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建 方雪晴 焦瑞寶 崔小玲 沈智勇 宋有良
我國已于2017年實現(xiàn)了無本地感染瘧疾病例的目標[1]。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國際貿(mào)易往來頻繁,勞務輸出增加,人口流動大,導致全國范圍內(nèi)輸入性瘧疾病例增多,成為我國消除瘧疾的重大威脅[2]。輸入性瘧疾指非當?shù)馗腥镜寞懠?,包括外來流動人口、本地居民在外地感染瘧原蟲,回到當?shù)匕l(fā)病的情況[3]。輸入性瘧疾尤其是惡性瘧原蟲瘧疾若不能及時診斷、治療,往往會發(fā)展為重癥瘧疾,危及患者生命。本研究回顧性分析銅陵地區(qū)28例輸入性瘧疾病例的臨床特點,以提高本地區(qū)臨床醫(yī)師對該病的認識。
1.1 研究對象 收集銅陵市人民醫(yī)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28例確診為瘧疾的患者病歷資料,包括年齡、性別、回國時間、住院時間、起病病程、既往病史、發(fā)病次數(shù)、治療情況、就診科室、體溫、癥狀、血常規(guī)、肝功能、腎功能、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治療方案及轉(zhuǎn)歸等情況,并制定個案統(tǒng)計表。所有患者均有非洲高瘧區(qū)居留史。
1.2 診斷標準 輸入性瘧疾的判定依據(jù)《瘧疾控制和消除標準》(GB26345-2010)[3]制定的標準。結合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xiàn),參照《瘧疾的診斷》(WS259-2015)[4]標準進行診斷和分類,以外周血涂片鏡檢及快速抗原檢測為常規(guī)診斷方法,部分患者以PCR方法檢測確診。
1.3 治療方法 所有確診患者治療方案參照《抗瘧藥使用規(guī)范》(WS485-2016)[4]的推薦方案,結合本地藥物可及性因素,非重癥瘧疾患者采用口服雙氫青蒿素哌喹片(浙江貝克諾頓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1885,每片含雙氫青蒿素40 mg及磷酸哌喹320 mg),總劑量8片,早晚各一次,每次2片,共2天;間日瘧及卵形瘧,在口服雙氫青蒿素哌喹片基礎上,加服磷酸伯氨喹(上海中西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9843;13.2 毫克/片,每片含伯氨喹7.5 mg),每天一次,每次3片,持續(xù)8日;重癥患者采用靜脈注射青蒿琥酯(桂林南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33237;120 毫克/支),每次120 mg,治療首日分別于第0、12和24 小時靜脈推注,然后一日一次給藥,直至患者臨床癥狀改善,可以口服藥物后,改為口服雙氫青蒿素哌喹片完成一個療程。對于高熱、肝功能異常等癥狀行對癥治療;所有血小板計數(shù)降低者,動態(tài)監(jiān)測血小板,未采用輸血小板及升血小板藥物等治療。
1.4 觀察指標 記錄28例輸入性瘧疾患者一般特征、診治情況,統(tǒng)計分析患者瘧原蟲分布特征及實驗室檢查結果。
2.1 一般資料 28例輸入性瘧疾患者中,男性27例(96.4%),其中26例為境外勞務輸出,1例為境外旅游;女性1例(3.6%),為境外探親回國后發(fā)?。?3例(82.1%)為銅陵市域人口,5例(17.9%)為周邊縣市人口。以青壯年發(fā)病為主,除1例(3.6%)老年患者71歲外,其余患者年齡31~53歲,中位年齡48歲。既往史中,7例(25%)患者平素有吸煙及飲酒史,2例(7.2%)有高血壓病史,2例(7.2%)有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史,胃潰瘍穿孔行胃大部分切除術史及膽囊結石史各1例,其余均體健。28例患者中,16例(57.1%)為初次發(fā)病,12例(42.9%)既往發(fā)病超過2次?;颊呋貒涟l(fā)病時間1~70天,中位發(fā)病時間9天。就診患者病程0.5~7 d,中位時間3 d。3例(10.8%)患者就診前已服用抗瘧藥治療,其余25例(89.3%)患者均未接受治療。
2.2 診治情況 28例患者中,25例(89.3%)因“發(fā)熱”就診本院感染科,1例(3.6%)因“頭痛”就診神經(jīng)內(nèi)科后,依據(jù)流行病學史行血涂片鏡檢明確診斷,1例(3.6%)因“右上腹痛”診斷膽囊結石伴膽囊炎,外院擬行擇期手術,治療期間出現(xiàn)發(fā)熱后轉(zhuǎn)入本院,通過血涂片鏡檢確診,1例(3.6%)患者因在勞務過程中發(fā)生多發(fā)外傷后回國入住骨科治療期間出現(xiàn)高熱,后血涂片查見瘧原蟲。就診時,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乏力、肌肉酸痛、頭痛。4例(14.3%)體溫正常,其余24例(85.7%)體溫波動范圍37.8~40.7℃,中位體溫39.6℃。27例(96.4%)患者接受抗瘧治療后,癥狀迅速改善,1例(3.6%)患者體溫正常后出現(xiàn)反復惡心嘔吐、少尿、胸悶、黃疸、多臟器功能損害,診斷重癥瘧疾后自行轉(zhuǎn)上級醫(yī)院就診,后存活。無腦型瘧病例、無黑尿熱病例、無輸血瘧疾病例。
2.3 分布特征 28例患者感染來源地均為非洲地區(qū)(表1)。在發(fā)病時間上,全年1~12月均有病例報告,發(fā)病數(shù)較多的月份分別為2月(4例)、4月(4例)和7月(4例),占所有病例的42.9%。
表1 28例輸入性瘧疾患者感染地及蟲種分布(例)
2.4 實驗室檢查 所有患者白細胞計數(shù)基本在正常范圍內(nèi),血小板計數(shù)均不同程度下降。26例(92.9%)患者C反應蛋白不同程度升高,2例(7.2%)在正常范圍內(nèi);28例患者中,22例(78.6%)行降鈣素原檢測,4例正常,18例(81.8%)不同程度升高,最高達9.37 μg/L。所有患者中,6例患者血肌酐升高,1例達449 μmol/L,并出現(xiàn)多臟器功能損傷,后轉(zhuǎn)院治療。見表2。
表2 28例輸入性瘧疾患者實驗室檢查結果
銅陵市自1996年底已達到惡性瘧消滅及間日瘧基本消滅的標準。2011年始,未再出現(xiàn)本地瘧疾病例[5],但境外輸入性瘧疾的防治仍需高度重視。本報道基于上述考慮及臨床實踐進行歸納總結,為本地區(qū)輸入性瘧疾的防治提供參考。
本組資料表明,2016年1月至2019年11月本地區(qū)共收治瘧疾28例,均為境外輸入性瘧疾。近4年發(fā)病例次與王周琳等[6]對該地區(qū)2008年至2017年共10年間例次數(shù)(28例)相同,反映近年來本地區(qū)國際貿(mào)易交流更趨活躍,瘧疾病例有增加趨勢。所有病例中,27例(96.4%)為男性,均為青壯年,除1例境外旅游外,其余均與勞務輸出有關。本地區(qū)輸入性病例集中來源于非洲5國,分別為尼日利亞、贊比亞、剛果(金)、加納共和國及加蓬共和國等國,以尼日利亞為主(46.4%)。感染蟲種中,以惡性瘧原蟲為主,占比64.3%。瘧疾發(fā)病時間上,無明顯季節(jié)差異,全年散發(fā),本地區(qū)主要以2月、4月及7月發(fā)病數(shù)偏多,分析原因可能與我國傳統(tǒng)假日及暑假返程探親有關。
瘧疾為古老的傳染病之一,與結核病、艾滋病同為全球三大公共衛(wèi)生問題。對于高瘧區(qū)患者診斷無困難,但對于低瘧或者無瘧區(qū),往往易漏診。本組資料中,除1例頭痛就診外,其余所有患者均以典型發(fā)熱為表現(xiàn)就診,均能自行提供非洲居留的流行病學情況,確診時間均在就診后24~48 h內(nèi),故重癥病例較少,無死亡病例,得益于出國防瘧知識宣教、患者自身健康狀況良好及定點收治醫(yī)院的高度重視等。
人體感染瘧原蟲后可釋放大量炎癥因子,引起各種病理損害包括肝臟、腎臟功能損害,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造成全血細胞減少,一般以血小板減少最為明顯。本組資料中,患者治療前均接受血常規(guī)、肝功能、腎功能、C反應蛋白等檢測,結果顯示,所有病例中血白細胞計數(shù)下降不明顯,有19例 (67.9%)血小板計數(shù)不同程度下降,最低僅為24×109/L,與李慧霞[7]報道一致。貧血病例為少數(shù),占比25%。經(jīng)積極抗瘧治療,血涂片陰性后,患者所有指標均基本恢復正常。生化學檢測中,絕大部分患者(92.9%)總膽紅素均在50 μmol/L以下,直接膽紅素與間接膽紅素升高水平基本同步;嚴重低蛋白血癥者少,1例低于30 g/L,考慮與其既往有胃大部分切除術病史,營養(yǎng)攝入稍差有關。3例患者血肌酐輕度升高,1例患者肌酐達449 μmol/L,均為惡性瘧患者。該4例患者均無基礎疾病史,起病病程最短2天,最長5天,入院時體溫在39.6~ 40.7℃之間,均為高熱,且血涂片原蟲密度高,大量抗原-抗體復合物沉積,激活補體系統(tǒng)等,機體釋放蛋白溶解酶,引起了腎功能異常[8]。炎癥指標方面,26例 (92.8%)患者C反應蛋白均升高,與既往報道[9]一致,81.8% (18/22) 的患者出現(xiàn)降鈣素原不同程度升高,考慮與原蟲感染有關,規(guī)范抗瘧治療后均恢復正常,提示臨床應與細菌感染性疾病相鑒別,避免盲目抗菌藥物的應用[10]。
綜上所述,本地區(qū)瘧疾病例全年散發(fā),以青壯年男性為主,感染來源均為非洲國家,惡性瘧原蟲瘧疾多見,患者血液炎癥指標不同程度升高;臨床醫(yī)師應繼續(xù)提高對瘧疾的診治能力,做好輸入性瘧疾的早發(fā)現(xiàn)、早診斷、早治療,防止瘧疾病例漏診、繼發(fā)及死亡等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