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玲玉
(南寧市自然資源信息中心,廣西 南寧 530000)
農村土地確權是以相關政策、法規(guī)等作為根據,經登記申請、地籍調查、核屬審查、登記注冊、頒發(fā)證書各環(huán)節(jié),最終對某限度內土地的使用、所有權及隸屬關系進行確認的過程。在農村地區(qū),土地確權工作是由主管部門負責的,在土地確權中要按照土地確權的原則展開,同時要有確權相應證據以及明確依據。
1)保障農民權益。長期以來,我國土地使用權及所有權在相關責任上較為模糊,主要是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大量農民涌入城市,致使土地荒廢,同時將土地用于非農、非法的現象眾多,使農業(yè)受到較大影響。加強農村土地確權工作,能夠明確土地各項權責,及時了解土地利用及管理狀況,從而進一步保護農民權益;2)增加農村產出。只有土地的權屬和所屬明確,土地流轉才能實現,而土地流轉也能減輕從事非農行業(yè)農民的負擔,將土地流轉給需要土地的農民,從而提升土地利用率和農村產出;3)農村完成土地確權工作后,可以通過土地經營權抵押獲得急需資金,從而拓寬融資路徑,促進農村經濟發(fā)展;4)土地確權并非僅對農田確認,還包括農村宅基地確權工作。農村宅基地流通能夠緩解城市土地緊缺,并在農村城鎮(zhèn)建設中發(fā)揮作用,從而使農民市民化、農業(yè)規(guī)模化;5)農村土地確權工作的實施,能夠明晰經營主體的利益和權責關系,部分政府原設農村經管部門就可以擱置或者取消,從而提升政府部門的效率,簡化工作,使農村在農業(yè)經營中擁有更大的自主權。
隨著現代工業(yè)化、城市化的發(fā)展,很多農民外出經商、務工,導致農村地區(qū)人口嚴重失調。在土地確權實施中,工作人員與土地所有人的溝通效率低,有些人沒有真正了解土地確權的意義,而是關注土地被占用以后政府發(fā)放補償標準等問題,協商的效果相對較差。這也說明多數農民并不了解土地確權工作以及土地權證的意義及作用,對于土地確權工作不能有效配合。這些問題都不利于土地合法流轉,不能為農民提供更多資金來源,使得很多地區(qū)在土地確權工作未得到落實的情況下,出現農村土地非農化利用現象,導致農村土地確權工作的后續(xù)展開有了更多阻礙。此外,有些農民不了解土地權證法律及權利,使得土地確權工作不僅沒有明確農村土地權屬,反而使農民產生了許多憂慮。
農村地區(qū)存在大量的荒灘、荒丘、荒溝、荒山,這些四荒地在確權工作中的難度較大。主要是因為部分農戶對四荒地進行開發(fā)前沒有在當地土管部門登記,導致后期在歸屬劃分時產生較多爭議。其矛盾集中在兩個方面,即擅自進行四荒地開發(fā)卻沒有簽訂承包合同或者未在當地部門合法登記。如果以開發(fā)占用者為先的原則進行確權,容易使農民在土地產權問題上出現糾紛,不能達成相應的公平條件。如果不為相關人員頒發(fā)證書,企業(yè)或者農民對于荒地的開發(fā)熱情就會受到打擊,進而出現四荒地大量閑置的現象,土地資源無法得到充分利用。
要想實現土地確權相應目標,就要使用相應的技術設備,并配以專業(yè)技術人員。農村土地確權工作中,政府占主導地位,但是往往缺少相應的技術人員。實際展開土地確權工作時,多數政府部門都會派行政人員以及測量人員進行土地勘察和測繪作業(yè),但部分落后地區(qū)并沒有配置相應技術人員,人員勘探技能得不到保證,土地確權在工作效果上無法達成預期。此外,在土地測繪和勘察過程中,相關部門在經費上也存在問題。各地政府的財政能力有一定差別,尤其是落后地區(qū),政府相關財政計劃往往有延后的情況,一些地區(qū)甚至不愿在土地確權中花費過多的經濟成本,極力縮減測繪設備及土地測量技術方面的成本。勘察測繪在土地確權工作中屬于最基礎的步驟,測繪環(huán)節(jié)無法保證技術實施的效果,土地確權效果便無法從根本上得到保證。
創(chuàng)新宣傳方式,深入農戶,對廣大農戶關注的問題及時進行解決,消除農戶的顧慮。各村組選派熟悉當地情況的業(yè)務人員,堅持每塊土地都要“走到、看到、量到、問到”的原則,深入調研,實事求是,在群眾監(jiān)督下實地指導。重點做好發(fā)包方、承包方和承包地塊調查,以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結果為基礎,充分利用先進的測量儀器,查清農戶承包地塊的面積,制作承包地塊分布圖。將調查成果經審核公示確認,作為土地確權的現實依據,對公示內容有異議的,及時進行補測核實。
依據農地承包臺賬、承包合同、承包經營權證書等相關權屬檔案資料進行清查整理,摸清承包地現狀及農戶家庭承包狀況信息。根據公示確認的調查結果完善土地承包合同,將完善后的合同作為承包戶取得土地承包權的法定依據。對沒有簽訂土地承包合同的,要重新簽訂;對承包合同丟失、殘缺的,進行補簽、完善。對實際承包面積與原土地承包合同、權屬證書記載面積不一致的,要根據本集體通過的土地承包確權登記頒證方案進行確權。
農村土地確權工作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較多,因此應制定相應的法律,為土地確權的實施提供基本依據,使土地確權工作規(guī)劃化、標準化、高效化。20世紀80年代,我國政府推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土地公平、有效、迅速地分配給農民,但當時土地并不具有資本性質,土地流轉反而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對于農民對土地確權認識不到位的情況,需要積極進行宣傳,使農民重視土地確權,并以土地確權為基礎積極拓展農村土地的商業(yè)化發(fā)展。
1)四荒地開發(fā)需要政府大力支持,但四荒地也必須達到集約化使用的條件,要想實現集約化,就要優(yōu)先對規(guī)?;洜I主體四荒地開發(fā)的產權進行確認;2)以政策和補貼鼓勵規(guī)模性的四荒地開發(fā);3)有序管理及規(guī)劃四荒地,禁止組織在未得到批準的情況下展開四荒地的開發(fā)及轉讓。對于土地確權中的漏報、多報、瞞報等情況進行嚴厲處罰,對土地確權的程序進行優(yōu)化和完善。
新技術對行業(yè)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目前,土地測繪技術能夠提升土地確權的效率,主要技術包括地理信息系統(tǒng)、地理遙感技術、GPS系統(tǒng)3S技術,應用高新技術能夠有效提升測繪精度,同時省時省力,獲得較全面的數據,能夠有效解決土地確權中的標準性問題。對于經費問題,政府部門要提高重視程度,加大資金投入。技術人員要統(tǒng)一進行培訓,使其更加專業(yè)。
農村土地確權是一項政策性較強的工作,因此在進行土地確權的過程中,一定要嚴格按照相關政策法規(guī)處理。在土地確權工作中,不能改變土地所有權的所屬關系,不得隨意改變土地承包關系,不能擅自改變土地的農業(yè)用途,流轉期限不能超過承包的剩余期限。另外,在土地確權過程中,不能對土地進行拋荒或掠奪性經營,對擅自改變土地用途的依法報批,依法嚴懲。土地確權需要政府、村委、農民群眾共同參與,把基礎放眼于思想和理念的宣傳方面,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媒體及各種標語,形成強大的輿論攻勢,讓土地確權政策深入人心,使廣大農民能夠自主參與到土地確權工作中,改變傳統(tǒng)的農業(yè)耕作方式,有效擴大種植規(guī)模,改變傳統(tǒng)“土地至上”的觀念,進而創(chuàng)新思想,推動土地確權工作的有效實施。
農村土地確權工作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是農民群眾的利益保障。為此,在土地確權政策的宣傳及具體工作開展過程中,需要相關策略解決土地確權中存在的問題,使土地確權在規(guī)范化與系統(tǒng)化下得以順利開展,真正受惠于民,從而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fā)展,并使農村社會呈現和諧發(fā)展的良好局面。隨著農村經濟不斷發(fā)展,土地確權的實施逐漸受到社會各方面的關注,有效落實土地確權工作,可以加強農民對土地管理和使用的觀念,進而實現對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在保障農產品質量和產量的基礎上,提升自身的經濟效益,保障農業(yè)經濟穩(wěn)定發(fā)展,進而促進國家的穩(wěn)定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