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華萍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我國教育界實施了空前規(guī)模的在線教學,簡潔實用的微課研發(fā)成為廣大一線教師迫切需要掌握的新技能。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為服務廣大一線教師、學生,及時進行了相關在線優(yōu)質課程資源的評選。筆者在最近的初中語文微課評選中發(fā)現(xiàn),很多參賽教師與時俱進,在微課錄制方面下足了功夫,但在微課設計上仍存在一些問題,導致整個微課作品質量不佳。
一、微課設計常見問題
總體來看,一線語文教師在進行微課設計時常會出現(xiàn)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選點不精準
選點,指的是確定微課中須重點講解的內(nèi)容,可以是文章的重點、難點、考點、疑點等。選點不精準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不理解什么是“微課”。有的教師按課堂教學流程把45分鐘的一節(jié)課分成若干小塊,以為把長時間分割成短時間就成了微課,卻不知道微課的基本特征除了“微”(不超10分鐘),還要“小”(容量小、選點?。┖汀熬保ㄔO計精致、緊湊)。二是內(nèi)容多而雜亂。有的教師為設計一個微課往往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在設計時又不舍得割舍,勢必造成微課內(nèi)容雜亂而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三是對教材的重難點把握不準確。隨著統(tǒng)編教材的推廣使用,部分教師對新增課文的解讀有所偏差。如八年級上冊《蟬》屬于說明文中的科學小品,有的教師從三個角度選點,設計了三個微課,分別是《明蟬敘,悟蟬理》(從蟬的一生中悟到了什么道理),《化蟬詩,品蟬言》(以散文詩的形式將文章化為《幼蟲之歌》《成蟲之歌》《蟬之歌》,在散文詩中品味文章詩化的語言),《彰蟬情,吟蟬歌》(體悟作者對蟬的人文主義關懷,號召學生關愛動物,敬重生命)。這種把說明文當成散文來設計教學的做法,導致選點偏離。
2.設計理念不科學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一些參賽教師認為微課視頻既然沒有學生參與,主角就應該是教師,于是開始了填鴨式的滿堂灌,缺乏問題情境設計和學生活動設計,忽視學生認知活動中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表現(xiàn)形式上,傳授知識型較多,程序型、建構型、技能訓練型、實踐操作型等理念明顯缺失,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扼殺,學習積極性可想而知。
3.引領不到位
這一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重視感知,忽視深度思維。有的教師把設計的重點放在了先進的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上,如《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的微課設計,用很多張精美的圖片和航拍視頻加以呈現(xiàn),但對文本內(nèi)容僅停留在感知外觀、瀏覽、知曉的淺學習層面,對知識內(nèi)核的解讀不深。二是缺少問題引導與拓展整合,忽視對文章內(nèi)容的引發(fā)思考和整合提升。教師一味高密度地呈現(xiàn)知識點,沒有引導學生融會貫通。
4.內(nèi)容與結構不完整
在內(nèi)容上,知識碎片化,什么都想教,什么都教不透徹。在結構上,缺少片頭,忽視導入、問題出示、練習、拓展或遷移、小結等環(huán)節(jié),或者有的環(huán)節(jié)流于形式、低效甚至無效。整體來看,微課設計不系統(tǒng)、不完整、無提升,與后續(xù)學習環(huán)節(jié)脫節(jié)。
5.時長控制不得當
本次評選的優(yōu)質課程資源要求以微課資源包的形式上報參評。微課資源包以一節(jié)課為單位進行開發(fā),即參評人以一節(jié)課為單位,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核心知識或重難點問題,開發(fā)2~4個微課。有的教師給一篇文章設計了4個微課,每個微課將近10分鐘,全程下來僅教師講授的時間就將近40分鐘,學生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幾乎沒有,整節(jié)課塞得滿滿的,師生都很累。
二、優(yōu)質微課設計策略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更多的初中語文教師能自行設計制作出優(yōu)質的線上教學資源。
1.精準選點
微課設計的核心是精準選點。一個微課應該主要關注一個重要的點,選點一定要準確,以實現(xiàn)點對點的精準擊破。若知識點繁多,內(nèi)容勢必龐大,也就不能稱作微課了。那么如何精準選點呢?
第一,依據(jù)“單元導語”精準選點。
統(tǒng)編教材一個非常實用的變化就是每個單元前增加了單元導語。單元導語一般有兩段文字,第一段是該單元的人文目標,第二段是該單元的語文要素目標?!敖套x課文”可以緊扣單元導語來精準定點。如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誡子書》的微課設計,就可以從兩個視角切入:一個是緊扣單元人文目標“人生”,設計微課《諸葛亮的光輝人生》,以問題“什么樣的人生最有價值?或者說評價一個人的人生價值的標準是什么?”導入,引領學生了解諸葛亮短暫而又光輝的一生,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另一個是解讀文眼“靜”字,設計微課《君子之“靜”》,按照文言文教學“文言并重”的教學要求,引導學生從造字法人手,理解“靜”字的豐厚內(nèi)涵——靜能修身,靜能致遠,靜是“成學”“成才”的源頭,并結合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進行整合拓展。
第二,依據(jù)文后“思考探究”精準選點。
統(tǒng)編教材助讀系統(tǒng)如課后的“思考探究”等,很好地為我們解決了“教什么”和“怎么教”兩大問題,教師只要用心研讀,很容易對每節(jié)課(包括微課)的教學目標進行精準定位。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古代詩歌四首》課后的“思考探究”有四道題。根據(jù)“思考探究一”,可以從“知人論世”的角度來了解《觀滄?!纷髡叩纳?,聯(lián)系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歷史環(huán)境等去考察作品的內(nèi)容。根據(jù)“思考探究二”,可以從解讀“楊花”“子規(guī)”“意象”的角度來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根據(jù)“思考探究三”,可以從抓關鍵句的角度切入,理解《次北固山下》的理趣。根據(jù)“思考探究四”,可以分析《天凈沙-秋思》中的“借景抒情”。由此,可以對應四首古詩,設計四個微課,每個微課選取一個突破口,從不同維度引導學生鑒賞詩歌。
第三,依據(jù)文后“閱讀提示”精準選點。
統(tǒng)編教材每篇自讀課文后面都有“閱讀提示”,教師可以緊扣“閱讀提示”精準選點。如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三顧茅廬》,根據(jù)課文后面的“閱讀提示”,很容易找到本課的切入視角——從諸葛亮的出場看小說的鋪墊技巧,引領學生由讀到寫,讀寫聯(lián)動。
2.以生為本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以生為本是教育理念的核心。那么,在微課設計中,如何讓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呢?
第一,遵循規(guī)律,貼合學情,循序漸進。
以設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秋天的懷念》微課為例,教師可以緊扣“重視朗讀,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注意語氣、節(jié)奏的變化”這個單元目標選點,加強朗讀指導。比如,可以讓學生找出文中母親前后的語言,比較朗讀時語氣、節(jié)奏的變化,體會語言表達的不同感情:
“聽說北海的花都開了,我推著你去走走?!保ㄝp柔、商量的語氣。因為作者當時雙腿癱瘓后脾氣暴怒無常,母親試圖通過出門看花轉移兒子的注意力。)
“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保☉┣?、央求的語氣。此時母親知道自己將不久于人世,擔心以后沒人推兒子出去看花。)
“還記得那回我?guī)闳ケ焙??你偏說那楊樹花是毛毛蟲,跑著,一腳踩扁一個……”(急促、高興的語氣。表達了母親聽到兒子同意出門看菊花時的欣喜。)
第二,問題導向,思維碰撞,實踐拓展。
有人認為,微課視頻沒有學生參與,就不用考慮師生對話了,這是大錯特錯的。師生對話是課堂的基本形態(tài),是思維與思維之間的碰撞。設計微課時,教師必須站在學生的視角,設立“情境化思考”“角色化實踐”,根據(jù)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從學生的角度去設置、思考問題,進行知識的遷移拓展與前后勾連,教學范式為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問題解決和知識建構。
3.教授方法
微課相對于課堂教學來說,設計要求更高,既要有任務驅動,又要語言精練,直奔正題,重難點突出,提問巧妙,小結有力。其重點是讓學生習得方法,引領學生掌握深度學習的技能。
第一,利用思維導圖,發(fā)展高階思維。
思維導圖能幫助學生進行系統(tǒng)梳理和概括歸納,建立知識結構,獲得整合提升。如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論證要合理》寫作微課,教師設計了《探究如何論證才合理》《準確掌握論證合理的小竅門》《巧妙建構議論文的寫作框架》三個微課,利用思維導圖,由概念本源入手,層層深入,引發(fā)學生高階思維,效果很好。
第二,加強對比勾連,建立內(nèi)在聯(lián)系。
語文知識環(huán)環(huán)相扣,有機發(fā)展,只有知識問的聯(lián)系得到有效溝通,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刻。教師在設計微課時要注意知識的連續(xù)性和邏輯性,讓學生在溫故知新、舉一反三中拓展提升。
第三,重視練習實踐,實現(xiàn)學以致用。
語文即生活。教師在設計微課時要嘗試將語文知識、方法遷移到生活的具體場景里,進而讓學生實現(xiàn)深度學習。如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習作《寫人要抓住特點》的微課設計,教師采用讀寫聯(lián)動法,從學生熟悉的課內(nèi)語段和有代表性的課外語段入手,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正面描寫、側面襯托和具體事件對刻畫人物性格的重要作用,寫作教學效果顯著。
4.完善結構
完善結構是指微課環(huán)節(jié)雖然簡短,但結構要保持相對完整。除了片頭出示,教學導入、重難點突破、文本解讀、方法指導、案例剖析、提問與討論、練習測評、小結、拓展延伸思考、片尾等環(huán)節(jié),都要具備并發(fā)揮相應的作用。
5.控制時長
不論是單個微課,還是以一節(jié)課為單位的微課資源包,都要合理控制時長,向“精”字要質量:內(nèi)容精選、設計精心、講解精細、制作精良。設計者一定要組織好解說文案,哪怕教師口若懸河,一講到底,只要學生能聽得入神入迷,學有所得,就是好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