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志昕
摘 ? ?要:隨著我國經濟以及科技的高速發(fā)展,博物館事業(yè)也有了極大的提升與完善,在新時期下,為了進一步提供便捷的服務,增強公眾的體驗度與觀賞度,博物館在陳列和展覽中還需要有效地將通俗化與知識化結合起來,通過創(chuàng)新陳列展覽的思路,讓公眾在文物的觀賞中能夠獲取更多的知識,了解更多文物的內涵與故事,切實發(fā)揮出博物館的價值和作用。本文分析了博物館在展覽中將通俗化與知識化相結合的作用,提出了通俗化與知識化結合的策略。
關鍵詞:博物館;知識化;策略;通俗化
1 ?前言
博物館具有較強的服務性,現階段我國很多地區(qū)的博物館已經免費為公眾所開放,同時接待的公眾數量也逐漸激增,其成為了公眾了解歷史、文物古跡等最佳的途徑之一,能夠讓公眾走進文物,獲取更多的知識;同時在不同文物展覽的過程中,也能夠為公眾呈現出我國歷史發(fā)展的脈絡與痕跡,豐富了公眾的人文性,增強了情感體驗。
2 ?博物館陳列展覽中通俗化與知識化融合的作用
2.1 ?有助于公眾走進文物
一直以來,文物對于公眾來講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這也與文物本身的屬性和特征有一定的關系,其主要承載了歷史文化發(fā)展的痕跡,展示出民族文化深厚的內涵,體現了民族精神與情感的表達,如果在陳列展覽的過程中,僅僅將文物陳列出來,不配備相應的講解,那么公眾就很難對其有清晰的認識和了解,難以發(fā)揮出文物的知識性,達不到最佳的陳列效果。因此在文物陳列展覽的過程中,將通俗化與知識化有效地結合起來,能夠揭開文物神秘的面紗,拉近文物與公眾之間的距離,這樣就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達到知識普及、傳承文化的效果,使得文物的展覽性更強。比如:在央視推出的《國家寶藏》節(jié)目中,通過以文物歷史回顧、講解、展示、陳列等方式,讓觀眾能夠對文物的來龍去脈有清晰的認識和掌握,更多的觀眾走入了博物館近距離的觀賞文物,增強了公眾對文物保護的熱情,積極參與到文物的保護隊伍中,并對歷史文化進行了傳承和弘揚,挖掘了公眾的民族自豪感,對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因此博物館在文物陳列中凸顯出知識性與通俗性,能夠被更多的公眾所學習,有助于文物的保護與傳承。
2.2 ?體現了博物館陳列展覽的多元化
如果在文物陳列中僅僅單一地將其展示出來,就會使得文物缺少一定的靈動性,難以活靈活現地呈現在公眾的面前,而將知識性與通俗性有效的結合,能夠為文物賦予更大的生機和活力,讓文物能夠“開口說話”,這樣就可以讓公眾更加容易和快速地接受展覽的內容。因此這就需要博物館在陳列展覽之前,在充分考慮藝術性的基礎之上,還應該彰顯出專業(yè)化與通俗化?,F階段,我國很多博物館的基礎建設相對比較完善,對文物的展覽和陳列也基本能夠劃分為不同的功能區(qū),布局與設計也趨于科學化與便捷化,比如:在一樓大廳能夠集接待、游覽、特色展覽以及文創(chuàng)產品等不同的功能為一體,讓游客能夠快速地找到文物對應的信息;在二樓以及以上樓層,多以主題展覽為核心,進行文物的展覽與陳列,游客可以觀賞到不同主題和不同時代的文物;加上視頻、音頻以及講解人員的介紹,為公眾和文物之間搭建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這樣就可以對公眾的思想認知、情感表達、道德素質等多個方面進行熏陶,極大地增強了博物館的教育屬性和文化屬性。
3 ?博物館展覽陳列的通俗化與知識化融合的策略
3.1 ?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激發(fā)公眾的興趣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在博物館文物陳列和展覽中,信息技術的應用頻率以及范圍越來越廣,尤其在通俗化與知識化相結合的過程中,采用信息技術能夠將文物立體化地展示出來,能夠為公眾帶來豐富的觀賞體驗。比如:博物館可以配置智能講解系統(tǒng),并在系統(tǒng)中增添個性化的服務,包含不同國家的語言講解,如:中文、英文、韓文等,進而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同時還應該構建數字化的陳列設備,使用3D技術、VR技術等,使用動態(tài)化的視頻以及圖片等,將文物的歷史背景以及專業(yè)知識等使用通俗的文字或者畫面表達出來,這樣更容易公眾了解。此外,還可以在文物的對應位置粘貼二維碼或者介紹鏈接等,公眾可以掃描二維碼觀看并獲取文物的知識,進而增強公眾的選擇性。在文物知識化與通俗化相融合的過程中,博物館還應該積極與公眾進行互動和交流,及時了解并掌握公眾對文物陳列和展覽的需求,利用宣傳冊、電子屏幕、調查問卷等方式,讓公眾也能夠積極參與到文物陳列和展覽的環(huán)節(jié)中,進而增強文物展覽的合理性與科學性。
3.2 ?增強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
在博物館文物展覽和陳列的過程中,工作人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以及職業(yè)素質等方面都會對文物陳列的通俗化與知識化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博物館應該加強對工作人員素質的培養(yǎng),增強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滿足博物館發(fā)展和完善的需要,提高知識化與通俗化的融合性。比如:博物館可以定期組織學習活動或者培訓活動,讓工作人員能夠對知識化與通俗化相融合的內涵以及價值等方面有清晰的界定和掌握,然后鼓勵工作人員對文物的故事、知識等有全面的整理和學習,具備扎實的專業(yè)功底,為公眾提高專業(yè)化的講解和服務;同時也可以讓工作人員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以及不同文化層面的群體,設計出多種講解方案,盡量使用生動有趣、通俗易懂的語言將文物介紹給公眾,這樣文物陳列展覽的通俗化與知識化的融合效率才會更高。此外,博物館還可以邀請高校的專家或者教授等,到博物館指導工作人員有關知識化與通俗化相結合的陳列方式,進一步提升專業(yè)性。
3.3 ?抓住時機,體現文物故事的趣味性
博物館在發(fā)揮服務屬性的同時,也具備一定的教育屬性,將知識性與通俗性有效地融合起來,需要博物館抓住展覽時機,讓公眾能夠在觀賞中掌握更多的知識和內容,切實體會到文物的價值和學習的樂趣。比如:在國慶黃金周、春節(jié)、五一、中秋等節(jié)假日,都是旅游的旺季,因此博物館就需要抓住有效時機,通過對文物的介紹和講解,讓公眾能夠學習更多的知識,實現文物與公眾的交流。比如:可以設置文物故事小劇場,將文物的故事通過表演的方式呈現出來,在公眾的內心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還應該挖掘文物故事背后的趣味性,尤其對于初次步入博物館的公眾而言,通過趣味性的文物故事,才能夠吸引公眾的注意力和關注程度。此外,在知識化與通俗化相銜接的過程中,博物館還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渠道,將文物的故事編制成為圖文并茂的講解內容或者動態(tài)化的視頻講解模式,讓更多的公眾能夠參與到文物知識的探索和保護中,進而吸引更多的公眾走進博物館,近距離學習和感受文物的價值,增強體驗性。在博物館對文物陳列和展覽的過程中,要充分的結合多個方面以及多個領域的內容,盡可能地讓文物的故事與知識鮮活地展示在公眾面前,創(chuàng)新展覽和陳列的思路,彰顯出博物館的文化屬性與服務屬性。
4 ?結束語
在新時期下,博物館文物的陳列展覽有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標,其要充分的將知識化與通俗化結合起來,拉近文物和公眾之間的距離,讓公眾能夠從文物觀賞的過程中,學習并獲取更多的知識,進而陶冶公眾的情操,豐富工作的精神世界。博物館還應該利用信息技術,采用多元化的手段,為公眾進行直觀與立體地文物講解和介紹,讓公眾能夠參與其中,增強體驗性;同時博物館還應該增強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趙雷軍.地市級博物館陳列展覽中通俗化與知識化的融合初探[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9):116~117.
[2] 王慧賢.博物館陳列展覽中通俗化與知識化的融合分析[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8(8):111~113.
[3] 李聰.博物館陳列展覽中通俗化與知識化的融合[J].文物世界,2018(1):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