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娜,楊如意,段澍湉,陳怡帆
(北京服裝學院,北京 100029)
我國西南部大致包括分布于今云南、貴州、四川三省及鄰近省區(qū)的30多個少數(shù)民族,溫差極大,空氣稀薄的兩大高原—青藏高原、云貴高原幻化出形態(tài)各異的自然奇觀,還有四大盆地之首的四川盆地以及長江珠江水系分水嶺—南嶺?!耙簧椒炙募?,十里不同天”的多變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孕育了藏族、羌族、門巴族、白族、布依族、苗族、哈尼族、彝族等少數(shù)民族。也正是由于氣候及地理環(huán)境的多變,各民族甚至同一民族之間的不同支系也形成了天差地別的服飾文化。
色彩是外界因素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形成的一種認知現(xiàn)象,有著深刻的象征含義。有學者認為,以接受美學的色彩規(guī)律而言,少數(shù)民族的服飾色彩、圖案色彩,應該重于或先于圖案形態(tài)與內(nèi)容,兒童“先色后形”、成人“遠看顏色近看花”的審美順序與規(guī)律都證明人們感知色彩重于或先于感知形態(tài)。大多數(shù)人對少數(shù)民族服飾的印象往往是鮮艷且對比強烈的色彩。在人們的固有觀念里,黑色代表的是神秘、未知、邪惡、恐懼等一系列偏負面的感受,但中國西南地區(qū)的部分少數(shù)民族確有以黑青為美的傳統(tǒng),服裝、頭飾乃至工具擺件都以黑為主色調(diào),加以彩色點綴,碰撞出一種含蓄而又不失單調(diào)的美,對其成因的研究有利于人們更好地保護少數(shù)民族文化瑰寶,以史為鑒。
生存環(huán)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對服裝色彩的選擇,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文化環(huán)境。彝族地處川西南部的大渡河、雅碧江和金沙江中間,高山和平原相依偎,起伏的地表和巨大的海拔差異形成四季更迭并不分明的氣候環(huán)境,使得彝族服飾沒有明顯的季節(jié)分區(qū),服裝色彩的選擇也較為穩(wěn)定、不求變化,大多以黑、藍為主色調(diào),紅色作為點綴。納西族最早分布在西南高山大川之間,空間相對幽深靜謐,郁郁蔥蔥的山林和湖水相互映照,人民身處深色調(diào)的自然風光中。牦牛是當時人們賴以生存的重要生產(chǎn)工具,作為圖騰崇拜的對象,牦牛的的毛色—黑色,自然就成為當時人們最崇尚的顏色了。還有一部分西南少數(shù)民族以虎為圖騰。土家族、白族、瑤族、普米族、藏族等以白虎為圖騰,拉祜族、彝族、納西族等多以黑虎為圖騰。這兩個派別都是由古代羌族原始圖騰伏羲虎經(jīng)過民族遷移、繁衍分化而成。拉祜族族名“拉祜”則直接由虎之意而來,故黑虎的黑色順理成章地成為以上幾個少數(shù)民族服用最多的顏色。傣族中的一個分支—黑傣也以黑為美,黑頭帕、黑衣、黑裙、黑圍腰,用極少的彩色點綴,服飾上的黑色占90%,這與當?shù)厍嗌?、青鳩的圖騰崇拜密不可分。古籍中多有記載:“越人,文身斷發(fā)”“以像龍子”。傣族婦女黑裙上的花紋多為菱形、三角形構成的帶狀圖案,形如蛇身上的花紋,這些跡象都證明黑傣尚黑的習俗是由龍、蛇崇拜流傳而來的[1]。
服飾色彩的傾向性更多地以當?shù)氐纳鐣幕h(huán)境為主導。文字發(fā)明之前,各民族的文化歷史都是靠口頭傳說才得以流傳,遠古傳說是少數(shù)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西南各個民族都有屬于本民族的傳說流傳下來,囿于生產(chǎn)力的先民們用種種浪漫的傳說試圖解釋開天辟地和人類的起源。云南哈尼族各支系服裝都以黑、青為主,(景泰)《云南圖經(jīng)志》記載:“其民皆倭尼、類蒲蠻,男子綰髻于頂,白布纏頭,婦人盤頭露頂,以花布為夸頭,衣黑布筒裙。”(乾?。毒皷|直隸廳志》曰:“窩泥,男服皂衣,女束發(fā),青布纏頭……”[2]傳說人和鬼原是天神的同胞嫡子,但人鬼不能和睦相處,見面就吵架,天神只好拉扯黑幕遮蔽他們的眼睛,趁機將他們分開。后來干脆讓他們畫地為界,人類分得陽光照耀的林邊之地,鬼魂分到陰暗的林地,偏愛人類的天神為了防止鬼魂糾纏人類,將先前使用的黑幕送給人類披于身上,從此黑色有了驅(qū)邪避鬼的神性,成為人鬼和平共處的保護屏障。還有一種說法是古時候哈尼人都穿白色衣服,但是哈尼族居住的地方強盜橫行,年輕美麗的姑娘常遭凌辱。有一次,一位寡婦領著兩個女兒上山挖野菜,強盜害死了寡婦打算凌辱兩位姑娘,姑娘拼命逃進山林,山上的藍靛葉把她們白色的衣服染得青一塊黑一塊,和黑壓壓的森林融為一體,魔鬼怎么也找不到她們,因此哈尼族視藍靛葉為救命草、視黑色為驅(qū)邪避鬼的吉祥色,染黑布、穿黑衣的習慣慢慢流傳下來。
除了遠古傳說和宗教信仰,政治制度和思想觀念等同樣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彝族以黑為美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治制度的影響。直到20世紀末,彝族還處在奴隸制度中,階級界限十分森嚴,主要分為吐司、黑彝、白彝、奴隸娃子4個等級。黑彝被視為彝族中的貴族,為了保證純正的血統(tǒng),黑彝嚴格禁止與其他階級通婚,這種森嚴的等級觀念通過服飾可以窺得一二。涼山彝族婦女所穿的三截彩色百褶裙,黑彝鑲的黑布條就比白彝寬。黑布條越寬表示地位越高貴,老年黑彝婦女只穿黑衣黑裙,點綴極少的彩色以彰顯其在家中尊貴的地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觀念認為:天人合一,萬事萬物都處在一定的命數(shù)之中,逆之則敗,順之則昌。服色與天道的對應很受古人重視,古時春季服青、夏季服赤、秋季服白、冬季服黑,都是順應季節(jié)的特性,仿造當時的季節(jié)顏色而穿衣[3]。西南少數(shù)民族中,納西族最早由于自然和圖騰崇拜只崇尚黑色單色。隨著五行思想的傳入,納西族開始崇拜黑白兩色。黑白是納西族二元五行觀念的表象,在納西族人的觀念里,黑色代表陰、暗、丑、惡、鬼、怪等內(nèi)在譜系,白色代表陽、明、美、善、神、人等內(nèi)在譜系,黑白兩色相互制衡的同時達到平衡。納西族七星羊皮披背由純黑羊皮鞣制,外部縫以長方形黑色布料挑黑色圖案,連接處用7個圓盤形的蛙眼裝飾,可以印證前文提到的納西族人二元五行的觀念[4]。
西南少數(shù)民族對黑色的崇拜反映了4種審美意識。
少數(shù)民族先民們長途跋涉到某處定居,面對自然界中當時無法解釋的現(xiàn)象,出于敬畏之心和生存繁衍的目的,通過一系列宗教祭祀活動、圖騰崇拜等求得神靈庇佑。此時的服裝,遮羞蔽體反而變成次要功能,更多的是作為宗教工具而存在,譬如前文提到的彝族、哈尼族等,除了服飾有尚黑的傳統(tǒng),各種家居擺設、手工器具都常用黑色為主色[5]。但隨著時間的遷移,服裝的宗教功能逐漸減退,具有宗教性的黑色服裝變成一種審美對象,體現(xiàn)出西南少數(shù)民族服色的宗教之美。
西南少數(shù)民族服色的黑色并不是現(xiàn)在服裝上的純黑色,而是用靛草染出的黑青色,取材于自然,濃郁深沉的色調(diào)也與西南多山、溫度較低的自然環(huán)境相關。再者,靛草往往要經(jīng)過好幾遍染色才能染出黑青的效果,經(jīng)過反復的浸染、晾曬,每一塊布都包含少數(shù)民族女性勤勞的汗水和心血[6]。因此,還有一種說法是,只有勤勞賢惠的女子才能染出顏色較深的黑青色布料,一件小小的黑色衣服背后或許是一個母親、一個妻子對家人的用心照料。
虛實美源于對前面3種審美意識的總結,由巫術祭祀、圖騰崇拜而來的尚黑服色是為虛,取自自然、與自然共生的服色是為實,一實一虛綜合構成西南少數(shù)民族黑色服飾的美,也是其得以流傳、生生不息的原動力。
在民族文化不斷復興、民族自信不斷增強的大環(huán)境下,各行各業(yè)的設計師們開始嘗試將少數(shù)民族服飾的元素應用到現(xiàn)代生活產(chǎn)品中。市面上不乏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但如何讓產(chǎn)品具有更加厚重的文化底蘊,使其在具備外觀美的同時也具有更大的文化審美價值,依然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