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婷 張 允/天津商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
在一系列國內(nèi)國際重要講話、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大量援引中國古代典故,以古喻今、言之寓意,大大拉近了與民眾的距離。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話語的一大特色,其用典靈活、精妙,意蘊深厚又極富親和力。
本文以《平“語”近人—— 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習近平用典》、《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為數(shù)據(jù),通過對習近平用典英譯的研究,傳播好中國聲音,“自塑”中國形象,讓外國人感受到博大的“中國智慧”。
典故,在《辭?!分薪忉尀椤霸娢闹幸玫墓糯适潞陀衼須v出處的詞語”。適當用典可使文章內(nèi)容深刻雋永、引人入勝。
典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智慧,也是漫漫歷史長河下的積淀,每一個典故都是一則故事、一段歷史的凝練。習近平用典借古喻今, 注入時代精神, 用典源出歷史, 卻也照進現(xiàn)實, 體現(xiàn)典故在時政圖書出版中的“時政”價值。無論是談治國理念,還是闡述國際間中方的觀點立場,習近平總書記都廣泛采擷歷朝歷代文人墨客、政治家的華章佳句,活用活現(xiàn),賦予其鮮活的時代價值(人民日報評論部,《習近平用典》)。同時增強文章的歷史感,彰顯了大國領導人的博古通今、以古御今的大智慧。
習近平總書記引用《史記· 殷本紀》 中“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同‘否’)”,以及清代萬斯大的“利民之事,絲發(fā)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要求每個黨員干部心里要裝著百姓,主動接受人民監(jiān)督,時刻想著為人民多做實事,不利于人民的事再小也不能做。
中國典源廣泛,內(nèi)容多樣。如何在紛繁復雜的典故中恰如其分地援引是關(guān)鍵。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持推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有源頭可追溯便是典故的特點之一。一般來講,典故有三個來源:第一,來自傳統(tǒng)習俗、傳說、歷史事件、神話故事、地名等;第二,來自史書或文學作品中引用的人名、書名篇名、稱呼、典籍中的名言名語等;第三,來自書上或典章制度的故事、人物、傳說等。
從來歷上看,典故需要足夠數(shù)量的文化積累和特定的歷史發(fā)展才得以形成。它帶有豐富的語言精髓和濃厚的文化氣息,根植于華夏文明遺產(chǎn)的土壤,延續(xù)中華上下五千年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記憶。每一則典故涵蓋著濃厚的社會文化信息,或彰顯精神氣節(jié),或突顯崇高品格,或凸顯國風民俗等。翻譯活動就是要有文化自覺。因此典故的翻譯應考慮文化因素,明晰典故的來源、歷史文化背景,考慮文化間的差異,靈活翻譯。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不斷前進,文化隨之更繁榮,典故也由此負載著更為多彩的含義。一個典故至少包含三個層面的意義:一是典故初義;二是在歷史進程中典故逐漸被賦予的意義;三是當下使用的意義。前兩層意義要求準確理解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內(nèi)涵,第三層含義則要求考慮典故的時代性。新時代有新特點,新時代有新意義。所以,對典故的深層次理解是離不開生成語境、時代傳承語境及即時運用下的語境。語境是翻譯中最為重要的因素。典故的翻譯既需要知曉典故的生成與傳播過程中意義,也需要考慮在最新的話語空間中重賦的意義(即運用典故時的具體語境)。
在處理方式上,由于典故具有自己獨有的特征,又具有信息、表達功能,最好的翻譯策略應當是能同時保持意和形。
例1:一花獨放不是春, 百花齊放春滿園。
譯文:A single flower does not make spring, while one hundred flowers in full blossom bring spring to the garden.
這則典故釋義為一支花朵獨自開放就不算春天,只有百花都開放時,萬紫千紅才是春天。習近平總書記援引該則典故意在主張世界各國在謀求自身發(fā)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fā)展,不斷擴大共同利益匯合點。
盡管東西方民族文化背景不同,但對一些事物有著相似的認知和共通點,這使得翻譯時譯者應將文化共性考慮在內(nèi)。這則典故蘊藏的表層意義在中西方文化中有著相近的理解,隱含的時代意義簡單直接。所以采用直譯既能使原意直白化,又能保留原典形式,還能被讀者輕松理解和接受。
當不可能用直譯法去準確傳達原文的意思和文化內(nèi)涵時,可以采用意譯法,保證信息傳遞為第一位。意譯法不需要逐字逐句地翻譯,它可將詞義的引申與隱含之意表達出來。
例2: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譯文:A thing is yet to be done until it is done.
該典故意思是: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與走到一半,半斤八兩而已。比喻接近成功時,愈要堅持到底。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行百里者半九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xiàn)的。”
準確是翻譯的第一要素。所謂準確,既要語法準確,也要使典故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準確傳遞,比如隱含的喻義、弦外之意、情感色彩、政治立場。這則典故沒有相對應的英文表述,且具有修辭效果,所以直譯是行不通的。譯文使用…until…這樣地道的英文句式,采取意譯法,使這則中國典故譯文既達意又表達精練,做到了翻譯古典引語時應簡潔、盡可能保持原文結(jié)構(gòu)特征、語境一致性的原則。類似的有:“自知者英,自勝者雄”譯為:Heroes are those who know themselves and can surpass themselves. 典故意思是能正確認識自我的人是優(yōu)異之人,能戰(zhàn)勝自我缺點和不足的人是杰出之人。而此句言外之意是英雄貴在能夠自知自勝。主席借用該則典故告誡當今我們要成為英雄之人,也必須做到“自知”、“自勝”。采用意譯法能很好地將這則典故當前語境下的含蓄之意表達出來?!癶ero”一詞補充為主語,舍棄漢語中的結(jié)構(gòu)并列,準確傳達典故意思和內(nèi)涵,使外國讀者能清晰理解這則典故表達的對象以及他們具備的品質(zhì)。
例3:以韋編三絕、懸梁刺股的毅力,以鑿壁見光、囊螢映雪的勁頭……
譯 文:… as related in stories of Confucius, Sun Jing and Su Qin, Kuang Heng, and che Yin and Sun Kang…
Notes: Confucius is said to have read The Book of Changes (Yi Jing) so many times that leather strings binding the bamboo slips upon which the book was written broke three times.
一些典故深受我國歷史社會文化風俗、價值觀影響,它所蘊含的信息在外國文化中是空缺的。所以在直譯或意譯了典故之后,再加上注解,解釋說明典故所表達的內(nèi)容、涉及的人物地名、原文典故的背景知識以及在所處特定時代的文化觀念與含義。外國讀者由于對例3 的幾則典故缺乏背景知識,進而領悟不到作者為什么選用它們。所以譯文“韋編三絕”等四個典故均采用注釋法詳細解釋。
中國歷來有用典的傳統(tǒng)。國家領導人講話善于用典,有利于傳遞中國獨特的文化魅力、治國執(zhí)政理念、政治立場和觀念。習近平總書記對典故巧加點化,實現(xiàn)了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所以在英譯這些典故時,既要精確傳達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又要體現(xiàn)它們的時政與時代價值。在處理方式上,在準確傳達信息的前提下,可以采用直譯法保留原文的形。但是如果不能,可以采用意譯法以保全信息為主。當?shù)涔侍N含的信息在外國文化空缺時,如典故中涉及的人名、地名等,可以采用注釋法適當增加介紹,幫助讀者明晰作者表達的意思。
總之,對典故恰當?shù)姆g有利于展現(xiàn)我國領導人的外交魅力和個人風格,最大程度上使原汁原味的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走出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文化價值,提升中國國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