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陽 俞 旭
江蘇理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0
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的法治意識遠遠跟不上新時代發(fā)展的要求,新時代對大學生法治意識的需要與大學生法治意識現狀之間存在著很大的矛盾。近年來,大學校園內網絡詐騙案件高發(fā),筆者所在高校的二級學院僅9月下旬至國慶期間就連續(xù)發(fā)生了8起通訊網絡詐騙案件,其中網絡兼職刷單被騙4起,冒充QQ好友詐騙2起,網上投資返利被騙1起,網上購物被騙1起,金額從數百至數千元不等??梢娦聲r代背景下普通高校大學生法治教育的效果并不十分顯著。社會、高校、家庭以及大學生自身又各自存在哪些問題。本課題組通過對江蘇省內四所普通高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現狀的調查和對大量相關資料的歸納,從社會、高校、家庭與大學生自身四個維度對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法治教育現狀的原因進行深入的分析。
為全面的了解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法治意識的現狀,本課題組選取江蘇省4所普通高校不同專業(yè)、不同年級和不同性別的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按照隨機抽取的方法,共發(fā)放學生問卷1600份,回收有效問卷1572份,有效回收率98.3%。調查問卷的題目設計主要包含大學生法治教育狀況的兩個方面:大學生對法律的認識、大學生對法律的運用。
1.學習法律的途徑與方法單一
大學生學習法律的途徑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學校理論課程(74.3%),網絡、電視、多媒體(15.31%)和書籍、報刊(6.8%)。從數據可以看出大學生學習法律的途徑主要為學校理論課程,其占比達到總人數的74.3%,如此高的比重與我國高校開設《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密不可分,可見大學生學習法律的途徑單一。課堂上教師普遍采用講授的教學方法講解法律知識,很少開展模擬法庭、法律辯論賽、案例講解等形式的交流活動,課堂模式單一,教學流于形式,缺乏多樣性和實效性。[1]
2.法律知識與體系的關注與掌握不夠
調查對象對于國家法律體系的了解程度如何呢?根據我們問卷調查顯示,大約有83.9%的學生對于國家法律體系略有了解,僅有8.78%的學生非常了解國家法律體系,而這部分非常了解的學生中大部分來源于法學專業(yè),有7.32%的大學生不了解我國的法律體系。大學生不僅對國家法律體系掌握度不夠,對具體法律知識的掌握程度也不高。據問卷調查顯示,57.31%的大學生了解的法律知識主要為刑法,這與我國現階段的普法方向與力度密不可分,18.92%的大學生對于侵權責任法和合同法有所了解,14.45%的大學生對于婚姻法有所了解,作為即將走向工作崗位的大學生,僅有4.45%的學生對于關系到自身權益的勞動法比較了解。從問卷結果來看,大學生對于法律知識的關注程度不高,自覺學習法律知識的意識不強。
大學生自覺主動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不高,能力不強。根據問卷調查顯示,在合法權益受侵害后僅有30.22%選擇向有關部門投訴或提起訴訟,運用法律武器進行維權,約40%的學生選擇不通過法律,私下解決,更有27.04%的大學生選擇自認倒霉,忍氣吞聲,缺乏維權意識和勇氣。對于大學生運用法律武器維權的次數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排除掉調查對象中有部分同學的權益未遭受過侵害的因素,90.43%的學生沒有用過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可見大學生對于運用法律知識的主動性欠缺,法律知識的運用能力不強。
1.微觀傳統觀念影響
中國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的統治,“以理服人”,“以和為貴”的觀念深入人心。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重人情,輕法治,習慣于用傳統道德觀念來評判是非曲直?,F今社會,無論是子女入學,患者就醫(yī)還是法律訴訟,升職加薪,有了熟人好辦事,遇事找熟人找關系的想法已經成為既定的“真理”,情往來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現的淋漓盡致。以上種種問題皆反映出公民法治觀念的薄弱。
2.宏觀法治環(huán)境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fā)展日新月異,然而我國法治化進程起步晚,社會快速發(fā)展給立法工作帶來極大的挑戰(zh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雖已初步形成,但依然存在許多不足,不能完全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現實需求。[2]在某些領域立法的針對性不強,法律法規(guī)滯后,監(jiān)管無力。例如:新時代背景下,以互聯網為載體傳播信息使得社會高速發(fā)展。一方面,通過互聯網的平臺,法律知識得到更好的普及,法治教育得到更好的實施;另一方面,暴力、詐騙、色情、犯罪等不良信息充斥網絡,而網絡法治體系不夠規(guī)范、不夠完善,缺乏長效性,因而法治環(huán)境狀況堪憂。大學生思想不成熟,難以抵御不良誘惑,易受不良環(huán)境侵蝕,給法治教育增添難度。
1.高校法治課程設置不合理
普通高校的課程安排中,法律類課程在大學生所學課程中占比低,有關法律的課程只有《思想道德修養(yǎng)及法律基礎》這一門課程,并且該課程主要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為主要學習內容,而作為具有龐大知識體系的法律基礎知識所用的課時卻不多。[3]誠然部分高校以《形勢與政策》課程輔助法治教育,但也都是大班教學,一百多學生共同上課,教學效果不明顯。隨著時代的進步,國家頒布實施了許多新的法律法規(guī),但這些新的法律法規(guī)卻沒能及時納入法治教育教材中,法治教育內容呆板滯后。
2.高校法治教育師資隊伍薄弱
目前,在我國高校中,承擔法治教育的人員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學校黨政領導干部、共青團干部、輔導員、班主任及其它相關課程教師,法治教育隊伍呈現專兼職相結合的特征。[4]這些教師在專業(yè)素質上看,與法學專業(yè)科班出身的教師存在一定的專業(yè)差距,而法治教育是一項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工作,非專業(yè)課教師對于法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理解存在偏差,把控能力有限,影響教學效果。
3.高校理論教育與實踐脫離
法治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約,高校的經費投入、非專業(yè)教師對實踐活動的把控能力、課程課時的限制等,因此傳統的教育模式在法治教育中仍發(fā)揮主導作用,理論灌輸仍然是大學生接受法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學生從課堂上學習理論,卻少有機會將理論內化運用于實踐中,造成理論與實踐脫離,學生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不會運用法律知識維護自身的權益。
1.家庭法治教育意識不足
我國法治化建設起步晚,大部分家長沒有接受過專業(yè)的法治教育,沒有形成系統的法治觀,法治意識不足。他們認為違法犯罪是離自己的生活很遠的事,不會發(fā)生在自己的家庭中,更不會發(fā)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此忽視了對孩子的法治教育。同時,隨著就業(yè)形勢的嚴峻,為了更好的立足社會,家長更加關注孩子的專業(yè)知識的學習,未意識到法治教育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性,家庭法治教育的缺失,造成大學生法治意識不強。
2.家庭法治踐行能力弱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家庭生活中重人情、輕法治的現象無處不在。家長托人情、找關系讓子女進入好的學校,家屬找熟人給紅包讓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逢年過節(jié)請客送禮鋪平職場道路,許多家庭理所當然的做著與法治精神相違背的事情,家庭法治踐行能力弱。我們常說言傳身教,在家庭環(huán)境的耳濡目染下,大學生的法治意識可想而知。
1.大學生學習法律的主觀能動性不足
我國大學生上大學的目的既明確又單一,即努力學習,畢業(yè)后找一份好工作,因此,他們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專業(yè)知識的學習與專業(yè)技能的提升上。這種功利性很強的思想使得他們只關注對自己就業(yè)有利的專業(yè)課程和知識,對于其他課程僅以修夠學分從而順利畢業(yè)為目的,因此對于法律知識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不足。
2.大學生法治實踐不足
一方面,大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相對簡單單純,家庭、校園兩點一線。校園內大學生普遍的素質都比較高,人際關系相對和諧,很少需要大學生利用法律武器去維護自身的權益,大學生缺乏這方面的法治實踐,不利于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另一方面,大學生雖然身體已發(fā)育成熟,但心理不成熟,沒有形成完整的價值觀,辨別是非能力差,情緒管理能力亦不強,“遇事容易情緒化和偏激”。[5]對外界充滿誘惑的復雜環(huán)境,由于法治實踐的不足,大學生缺少自己的判斷,容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