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敦明 常 陽
簫,中國古老樂器之一。當華夏先民把河南賈湖和浙江河姆渡的骨笛和骨哨吹響之后,簫也開始了它的漫長之旅。最早是單管,類似一支蘆葦或一支竹管,經(jīng)過風吹而發(fā)出單音,后來由多個長短和粗細不同的管子而吹出不同的聲音,這就是被人們所認識的排簫的鼻祖。人們發(fā)現(xiàn)在單管上開幾個孔,并在上端開上吹孔,這就使這個吹孔經(jīng)過風吹產(chǎn)生聲音,跟隨著人們用手指進行開閉音孔便產(chǎn)生了在同一支管子上發(fā)出聲音不同和音量大與小的發(fā)音體,這就是單管簫的起源。這種簫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進化,使單管簫演變成現(xiàn)今的六孔簫和八孔簫等等。因為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又是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chǎn)大國,所以變革的簫品種很多,如民樂簫、琴簫、大頭簫、北簫、戲劇簫、玉屏簫、低音簫、加鍵簫、巨簫等等,不但品種多,而且使用范圍廣,各種簫在各地區(qū)和各民族中發(fā)揮獨特作用,如今它已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基礎樂器之一。
從唐朝開始,許多文人墨客寫下了很多有關簫的詩句,如李白在《憶秦娥·簫聲咽》中的“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又如:“人吹彩簫去,天借綠云迎。曲在身不返,空馀弄玉名”。唐代詩人杜牧曰:“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在中國古代宮廷音樂中簫是必不可少的樂器之一。到了唐宋年間尤為發(fā)達,敦煌莫高窟唐代飛天樂人中就有吹簫的壁畫。故宮博物館現(xiàn)存的古畫中也有唐、宋、元、明、清民間藝人吹簫的書畫作品。
在歷史上有關簫的神奇故事并不少。在春秋時代,秦穆公有個女兒非常喜歡一塊碧色美玉,故而為她起名為“弄玉”。弄玉長大后容貌美麗,為人聰明,善于吹笙,當她在鳳凰臺上吹奏碧玉笙時,迎來百鳥合鳴。秦穆公自視女兒為掌上明珠,欲為女兒招來鄰國王子為婚,但弄玉不從,她需懂音律、善吹笙者為夫。有一天,弄玉還在鳳凰臺上吹笙,忽然聽到優(yōu)美輕柔的簫音傳來,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深沉凄婉,弄玉聽到后又喜又佩服,當弄玉吹笙時,笙與簫互相之間節(jié)拍、曲調(diào)配合得水乳交融,悅耳動聽,只有如此技藝高超的吹簫人才是弄玉夢寐以求的夫君。弄玉的父親秦穆公派使者至千里之外的太華山把這“簫史”請到鳳凰臺,簫史和弄玉彼此仰慕愿結為夫婦?!按岛嵰P,隨鳳而去”,前人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力,同時說明美妙的簫音能喚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于美的追求。南北朝的詩人江總有詩云:“弄玉秦家女,簫史仙處童。來時兔月滿,去后鳳樓空。密笑開還斂,浮聲咽更通。相期紅粉色,飛向紫煙中。”又如張良“悲歌散楚”的故事:張良在“十面埋伏”的有力形勢下用簫聲引起了“四面楚歌”,吹散了楚霸王八千子弟兵,致使虞姬自刎,項羽烏江身亡的悲壯史實。除去上述故事外,還有傳說中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八仙中的藍采和就是吹簫的,說明簫在歷史的長流中被人們傳為神奇的樂器。
在歷史中上至帝王,下至平民,都給簫報以極高的文化品位。在今天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簫的文化品位。我們亦可看出簫在現(xiàn)今的歷史進程中,人們對簫的注重和文化品位的程度。
俞遜發(fā)先生當年在臺灣的一次演出中用簫吹奏完一首曲子后,臺灣的一位笛簫愛好者頓時被這支簫的聲音吸引,演出結束后他立刻就向俞先生提出,要用一輛高檔轎車換取這支簫,俞遜發(fā)說:“這支簫是我的一件無價之寶,因為這支簫被稱為九節(jié)紫竹鳳凰簫,它的花紋似黃鱔花紋,粗細和圓整度十分少見,它的音響效果也是萬里挑一。它是我國笛簫制作師常敦明先生親自制作而成,是難得的好簫。一輛汽車固然讓人心動,但是與這支簫比起來,兩者相差太大。汽車可以制造許多輛,但這支簫可稱為寶物,不可多得,更加不可復制,兩者不能相提并論”。
《樂器》雜志的記者孟建軍先生曾經(jīng)在他所著的《器樂人生》一書中的一篇文章中寫了一段有關簫的故事:“人民大學的王鍵告訴我,他在大一的時候差點患上精神疾病,為了什么?竟然是為了一支簫?!蓖蹑I說:我有一支非常好的八孔簫,是江蘇揚中笛簫制作名家常敦明先生所制,我從南京帶到北京的時候有了裂紋。那個時候,王鍵就覺得這件事對他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于是他每天朝思暮想的就是這件事,憂傷的感覺讓他不能自拔,慢慢地成了心理負擔。在期末考試之前,復習很緊張,可是他心目中仍然放不下這支簫,甚至在寫考卷時仍然惦記著這支開裂的簫,這支簫讓他整整悲傷了3個月。最后他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不得不去看心理醫(yī)生。
又如南京師范大學教授林克仁先生說:“揚中市長鳴樂器有限公司有幸收藏了一支唐代銅簫,據(jù)傳為宮中之物,這支簫經(jīng)前人長期吹奏已成黑色,簫長61.2厘米,內(nèi)徑為1.55厘米,簫前面有5個音孔,背后有一個音孔,樣式和現(xiàn)在的六孔簫相似,音調(diào)和現(xiàn)在G調(diào)音的頻率接近,上面刻有海棠花。”
最近幾年,我們和著名笛簫演奏家蔣國基先生研究制作了“巨簫”,此簫長為2.6米,筒音為D,最低音為146.83赫茲,此簫由三人演奏,簫的音色渾厚、深沉、柔和,它是由香妃竹所制而成,簫身上刻有鳳舞九天的圖案,曾獲得“吉尼斯”世界之最,它是歷史上最低音的簫,還曾在海內(nèi)外演出,深得大家的贊譽。近年來我們還研究出了三節(jié)簫,可以更加便利的進行音準的調(diào)節(jié)。
2016年冬天,我曾和常陽一起專程前去拜訪蘇州笛簫制作名家鄒敘生先生,向他學習做簫的技藝。當時鄒師傅已經(jīng)80歲有余,年齡與筆者相仿,我們相互探討簫的制作技藝。最為可貴的是,鄒先生把制簫技術從紫竹的選料、烤竹、去掉內(nèi)節(jié)、開孔要求,以及簫的風門(也就是吹孔的技巧)等制作工序毫無保留地對常陽進行了手把手的指導。他還深入講述了簫的發(fā)音要求,如:簫的高、中、低音的音色,發(fā)音的靈敏度等等。在一支簫制作完成時,鄒師傅還即興吹奏了一曲《春江花月夜》。樂曲結束后,他把這支簫贈送給了常陽,作為他學習制作簫的一個紀念。
簫的制作看起來簡單,一根竹子幾個孔,加上一個吹孔即可稱之為簫,但實際上簫的制作談何容易。一支八孔簫能發(fā)出30多個音,加上泛音,音域就更廣了。從簫的音色來講,它有許多種簫的音品,它的材料粗細長短不一,吹孔、指孔大小不一定相同,這在制作中就要有一定的技術奧妙。制簫的竹材需要經(jīng)過火烘,烤竹時要烤得均勻、通透,之后再撬直??局駮r溫度一定要注意,火的大小一定要適中,撬竹時一定要將簫竹撬直,不然制成簫后竹子會變形(彎曲),音就會有變化。竹材的內(nèi)膛一定要磨平,內(nèi)膛要光滑,然后涂上蟲膠,這對簫的發(fā)音很重要,但是切記不能使用化學漆,因為化學漆含有有害物質,對使用者可能造成傷害。簫的制作工藝一定要精細并且注意環(huán)保。
在簫的制作中,要注意各種簫的制作工藝不一,如:南簫,它的吹孔是內(nèi)三角形,音孔比其他簫要大一點;琴簫的制作,要求材料要偏細一點,音孔小一點,吹孔就是有竹節(jié)的吹口。各種簫不管是什么吹孔,我們在制作中要講究吹孔位置的對稱,吹孔要光滑,吹孔的角度在45°左右。簫的音準要根據(jù)簫的需要來決定。六孔簫和八孔簫的開孔、音準就不一樣。南簫和北簫的粗細有著明顯的差異,因此,一根好的簫需要制作師根據(jù)簫的品種、尺寸和每個吹簫人不同的要求來進行制作。
簫的外表要講究,除去竹材本身的花紋要有美感,在制作中還要講究竹材的光滑,音孔大小相適宜,一般可以在外表涂上蟲膠、刻上詩句作為裝飾。
談起中國簫的制作,首先就要提制作簫的材料。中國簫的材料多以竹子為主,作為竹材品種大國,我國有數(shù)百個品種的竹子,然而可以制簫的竹子品種并不多。據(jù)我所知,做簫的竹子有紫竹、湘妃竹、小青竹、小毛竹等等。而這些品種中,品質好、能夠做出簫的竹子也不多。如湘妃竹,它的產(chǎn)地很少,且很零散,但它的竹質優(yōu)良,纖維細膩、堅硬,制成的簫音色美,加上它的外表花紋很漂亮??上驽裰窆?jié)較長,要想制成九節(jié)簫就很難覓料。再有就是紫竹,它生長于江南地區(qū)居多,面積較廣,紫竹的品種也很多,有花紋的、黃鱔紋的、黑色的等等,其中能制成九節(jié)簫的材料不少,所以說比較適合做簫的就是紫竹。紫竹多產(chǎn)于安徽省黃山市和廣德市;江西省的婺源市、上饒市、景德鎮(zhèn);福建省、貴州省還有廣西省一帶。紫竹的分布較為廣泛,取材方便。我的徒弟姚茂順就在貴州的深山內(nèi)發(fā)現(xiàn)了很多烏黑光亮尺寸又比較適合做簫的紫竹。雖然紫竹的分布較為廣泛,但隨著近些年來的砍伐,質量已經(jīng)逐年下滑,所以我們除了開發(fā)新的紫竹資源以外,還要對現(xiàn)有的紫竹資源進行保護。
此文談到這里我想特別提一下,最近幾年我們用紫檀木加工制成了紫檀簫,這種簫一經(jīng)面世,就獲得了好評,因為紫檀簫發(fā)音靈敏、通透,音色圓潤、甜美。它的音色和靈敏度足以和紫竹簫、湘妃簫媲美,許多簫演奏家普遍認為此簫可以進一步發(fā)展研究,使其成為簫家族中的一員。
在這里我將簫竹的采集和儲存談一下。經(jīng)過幾十年采集實踐認為,竹子最好生長在有礦物質(金、銀、銅、鐵等)的地質中。當你采下這種竹子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它發(fā)出“當、當、當”的聲音。
材料需要存放在微風能夠吹到的地方,不可以存放在露天,也不要存放于陽光直接照射及潮濕的地方,需要防止霉變和蟲蛀。一般來說,竹材需要存放4至5年,等水分揮發(fā)后,竹材性能穩(wěn)定之后再進行制作。
簫的演奏家歷史上有很多,如:孫裕德、張之謙、鄭振華、俞遜發(fā)、張維良、王鐵錘、陳重、譚謂裕、宋景濂、王大浩、詹永明、王巽之、林克仁等(排名不分前后)他們還創(chuàng)作或改編許多名曲,如:《春江花月夜》《妝臺秋思》《平湖月夜》《梅花三弄》《關山月》《良宵夜》《泛滄浪》《平沙落雁》《漁礁問答》《蘇武牧羊》等等。目前我國制簫的高手不少,分布在上海、江蘇、浙江等地,他們善于制作江南絲竹簫、琴簫、排簫、北簫、戲劇簫(錫劇、滬劇、越劇等等)。福建的王大浩、陳強岑等人既是著名的南簫演奏家,也是南簫制作家;郭大強是著名的粵簫制作家。在制簫人群中,有常敦明、鄒敘生、王益亮、賈耀亮、周筱楠、趙景國、張力、張峰、姚茂順、常陽等等。
簫——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它在歷史上有著優(yōu)美的傳說和神奇的魅力,一直被炎黃子孫一代代傳頌、贊美,長盛不衰。簫除去合奏外還有獨奏,使人們百聽不厭,“繞梁三日而不知肉味”又何嘗不可用來贊頌簫?簫的聲音優(yōu)美動聽,讓人流連忘返。經(jīng)過數(shù)千年歷史的變遷,簫一直以它獨有的魅力吸引著無數(shù)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