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斌
最近發(fā)生的新冠肺炎,給全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經濟損失?,F(xiàn)在,中國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勝利,全球抗擊疫情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新冠肺炎的發(fā)生,造成了人們普遍的心理恐慌。人們之所以恐慌,原因在于對瘟疫不了解,超出日常的經驗和常識,沒有基本的防疫知識和心理準備。其實,在人類歷史上,瘟疫是時常出現(xiàn)的。在中國古代的文獻中,幾乎每隔三五年就有瘟疫記載。有的是小規(guī)模、局部地區(qū)的,也有大規(guī)模爆發(fā)、蔓延全國范圍的,文獻上叫“大疫”。三千多年中國歷史上,這樣的“大疫”就發(fā)生了幾十回,造成巨大的災難。
那么,我們說的瘟疫指的是什么呢?一般說來,瘟疫就是傳染病。傳染病一直是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是人類生存的大敵。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傳染病都被稱為瘟疫。被稱為瘟疫的傳染病主要有這樣幾個特點:
一是瘟疫突然間發(fā)生。當然,瘟疫也有一個潛伏期和醞釀期,但這時人們并沒有感覺,也沒有警惕。但是突然之間,瘟疫就在很短的時間內發(fā)生,并且迅速蔓延。
二是傳播的廣泛性。許多大規(guī)模瘟疫,從一個起源地爆發(fā),很快就通過交通、人員往來等渠道,迅速傳播到廣大地區(qū),傳播速度非???,蔓延的范圍非常大。例如6世紀出現(xiàn)的“查士丁尼瘟疫”,從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發(fā)源,之后,從城市到鄉(xiāng)村,蔓延到歐洲、亞洲、非洲的許多地方。
三是瘟疫的高死亡率。14世紀黑死病在歐洲泛濫,殺死了歐洲1/4的人口。在17-18世紀,全世界都流行過“天花”,死于此病的人數(shù)歐洲達50萬人,亞洲多達80萬人。直到19世紀中期以后,人們找到了對抗瘟疫的科學方法,這種高死亡率才得到控制。
四是急性和大面積傳染的特征造成了人們對瘟疫的極大恐慌。
瘟疫是人類的大災難。但是,瘟疫的產生也根植于人類文明之中,是人類在生活生產活動中造成了瘟疫的產生。實際上許多傳染性疾病都需要一定數(shù)量比如幾十萬、幾百萬人口的聚集作為它們流行泛濫的基本條件。
瘟疫產生的另一個條件是人口的流動和遷徙。人類跨地區(qū)遷徙、灌溉農業(yè)的出現(xiàn)、城市的興起以及商隊與商船的活動、戰(zhàn)爭、朝圣等行為都伴隨著瘟疫從一個疾病圈向另一個疾病圈傳播,而瘟疫也深刻影響著人口發(fā)展與新定居地的開拓。
人類文明從產生開始,就是與動物共生的,馴養(yǎng)動物就是人類文明的一個組成部分。而許多大型的瘟疫,比如鼠疫、禽流感、瘋牛病甚至艾滋病,都與動物有關,有的是人畜共患,有的則是由動物傳染給人類。工業(yè)文明以來,人類對大自然的大范圍開發(fā),迫使許許多多的野生動物喪失了自己的家園,人類對野生動物的大規(guī)模捕殺,不僅使許多野生動物面臨滅絕的危險,同時也拉近了人與它們的距離,這就加大了野生動物所攜帶的病毒向人類感染的危險性。
在人與病菌的生死搏斗中,病菌有時候比人類更“聰明”。抗生素無論多么有效也不能阻止或消滅所有的細菌。1982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指出,細菌抗藥性的增長使感染者選擇合適的抗生素已經成為“一種勝算極小的賭博”。
人類同傳染病的斗爭是無止境的。一種傳染病消滅了、控制了,另一種新的傳染病又會出現(xiàn)。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結核、鼠疫、白喉等古老傳染病復蘇,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熱、裂谷熱、瘋牛病、軍團菌、萊姆病等新發(fā)傳染性疾病開始流行。1992年,全世界出現(xiàn)了一些死灰復燃的傳染病。1992年10月至12月,在印度的馬德拉斯、泰米爾納德和孟加拉國南部發(fā)生的大范圍的霍亂,先后有20萬人發(fā)病。曾經有一位美國科學家警告說:除非現(xiàn)行有效的反病毒措施能夠成功維持,并且提早結束有機體抗藥性的遺傳傳播,我們人類才有可能接近曾經夢想的“后病毒時代”。《超級病毒》一書指出,我們現(xiàn)在醫(yī)學家和生物學家在理解細菌與我們的關系時過于自信,很多時候細菌比人要聰明。也許一切并不像我們想象得那么樂觀。我們面臨的也許是一場更為持久的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