義豐,看似簡單的語言形式卻暗藏著漢語音韻節(jié)奏的密碼。閱讀古典詩歌不可簡單粗暴,字字落實般翻譯方法無疑是對詩境的破壞,對美的扼殺。中國古典詩歌是曾經(jīng)生活在華夏大地之上的先民的生活記錄,一字一句皆是生命的呼吸,情感的悸動。閱讀古典詩歌應還原生活,忠實生活本來的邏輯,身臨其境,感同身受,與詩人呼吸在同一片藍天下,徜徉在同一方山川之上。
一、還原語意,確立言語邏輯
詩歌的言語具有省略、跳躍、錯位等特點,給閱讀帶來了難度。因此,閱讀詩歌首先應將省略的內(nèi)容還原,將跳躍的內(nèi)容產(chǎn)生關聯(lián),將錯位的內(nèi)容理清順序,從而確立言語邏輯,更好地理解詩歌。
[例1] (2020年全國Ⅱ卷)
讀 史
(北宋)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終欲付何人?
當時黮闇①猶承誤,末俗紛紜更亂真。
糟粕②所傳非粹美,丹青難寫是精神。
區(qū)區(qū)豈盡高賢意,獨守千秋紙上塵。
[注] 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這里用來指代典籍,也作“糟魄”,《莊子·天道》:“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p>
宋詩崇尚理趣,以議論入詩較為普遍。這首詩抒發(fā)了王安石的讀史感受,表達了他對讀史的看法。因為字數(shù)和格律的限制,給我們帶來了閱讀的障礙。若能夠抓住詩歌中的言語邏輯,解讀詩歌就不太費力了。我們應根據(jù)動詞補充主語,深刻理解詩句意思,辨析前后因果關系,調(diào)整語序,使詩歌符合邏輯關系。比如:
首聯(lián)“功名”與“付何人”是什么關系?頷聯(lián)“承誤”“亂真”原因何在?頸聯(lián)“非”字否定錯誤的做法,“難”字揭示實際問題,那么解決問題的辦法是什么呢?尾聯(lián)由“豈”可知作者用反問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那么“守”的主體是誰呢?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梳理詩歌言語的邏輯關系。
第一層邏輯關系便是史書與客觀之間的悖論,歷史需要被記錄,但是記錄的未必是真實的歷史。由此可以得出史書記載的歷史事實未必絕對正確。第二層邏輯關系是記錄歷史者的主觀意愿與真實歷史的價值之間的悖論,記錄者的水平有高有低,歷史價值便會因此受到減損。由此不難得出這首詩歌表面上看是王安石對讀史的看法,實質(zhì)上也表明了做人應該具有批判性思維,變法也應該受到理性看待,而非人云亦云,盲目跟風。
二、還原日常,確立生活邏輯
詩歌是詩人生活的藝術體現(xiàn)和思想情感的提煉升華。詩人善于從普通庸常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突破日常、擺脫庸俗、創(chuàng)造不凡是詩人的必修課。還原日常,從藝術返回到生活,進而走進詩人的心靈世界,便成了我們鑒賞詩歌的不二法門。
[例2] (2020年全國Ⅰ卷)
奉和襲美①抱疾杜門見寄次韻
(唐)陸龜蒙
雖失春城醉上期,下?、诓帽槲床迷?。
因吟郢岸百畝蕙③,欲采商崖④三秀芝。
棲野鶴籠寬使織,施山僧飯別教炊。
但醫(yī)沈約⑤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滿枝。
[注] ①襲美,即陸龜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悍畔率覂?nèi)懸掛的帷幕,指教書。裁詩:作詩。③《楚辭·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北扔髋囵B(yǎng)人才。④商崖:這里泛指山崖。⑤沈約,南朝詩人,史載其眼中有兩個瞳孔。這里以沈約代指皮日休。
從詩歌標題看這首詩是陸龜蒙收到好友皮日休的詩歌后的和詩。和詩與原詩用韻相同,用韻的次序也一致,在形式上保持一致,是陸龜蒙對病中好友的情感慰藉。此詩理解起來頗有難度,雖然出題者給了五個注解,理解詩歌大意沒有問題,但對于徹底讀懂詩歌還存在疑難點。比如頸聯(lián)“野鶴”“僧飯”,尾聯(lián)“江花”用意還不明朗。為此,我們可以運用還原日常、確立生活邏輯的方法來解讀這幾個疑難點。
首先從詩歌標題和詩句整體,可以明確詩歌所表現(xiàn)的生活日常:好友皮日休生病,因此一起賞春的約定便無法實現(xiàn),詩人希望好友的眼病能趕快醫(yī)治好,到時候可以一起欣賞江邊的繁花。朋友之間的邀約、赴約,是文人士大夫重要的生活日常,而酬唱之作除了記敘宴飲、雅集,還寄托了作者對人生的態(tài)度。頸聯(lián)承接頷聯(lián)培養(yǎng)人才而來,用“野鶴”自比,來表達自己生活自由的安適。施舍給僧人的飯食做得也別有滋味,以此表現(xiàn)自己的生活之趣。中間兩聯(lián)采用象征、比喻、襯托的手法,寫自己的生活志趣,以此安慰病中的好友,疾病終將治愈,不要因此失了對生活達觀的態(tài)度。
讀詩,相當于讀人、讀生活,因此要善于還原日常生活中人與他人(社會)、人與自我(自我投射物)的關系,建立生活邏輯,從而走進詩人博大的心靈世界。
三、還原心境,確立情感邏輯
詩言志。詩歌依托豐富的題材來表現(xiàn)詩人的思想情感。時代、遭遇、性情造就了詩風,萬千詩人萬千風格,詩歌鑒賞如果不抓住根本,而在瑣粹處耗費精力,讀詩難免如盲人摸象,不辨全貌。而詩歌的根本就是詩人的情感邏輯。任何一首詩歌都有其自身的情感邏輯,還原詩人心境,確立情感邏輯,鑒賞詩歌必能曲徑通幽柳暗花明。
[例3] (2020年全國Ⅲ卷)
苦 筍
(南宋)陸游
藜藿①盤中忽眼明,駢頭脫襁白玉嬰。
極知耿介種性別,苦節(jié)乃與生俱生。
我見魏征殊媚嫵②,約束兒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養(yǎng)成,放使干霄戰(zhàn)風雨。
[注] 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飯菜。②唐太宗曾說,別人認為魏征言行無禮,我卻覺得他很嫵媚。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其基本情感由最后兩句可以得出:培養(yǎng)人才,讓他們像竹一般直沖云霄搏擊風雨。但如果僅僅分析至此,恐怕還未得陸游寫作此詩的妙處,而要更加深入地走進陸游的內(nèi)心,我們不妨還原其心境,確立情感邏輯。
當陸游用餐時看到盤中的苦筍時,不覺眼睛一亮,苦筍潔白光滑如嬰兒肌膚,勾起了食欲。作者初見苦筍而感到欣喜。品嘗過后,陸游不禁聯(lián)想起苦筍的特性味苦,這與生俱來的秉性正是苦筍獨特的地方,也是苦筍最動人的地方??喙S味苦,正如忠言逆耳,陸游喜愛苦筍,正如唐太宗覺得魏征嫵媚一般,這是知己間的莫逆于心。詩歌至此,情感邏輯由“欣喜”發(fā)展至“相惜”。“約束兒童勿多取”表面上是寫對兒童的告誡,其實是對當局漠視人才的控訴。國家內(nèi)憂外患,朝綱不振,缺少力挽狂瀾的人才。于是,陸游才會借對兒童的告誡警示當局。至此,情感邏輯發(fā)展為“勸告”。最后陸游直抒胸臆,將自己的一腔忠勇化成對人才的呼喚,情感邏輯在“呼告”中結束。喜→惜→勸→喚,從這組情感邏輯中不難看出作者的大格局。
(作者:丁紅,江蘇省江陰市南菁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