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艾琳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勞動經濟學院,北京 100070)
我國已于1999年進入老齡社會,是世界上較早進入老齡社會的發(fā)展中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長最快的國家。截止2018年末,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2.4949億,占總人口的比重達17.9%。人口老齡化將對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帶來一系列不利影響,包括勞動力不足、經濟發(fā)展速度放緩等。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一些國內學者提出開發(fā)老年人人力資源以減緩人口老齡化導致的勞動力短缺問題。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重,養(yǎng)老金“空賬”規(guī)模不斷擴大,為降低政府養(yǎng)老金支出壓力,延遲退休作為養(yǎng)老制度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被提上議事日程。按照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計劃,我國預計將于2022年正式實施延遲退休[1]。因此未來我國勞動人口中必然將出現60歲以上的“老年勞動者”。
然而老年人同一般勞動力不同,其面臨的勞動風險和職業(yè)傷害可能性更高,因此需要特別注意對老年勞動者進行職業(yè)安全與防護。
我國老齡化程度正在不斷加深,而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我國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也將不斷提高。自2005年到2018年的13年間,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共計增長1.044億,平均每年增加803萬,年平均增長速度為5.5%,高于總人口增長速度(見表1)。
根據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大陸31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和現役軍人人口中,0-14歲人口共計2.2696億人,占總人口的16.52%;15-59歲人口為9.2471億人,占總人口的67.33%;60歲及以上人口為2.2182億人,占16.15%,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4374億人,占10.47%。同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比重下降0.08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比重下降2.81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2.89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1.60個百分點[2],年齡結構高齡化問題顯露(見圖1)。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我國低齡老年人(60-69歲)0.9978億人,占老齡人口的56.2%,中齡老年人(70-79歲)0.5692億人,占老齡人口的32.0%,高齡老年人(80歲及以上)0.2099億人,占老齡人口的11.8%。由此可見,中齡至低齡老年人占當前我國老年人口的絕大部分。根據《中國人口老齡化發(fā)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2001-2020年是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fā)展階段,老年人口年均增速為3.28%,遠遠超過總人口的平均增長率0.66%[3]。
表1 2005-2018年中國老年人口數
根據聯合國人口署的資料,中國的老年比每五年平均增加的百分點,從1997年左右就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發(fā)達國家的發(fā)展速度,預計至2050年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將高達38.6%,接近目前的3倍[4]。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1999年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GDP不足900美元,(而發(fā)達國家在進入老齡化階段時,人均GDP基本上都已經達到4000美元)且由于中國人口老齡化超前于現代化,老年人口基數大、發(fā)展快,老齡化速度逐步加快,故而呈現出“未富先老”的現象。因此與先完成工業(yè)化,在經濟達到高度發(fā)展水平后再進入人口老齡化的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現狀將影響著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各個方面,將成為制約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這種制約的一個集中體現是人口紅利的下降,根據對人口數據的測算,目前我國人口撫養(yǎng)比已接近劉易斯拐點。這意味著在過去二十年間為我國經濟發(fā)展帶來巨大便利和實惠的人口紅利可能面臨終結。一些學者認為,2013年之后,我國勞動年齡的人口減少;加上生育率的持續(xù)下降,“第二次嬰兒潮”期間出生的人口逐漸步入老年,都將導致我國人口撫養(yǎng)比逐步上升,人口紅利所帶來的優(yōu)勢將不復存在[5]。事實上,中國并非第一個經歷此種人口發(fā)展困境的國家,根據2018年版《老齡社會白皮書》,截止2017年10月,日本總人口為1億2671萬人,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3515萬人,占總人口的27.7%,也即日本大約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名老年人。與此相反的是,日本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1998年為8716萬人,達到最高峰,之后一直減少,2013年僅為7901萬人,首次下降到8000萬以下[6]。在日本,由于年輕勞動力的缺口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仍繼續(xù)從事工作。因此,當老年人口增加,年輕勞動力供給不足時,一部分老年人將不得不繼續(xù)參與工作。
為了解決我國目前面臨的人口困境,國內一些學者也提出開發(fā)老年人人力資源以抵消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所帶來的部分負面影響。同時,調查研究所揭示的結果顯示,我國老齡人口中,中低齡老人占大多數;且這部分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健康狀況良好。因此合理開發(fā)老年人人力資源的確是一條可以參考的道路。但必須提起相關人員注意的是,老年勞動者與普通勞動者相比,是較為特殊的一個群體,其生理情況決定了他們將面臨更大的勞動風險,因此也需要更多的勞動保護。做好對老年勞動者的職業(yè)安全保護,應是開發(fā)老年人人力資源必須的,也是最重要的前提之一。
世界衛(wèi)生組織采用45歲作為“年輕”和“老年”工人之間的分界線,本文研究的對象主要是45歲及以上老年勞動者的工作狀況。
對于老年勞動人口的界定,可以將其粗略分為“年長勞動者”和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低齡老人”。其中,年長勞動者是指年齡在50歲以上且不滿60歲的勞動者。目前我國這部分勞動者又可具體分為三類:第一類,企業(yè)“年長勞動者”。我國原勞動政策規(guī)定企業(yè)職工中女性退休年齡為50歲,男性為60歲。而實際上很多50-60歲的員工仍在單位中從事一些工作,成為老年勞動者。第二類,“返聘”人員。一些單位愿意通過“返聘”的形式留用已達到退休年齡的員工,主要出于兩方面的考慮:一方面,由于退休人員都早已參加了社會保險,返聘退休人員可以減少用人單位成本,為企業(yè)減輕負擔;另一方面,一些崗位任職者隨著任職年限的增長,工作經驗更為豐富,能夠產生更好的績效。因此企業(yè)管理者更愿意聘請這些具有較強技術能力的返聘人員。第三類,“4050”人員。在近幾年的企業(yè)轉制過程中,一些企業(yè)單位為了減員,甚至鼓勵40歲以上的女性及50歲以上的男性職工提前退休,這些提前退休的企業(yè)職工被稱為“4050”人員。還有一些企業(yè)由于破產或改制,同樣造成很多職工提前下崗。這些人中有不少是技術工人,很快會被其他企業(yè)再次錄用;但也有不少人依賴于政府的“重新安置”,繼續(xù)從事一些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作。
隨著我國建筑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高中力學在土木工程領域運用也越來越廣泛,高中力學與建筑力學完美結合,形成了更加完善的力學理論。靜力學、運動學和動力學是組成理論力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是構成力學的基礎。之所以稱為基礎是因為它們十分重要。在實際工作中,應用力學的合成、分解、平衡等力學原理進行建筑設計和施工,使高中力學在土建工程領域中的發(fā)展呈現出多樣化的態(tài)勢。力學的原理在土建工程中解答了很多實際問題,與土建工程理論形成交叉,對未來土建工程發(fā)展給予重要指導作用。
同時,我國目前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屬于繼續(xù)工作的“低齡老人”。由于中國出生人口預期壽命已經從1982年的67.8歲提高到2010年的73.5歲,且生活水平和醫(yī)療技術的提高使得更多的低齡老人有強烈的繼續(xù)工作意愿。但是限于勞動力市場的現實情況,這些老人只有有限的工作機會。繼續(xù)工作的低齡老人大多具有高學歷,如退休前職位為教授,工程師等。
由于個體隨年齡增長會呈現出一些特殊變化,因此老年勞動者職業(yè)存在特殊性,這些變化主要體現在生理、心理以及人際社會三個方面。大多數人認為老年勞動者的勞動能力不如年輕勞動者,是由于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各項生理機能都在持續(xù)衰退中,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肌肉、骨骼、心肺系統(tǒng)、聽力、視力。其中,肌肉變化體現在肌肉力量、肌肉彈性、反應時間等方面。研究表明,51-55歲的勞動者其肌肉力量大約只是其30歲出頭時的80%,70歲以后個體的肌肉力量每年將下降3%左右[7]。同時,肌肉將失去彈性,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做出反應。骨骼方面的變化主要體現在由于鈣的流失,可能導致老年勞動者患有骨質疏松癥,也可能導致關節(jié)損傷。心血管和呼吸系統(tǒng)隨著年齡增加將出現心、肺及循環(huán)系統(tǒng)運載氧的能力逐漸下降。聽力方面的變化在于個體區(qū)分聲音的能力,特別是區(qū)分高頻聲音的能力將下降;而且更難找到發(fā)聲源。視力方面,年齡增長將導致眼晶狀體的調節(jié)能力變差,最終可能導致大多數個體在40歲左右出現“老花眼”。另一個視力方面的問題是眼睛感光能力下降,據研究顯示,從20歲到50歲眼睛感光能力最高可下降75%[8]。更為嚴重的是,一部分55歲以上老年人可能患上眼底黃斑病變從而導致視力衰退。在60歲之前,個體對于固定物體的辨識能力不會顯著下降,但是在此之前對于移動物體或來自側面的物體辨識敏感度就可能開始下降。總體而言,勞動者生理機能在50歲以后呈逐漸衰退趨勢,到75歲以后單從體力角度已經不能勝任大部分工作要求。但是通過鍛煉、合理膳食、保持良好生活習慣等方式,衰老的程度可以得到延緩,因而年齡在70歲以下的勞動者仍可以滿足一部分工作的體力要求。
若對個體隨年齡增長心理和人際社會能力方面的變化進行分析,則結果將出現變化:一般工作所要求的心理能力并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出現變化,有時年長勞動者的心理成熟度更高、情緒穩(wěn)定性更強,因此與心理能力相關的工作表現反而會超過青年勞動者。同時,由于工作經驗需要時間的累積,因此年長勞動者的人際社會能力也相對更強。一些學者認為,老年勞動者在心理和人際社會能力方面的優(yōu)勢可以彌補其在生理方面的劣勢[9]。
除所有勞動者都可能遇到的一般性職業(yè)風險外,由于老年勞動者的特殊性,他們還可能面臨一些特殊職業(yè)風險。老年勞動者面臨的主要特殊職業(yè)風險是由于年齡的增長帶來的生理影響,集中在肌肉、骨骼、心血管和呼吸系統(tǒng)、聽力、視力等方面。
肌肉方面對工作的影響體現在:肌肉力量和耐力的降低導致勞動者無法長時間從事重體力勞動或較為激烈的活動;同時由于握力降低,關節(jié)活動范圍減小,也可能使其難以勝任某些工作。骨骼方面,由于鈣流失,老年勞動者在工作場所滑倒或跌倒時相對而言更容易骨折;用力過度或反復使用同一部位也可能導致他們肌肉緊張、關節(jié)或骨骼受損。心血管和呼吸系統(tǒng)方面的變化將使得老年勞動者無法從事高強度勞動。例如隨著年齡增加,個體罹患動脈硬化、高血壓和中風的風險增加。同時,年齡增長帶來的最顯著變化之一是皮膚松弛,分泌的汗液和油脂減少,因此老年勞動者對冷、熱變化的適應能力減弱,從而使得勞動者在高溫和低溫條件下勞動風險增加。
聽力方面將造成的影響是老年勞動者難以聽到警報和其他工作相關信號以及口頭指令。視力的衰退可能會影響勞動者閱讀印刷材料、刻度盤和近距離屏幕的能力;處理細致任務的能力;適應變化光照強度的能力也可能下降;眼球運動,包括跟隨運動物體的能力也會下降;可能對眩光更敏感。
總之,年齡的增長使得老年勞動者相對而言行動緩慢、易疲勞、記憶力較差,因此不適宜從事對體力要求較高的工作。
由于老年勞動者在生理、心理方面的這些特點,相對較年輕的勞動者而言,他們在面對一些緊急情況時可以冷靜應對,因此事故率較低。但是從另一方面分析,由于生理原因,一旦發(fā)生事故老年勞動者死亡可能性要高于同情境下年輕勞動者;若發(fā)生工傷則前者康復期和恢復情況都將遠遜于后者。
從職業(yè)健康的角度來看,員工的健康可以分為兩個層次:員工層面以及工作場所層面。其中前者是指通過鍛煉、培訓、改善生活習慣等方式使員工個體保持身體健康并富有活力,以便更好勝任工作要求;而后者指通過預防、減少或去除工作場所中的有害及危險因素等方式,保障工作環(huán)境安全使員工可以以更高的效率投入工作[11]。根據上述界定,結合我國現實狀況,本文擬構建“工人-雇主-健康機構”三位一體的勞動保護體系以確保做到對老年勞動者的全面保護。
勞動者個體可以通過選擇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或延緩年齡增長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從而達到自我保護的目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多個方面:例如通過飲食均衡、作息規(guī)律、適度鍛煉達到生理方面的健康目標;通過參加休閑娛樂以及社交活動,保持心態(tài)積極、樂觀等方式達到心理方面的健康。
對于老年勞動者個體而言,為了做好其自身的勞動保護,心理方面努力的重要性要大于生理方面。因為大多數老年人都知道為了健康長壽,必須要戒煙、控制飲酒、不可濫用藥物、適當鍛煉、飲食清淡。不管這些老年人是否選擇繼續(xù)工作,他們都會努力做到上述各個方面。相對應地,動機、態(tài)度等心理方面的因素在極大程度上決定了老年勞動者個體參加勞動時的健康水平及工作效果。更為積極的工作態(tài)度和主動性,以及努力將以往工作經驗轉化到現在工作中等等都是個體應當負起的責任。
為做好老年勞動者的勞動保護,雇主必須識別風險并有針對性地做好風險控制。如上所述,老年勞動者面臨的勞動風險除了常規(guī)風險外,還有因年齡導致的特殊職業(yè)風險。對于常規(guī)風險,雇主需要通過工作場所評估識別工作場所的風險問題,并及時做出處理。對于老年勞動者特殊職業(yè)風險,雇主需要了解年齡增長可能對勞動者造成的各方面影響,并采取相關措施加以應對。
對于常規(guī)風險,雇主在勞動者的協助下發(fā)現并消除工作場所危險是最佳選擇。但如果危險無法消除,則雇主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勞動者免受傷害,這些措施可能包括工程、管理控制,提供個人防護裝備等。其中工程控制是最重要的也是首選方式,采用此種風險控制手段時,雇主需要徹底消除危險及有害因素,例如保持地面整潔以消除絆倒危害或合理處理有害化學品以消除化學品傷害等。當有些危害無法被徹底消除時,應采用更為安全的替代方式完成任務,例如為避免肌肉損傷,在需要勞動者搬運物品時可采用更小的包裝;或者在使用有毒化學品時采用毒性較低且劑量較少的替代劑。此外還可以選擇隔離危險及有害因素,例如隔音屏障以減低噪音水平;使用遠程控制系統(tǒng)操作機器等。從行政控制角度,這是工程控制之后第二需要考慮的風險控制方式。具體可能采用的方法包括:使用安全工作程序;更改工作間的位置;提供充足、多次的工間休息;通過崗位輪換限制勞動者暴露在危害環(huán)境中的時間等。從提供個人防護裝備角度,這是最后才應考慮的風險控制方式。防護設備可能包括手套、安全帽、安全眼鏡、耳塞、防護服、呼吸器和鋼靴等。雇主需要確保勞動者在工作時使用正確類型的防護設備;確保勞動者在穿著、佩戴防護設備時合體且舒適;為勞動者提供培訓,確保其符合資質,了解防護設備的正確使用和維護方式;防護設備數量充足,儲存在清潔環(huán)境中,并且保障其狀況良好。最后,還可以采用上述三種方式的組合來進行風險控制。
盡管大多數工作場所危險及有害因素對各年齡的勞動者都有影響,但是某些特殊危害因素會對老年勞動者造成額外傷害,因此為保護老年勞動者,需要對特殊職業(yè)風險加以控制。根據老年勞動者的特殊職業(yè)風險分類,在對其進行勞動保護時,雇主需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第一,通過提供各種便捷裝置或工具盡量降低勞動者的體力負擔,特別是減少需要彎腰、舉高等動作發(fā)生。例如,將其所需物品放置在視平線高度;采用小包裝或容器(以保障總重減小);提供可調節(jié)的、符合人體工效學的座椅和工作間;減少工作對固定肌肉位置的要求;提供抓地力較好的工具、增強握力手套和易于轉動的閥門及容器蓋;盡量提供電動工具,長柄的工具,以減少勞動者體力消耗和身體彎曲;提供有關勞動者舉起重物、站立、身體彎曲和伸展等方面的培訓。第二,盡量減少老年勞動者滑倒或跌倒的可能性從而對其進行合理保護,例如避免讓他們從事爬上爬下或高處作業(yè);提供安全設備或梯子、照明設備;準確標明勞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臺階、地板等;調配工作任務以避免重復性勞損;隔離或消除震顫;提供工間休息或帶領勞動者做工間操。第三,盡量調整工作,避免老年勞動者在極冷或極熱環(huán)境中工作。第四,減少工作場所的噪音;除常規(guī)報警裝置外,還要啟用備用預警系統(tǒng)、警示燈光和振動系統(tǒng)(振動尋呼機)以及警示音等;避免讓老年勞動者長期和反復接觸噪聲;屏蔽和隔離噪音設備;提供聽力保護;在發(fā)出口頭指令時需要表述清楚。第五,改善工作場所照明,以適應任務需要;通過使用多個光源而不是一個大光源來減少眩光;通過使用多個光源,而不是一個大的源減少眩光;提供間接照明;避免強烈的對比照明水平;通過提供遮陽棚等設施減少陽光導致的眩光;確保書面材料具備一定對比度以便閱讀;注意有些顏色搭配在一起時會增加閱讀難度;提供個人雙眼防護設備;提供或鼓勵勞動者定期進行眼科檢查。第六,減少多任務情況;適當增加任務不同步驟之間的時間;適當增加決策時間;通過加強訓練來增強任務和技能。
一些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老年勞動者年老體弱,缺乏靈活性,生產效率低下且受教育程度低,無法有效和安全地工作,而且老年工人工傷的可能性更大;老年人記憶力差,不能或不愿學習新事物或新技術;年紀較大的勞動者更容易患病,更經常缺席或遲到,因此年長者應被排除在勞動隊伍之外。但事實上,一方面由于我國老齡化和延遲退休的客觀現實對低齡老人參與勞動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相關研究也表明,盡管年齡的增長會對個體生理產生一定影響,但是對心理的影響較小。在大多數情況下,個體知覺、記憶和學習能力在65歲之前并不會顯著變化,甚至有證據表明一些心智能力,比如語言運用和規(guī)劃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得到提高。而人際交往以及在團隊中工作的能力同樣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得到提高,因為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個體會采取更有效率的方式來完成工作。“年老”不是一種??;這是一個漸進的生物學過程。在大多數作業(yè)的情況下,只要工作環(huán)境進行了些許改善,相當數量的人們完全可以順利地工作到70多歲,有時甚至更高。同時,老年勞動者往往忠誠度較高,不太可能頻繁跳槽。綜合而言,老年人特別是低齡老人參與勞動已經成為客觀趨勢,而在工作中老年人不僅會面臨同樣的工作危險,而且由于生理上的原因,他們會遇到更多的問題。因此,如何做好老年勞動者勞動保護,預防職業(yè)傷害是各相關責任方需要慎重考慮得問題。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通過《反就業(yè)年齡歧視法》加強對老齡工人的就業(yè)支持;同時應加強對現有的《安全生產法》和《職業(yè)病防治法》的執(zhí)法工作。此外,應鼓勵和支持就業(yè)形式的多樣化,如彈性時間,兼職,臨時性的工作,“橋梁”工作(在職業(yè)生涯和退休之間),以及承包工程等;也應鼓勵用人單位(或雇主)繼續(xù)留用那些即將到達退休年齡的在職職工,返聘已退休的老齡工人。
保護措施的原則是:消除危害-控制危害(包括工程及管理措施)-隔離危害物-通過人機工程設計減少危害損傷程度-個體防護-工傷保險。這包括盡最大可能完全消除工作場所的危險;控制危害;隔離危害;工效學設計以及個人防護等工作。
例如定期進行體檢確保身體狀況勝任當前工作;參加雇主組織的培訓,學會正確使用防護設備;充足睡眠,合理膳食,常規(guī)鍛煉,保障身體健康。
在人口老齡化過程中,勞動力中年輕人的比重下降,而年長者的比重會上升。我國雖然在21世紀中葉之前一直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但勞動力人口年齡結構的這種變化已經出現,并呈現加速趨勢。因此,將有越來越多的老年勞動者從事經濟活動,對他們在勞動過程中的安全衛(wèi)生保障將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