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鴻儒
曾聽聞一則頗有幾分黑色幽默的應聘“趣聞”——人事經(jīng)理問:“你家住得離這里遠嗎?”大四女生答:“今天我媽送我來的,這個我要回去問我媽才知道。”問:“你一星期能在這里做幾天?”答:“這個我要回去問我媽才知道?!眴枺骸澳闫谕劫Y是多少?”答:“這個我要回去問我媽……”“那你‘回去吧?!币陨稀叭ぢ劇睂嶄涀阅彻菊衅脯F(xiàn)場。
“趣聞”雖為個案,但筆者忍俊不禁之余,更心生幾分悲哀:孩子,你怎么啦?我們已行過“成年冠笄禮”,我們不是“袋鼠”!孩子:你必須勇敢地邁出人生的第一步,勇敢地喊出:“我的人生選擇我作主!”
毋庸諱言,“求職”是人生旅途中一次相當關鍵、要緊的選擇。十字路口,何去何從,做子女的多聽聽家長的意見,而做父母的對孩子多加指點,應該說都在情理之中,無可厚非。
然則,每個孩子的生命中都蘊藏著一份真正屬于他自己的天賦與志趣。做父母的倘能及早地發(fā)現(xiàn)孩子的志趣與天賦,自然也是父母的驕傲與孩子的福氣了,我們又何必去做孩子前進路上的絆腳石,去替他選擇人生之路呢?
眼下做父母的,不但求學、求職全程陪同,連孩子的終身大事,都要由父母來拍板定奪。由“包辦婚姻”進而到“包辦人生”,你說孩子“而立”之年尚能自立么?
據(jù)統(tǒng)計上海市便有七八萬90、00后之年輕一代在家“啃老”——名為“啃老”,實為“圈養(yǎng)”。
筆者一位作家朋友就曾痛心疾首地對我說過:“我可以看破世上的一切,可以對任何難題拿得起,放得下。唯在兒子的前程命運關頭,便不得不屈服于世俗的力量,為他去四處奔波,求托人情。有時想想真恨不得扇自己兩個耳光!”真所謂“可憐天下父母包辦心”,卻包得不值,辦得過分!
《呻吟語》曰:“雨澤過潤,萬物之災也;情愛過義,子孫之災也?!痹诮逃⒆由希覀兪欠瘛扒閻圻^義”了?做父母的倘若將孩子們的一應興趣個性、吃穿住行,乃至前程命運悉數(shù)越俎代庖了,這“做法”本身是否已違背了教育的初衷?
據(jù)我想來,現(xiàn)在即開始做“主人翁”的孩子,在未來世界恐怕倒很難做得來主人翁的?!肮艿锰唧w,孩子沒出息”,是為教子醒言!
我們如何做父母?其實早在一百年前,魯迅先生已給出現(xiàn)成而極富遠見的答案:所以覺醒的人,此后應將這天性的愛,更加擴張,更加醇化;用無我的愛,自己犧牲于后起新人。開宗第一,便是理解。第二,便是指導。長者須是指導者協(xié)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第三,便是解放。因為非我,所以也應同時解放,全部為他們自己所有,成一個獨立的人。(魯迅《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
倘照魯迅先生的說法,唯“能使生下來的孩子,將來成一個完全的人”之父母,才有資格稱之為“人之父母”,則我以為:把人生之路的“選擇權”還給孩子,便是明智而人性的“人之父母”的做法,不知讀者諸君以為然否?
韋榮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