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義 程肖雪
摘要:功利主義的道德基礎是“幸?!被颉白畲笮腋T瓌t”。幸福和快樂是一起的,關于功利主義的道德標準問題,密爾認為有最終約束力,有內在約束力和外在約束力,內在約束力就是良心,外在約束力就是同胞的認可和上帝的恩寵。
本文具體闡述了內在約束力和外在約束力。
關鍵詞:最大幸福原則;內在約束力;外在約束力;教育
功利主義的道德基礎是“幸?!被颉白畲笮腋T瓌t”。所謂幸福,是指快樂和免除痛苦;所謂不幸,是指痛苦和喪失快樂。所謂“最大幸福原則”,是人生的終極目的,就是盡可能多的免除痛苦,并且在數(shù)量和質量兩個方面盡可能多的享有快樂,而其他一切值得欲求的事物,則都與這個終極目的有關,并且是為了這個終極目的的。唯有快樂和免除痛苦是值得欲求的目的,所有值得欲求的東西之所以是值得欲求的,是因為內在與它們之中的快樂,或者因為它們是增進快樂避免痛苦的手段。
幸福的最低標準是防止和緩和不幸,就是說只要有活著的意義,就是幸福。幸福是一個過程,是一種讓你從興奮的點之后又平靜的期待下一次的興奮。
可以看出功利主義者一直將“幸?!迸c“快樂”相提并論。功力是趨向于給有利益的相關人帶來實惠、好處、快樂、利益或幸福,或者避免有利益的相關人遭受損害、痛苦或者不幸。快樂和痛苦是決定人們的行為應該怎樣實施的標準,人類的一切行為目的依據(jù)都源自于快樂和痛苦,個人是受制于苦樂的統(tǒng)治的,因而追求快樂或避免痛苦就成為人類行為的最深層的動機和最終目的。功利主義者普遍認為理智、道德上的快樂遠高于單純感官的快樂。密爾所指的快樂,包含兩種快樂,第一種的快樂只占數(shù)量上的優(yōu)勢,另一種快樂占質量上的優(yōu)勢;第二種快樂在時間上延續(xù)更長,程度上更深。擁有高級感官的人總是不會處于只滿足低級的快樂,他們渴求更高級的快樂。
所謂的外在約束力,一是希望自己從同胞和宇宙的主宰那里得到恩寵,不愿在同胞和宇宙的主宰那里找不痛快,以及我們對同胞的同情和摯愛和對宇宙的主宰和敬畏等等。即得到同胞的認可。二是這些所有動機都會促使我們遵循上帝的意志而不顧這樣做會給自己帶來的后果。即為了得到上帝的恩寵。
外在約束力總結即兩點:為了得到同胞的認可和上帝的恩寵。人都是社會的人,都是群體生物,因此群體、集體的看法和思想對個人來說很重要,我們可以為了群體、集體的利益而犧牲自己的利益,這與密爾所說的最大幸福原則也是完全相符的,放在當下中國,社會主義也同功利主義類似,我們?yōu)榱舜蠖鄶?shù)人的幸福在奮斗,與我們同胞相關的動機可以促進功力功利主義道德,無論人們自己的實踐是有多么不完善,他們總是欲求并贊揚別人做出在他們自己看來會增進自己幸福的事。
內在約束力有且只有一種,就是我們內心的情感。這種內心的情感其實就是良心的本質。密爾說:這種情感的實際存在是一個復雜的現(xiàn)象,其中的簡單的事實,通常都被依附在上面的各種關聯(lián)所完全掩蓋,這些關聯(lián)來自同情、愛,尤其是恐懼,來自各種形式的宗教感情,來自兒童時期和過去生活的回憶,來自自尊和渴望獲得他人的尊重,有時甚至來自自卑。也就是說,這種內心的良心來自于我們自己本身整體的親身經歷。
密爾說:無論如何,義務觀念的約束力在于有一團感情,要做出違反道德標準的事情,必須先沖破這團感情,如果我們未沖破這團感情就違反了道德標準,那么很可能在后來不得不面對悔恨。無論我們對良心的本性或起源持何種理論,這種情感都是構成良心的本質要素。那種有良好道德的人,違反義務時會產生痛苦的情感,會受到良心的譴責,這種有良好道德的人,只需要用內在約束力約束就可以了。
而功利主義道德標準的約束力也是出于人類的良心,有良好的道德的人,受過良好的教育的人,受到社會的管制而有良心的人,就可以接受功利主義道德標準的約束力;而沒有良心的人,只能通過外在約束力,即同胞的認可和上帝的恩寵這兩種外在約束力來約束。
他還指出,這種良心的情感如果是先天的,那么它必定是關注他人的苦樂,直覺主義倫理學家認為關注他人的苦樂是一個直覺的道德義務,因為關注同胞利益就是一種道德標準,這也與功利主義的約束力相符合。但如果功利主義的良心情感不是先天的,那么也會由教育來聯(lián)系起來,或者被理性分解掉,就是說,我們即使沒有先天的良心情感直覺,也會有后天的培養(yǎng)如教育、理性。這種情感的基礎,就是人類的社會感情,是我們希望和同胞和諧一致的愿望。密爾說:人們都生活在一種平等的社會中,人們在成年之后不可能不考慮同伴的利益。他們必然會想,至少自己絕不能去做有損于他人的事情,并且要生活在不斷反對損害他人的社會之中。.......當一個人有了這樣的感情展現(xiàn)出來,并且盡自己最大的力量來鼓勵別人產生同樣的感情;即便他本人絲毫沒有這種感情,他也會像其他任何人一樣,對別人應當產生這種情感具有很大的興趣。這里密爾再一次的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在密爾的功利主義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
密爾認為最終約束力是內在約束力和外在約束力。所謂的外在約束力是指社會人,通過教育、制度、輿論大環(huán)境來培養(yǎng)出來的,如果一個人沒有良心,就需要通過教育、制度、輿論大環(huán)境來培養(yǎng)使其被約束,外在的約束力就是指同胞的認可和上帝的恩寵,為了這些我們也要被約束,密爾說到:通過改進教育手段,就像受到良好培養(yǎng)的青年一樣,人類共同的情感將深深地扎根于自身的性格之中,進入人們的意識,成為人們天性的一部分;并且普遍對犯罪有一種厭惡意識。教育是我們擁有并服從約束力的關鍵。
所謂內在約束力就是指自己內心的提升。內在約束力就是指良心,這種情感的存在來自自身經歷,包括同情、愛,尤其是恐懼,來自各種形式的宗教感情,來自兒童時期和過去生活的回憶,來自自尊和渴望獲得他人的尊重,有時甚至來自于自卑。人們的這種信念乃是最大幸福道德的最終約束力。
內在約束力和外在約束力共同組成功利主義的道德基礎的標準,而良心是其中的關鍵和基礎,我們通過后天的培養(yǎng),通過教育手段,擁有一定的這種感情,是我們能遵守最終約束力。
文獻參考
功利主義[J]. 約翰.穆勒,2017.商務印書館
密爾[J].蘇珊.李.安德森,2015.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