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汝 楊 震/.天津外國語大學(xué);.河北省冀中能源峰峰集團
魯迅一生翻譯的作品多達200 多種,涉及十幾個國家,共計300 多萬字,而魯迅的翻譯思想隨著翻譯實踐的推進,也發(fā)生變化和進展。1903-1919年,這個階段魯迅正在日本留學(xué),當時魯迅的翻譯思想更多受嚴復(fù)影響,傾向于“意譯”,他希望通過引進西方的科技和文學(xué),來引導(dǎo)國人進步,充滿了濃厚的傳統(tǒng)家國觀念。1909年,魯迅完成并出版《域外小說集》的翻譯,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域外小說集》是第一部外國短篇小說集,而魯迅的翻譯思想也是在發(fā)行這部小說時發(fā)生改變,自此,魯迅的翻譯思想趨向于成熟和穩(wěn)定,即“硬譯”。同時這本小說集也是一種新文體常識,開拓了中國短篇小說的新時代[1]。
而魯迅提出并采用“硬譯”也是有其背景原因的,首先是因為當時情況下,能夠選擇的原文本確實有限,歐洲和俄國等一些國家的文學(xué)、社會學(xué)書籍都沒有漢譯本,同時很多優(yōu)秀的作品也沒有引進國內(nèi),國內(nèi)大眾甚至都沒有機會了解這些文化,魯迅很想填補空缺,但是又不懂俄語或其他語言,只能由日語來轉(zhuǎn)譯,從而填補空缺?!八詴簳r之間,恐怕還只好任人笑罵,仍從日文來重譯,或者取一本原文,比照日譯本來直譯罷。我還想這樣做,并且希望更多有這樣做的人,來填一填徹底的高談中的空虛[2]”。魯迅內(nèi)心是不提倡轉(zhuǎn)譯的,還是認為翻譯時最好選擇源語文本直接譯成漢語,而他這樣做是為了更多地引進西方先進文化,讓國人有機會接觸到新文化新文學(xué),從日文翻譯也是補救手段,為了打破閉塞狀態(tài),這是魯迅提出“硬譯”的首要原因。
其次,當時社會環(huán)境下,所有事情都處于煥然一新的狀態(tài),新文化運動后,魯迅希望從西方語言文化中吸取新的養(yǎng)分,推動白話文運動。而當時漢語的白話書面語并不成熟,翻譯過來也找不到合適的通順的對應(yīng)語言,所有事情都處于摸索中,魯迅反對“歪譯”,權(quán)衡之下,就選擇“語句不順”作為補償手段。
魯迅主要的翻譯策略是“硬譯”和“寧信而不順”等。為此,梁實秋曾多次批評魯迅的“硬譯”,同時其他人也反對魯迅的“硬譯”思想。其實魯迅提倡的“硬譯”,其本質(zhì)并不是大家所理解的那般:
(1)若要了解“硬譯”,首先要了解魯迅的“直譯”?!吨袊g學(xué)理論史稿》中,陳福康明確指出,魯迅的“直譯”是針對“歪譯”而言的,“直譯”就是“正譯”。而“直譯” 是包括正確的“意譯”在內(nèi)的“正譯”,因此,魯迅對“直譯”和“意譯”是持有非常辯證的態(tài)度的。他一直認為“直譯”容易產(chǎn)生偏差,以及自己的譯文的不足之處是有清醒的認識的。其實,魯迅的意思非常明白,他是主張“直譯”的,但是并不贊成拘泥的形式;對于經(jīng)過潛心研究的“意譯”,他是求之不得的[3]。
(2)1929年,梁實秋發(fā)表《論魯迅先生的“硬譯”》,認為“硬譯”就是死譯,批評魯迅的翻譯思想。而后,1930年魯迅發(fā)表了《“硬譯”與“文學(xué)的階級性”》,反駁梁所說的“寧順而不信”,并正式提出“硬譯”論—盡可能接近原文,盡可能等值于原文的翻譯。魯迅把自己的翻譯稱為“硬譯”,本質(zhì)上就是“直譯”,而稱為“硬譯”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給讀者展示出文化差異,不僅保留了原文的句法,又可以引進新句法,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可能吸收轉(zhuǎn)化為自己所用。
(3)從魯迅的文章中,“自然,世間總會有較好的翻譯者,能夠譯成既不曲,也不‘硬’或‘死’的文章的,那時我的譯本當然就被淘汰,我就只要來填這從‘無有’到‘較好’的空間罷了[4]”,從這里也能看出魯迅并不是毫無根據(jù)地提出“硬譯”的,而是因為沒有找到更好的方法,為了填補“無”的空白,所以先采取“硬譯”。他認為自己的“硬譯”只是一個過渡,足以看出魯迅的偉大。
上文提到,魯迅剛開始的翻譯策略并不是“硬譯”,之前也是延承了傳統(tǒng)的翻譯方法,這樣做包含了他的良苦用心,接下來通過幾個鮮明的小例子來感受一下魯迅這樣做的原因和目的。
例1 她白的像石灰一樣,簡直像石灰。
例2 一位閨秀看作雪白,別一位閨秀卻看作通紅,紅到像越橘一樣。
例3 生 了 普 式 庚( Pushkin) 的俄國,生了托爾斯泰( Lev Tolstoi) 的俄國。
例1 和例2 都是出于魯迅所做的《死魂靈》的翻譯,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內(nèi)容都是和我們?nèi)粘K帽扔鞑惶瓮?,這樣的比喻讓人眼前一亮,充分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洋味”。例3 出于魯迅所譯凱拉綏克那卡斯基的《文藝與批評》,這個例子不僅對外國人名進行音譯,而且保留名字的西方寫法,讀者閱讀后明顯知道這是異國語言,更加能感受到其中的差異。
(1)語言層面:采用“硬譯”,能了解西方語言形式和文化,同時又能介紹給中國大眾,翻譯了書本后大眾去閱讀,是傳播的最好方式。同時因為中國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魯迅的翻譯有利于中國構(gòu)建新的語言和新的文學(xué),從而促進新文化的發(fā)展,進而培養(yǎng)新民智。這樣做也能讓國人更多地了解世界,使中國逐漸擺脫封建傳統(tǒng),擺脫當時的文學(xué)體系,構(gòu)建全新的語言體系和現(xiàn)代社會。
(2)文化層面:魯迅提倡“硬譯”,提倡保持譯文的“洋味”,就是外國文學(xué)的陌生感和異域情調(diào)?!胺彩欠g,必須兼顧著兩面,一當然力求其易解,一則保留著原作的風姿,但這保存,卻又常常和易懂相矛盾:看不慣了。不過他原是洋鬼子,當然誰也看不慣,為比較的順眼起見,只能改換他的衣裳,卻不該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我是不主張削鼻剜眼的,所以有些地方,仍然寧可譯得不順口。[5]”從這幾句話中,可以看出魯迅的良苦用心,保留原作的陌生感自然不如異化的譯本讀的通順易于理解,但是這樣的譯本可以給讀者帶來新的語言文化,有利于本土文化的發(fā)展。
(3)尊重原作層面:魯迅提出“與其順而不信,不如信而不順”,充分體現(xiàn)了尊重原作者,并忠實于原文的態(tài)度。而“硬譯”就是為了盡可能地接近原文,保留原作風采,更好地充實本國文化。雖說魯迅很多譯文需要讀者思考后才能明白一二,但這其中確實存在一部分內(nèi)容不僅尊重了原文,又把原文的異域風情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讓讀者更好地體會到原作的風格,更近距離接觸了原作者。
盡管很多人批評魯迅的譯文不通順,不達意,沒有延承傳統(tǒng)的翻譯方法,但是深入思考和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魯迅寧可讓讀者看到不通順的譯文,寧愿受到大家的批評和貶低,也在堅持“信”的原則。從歷史角度來看,魯迅所崇昌的“硬譯”和“寧信而不順”,其中蘊藏著魯迅對國家的深情和對中國文化的用意。
當代中國確實有著很多優(yōu)美通順符合大眾審美的翻譯作品,但是如果我們只是追求“達”和“雅”,而將“信”忘卻,那這些翻譯作品還有什么意義呢?現(xiàn)如今我們更需要有人能夠不怕艱辛地研究晦澀難懂的深刻文章,要作出足夠忠實的譯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文化之間的交流和互相吸收。如果我們的所有翻譯都只是通順具有美感,而內(nèi)容卻與原文相差巨大,這樣的翻譯還有意義嗎?我們不否定在翻譯過程中確實會丟失一部分東西,但是魯迅本人只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盡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所有精神和底蘊,這才是魯迅提出的“硬譯”的本質(zhì)。而且,魯迅也從沒覺得“硬譯”情況下的所有內(nèi)容都是可取的,但這其中必定有值得學(xué)習和可取的內(nèi)容,剩下的糟粕內(nèi)容,舍棄就好了,他從來沒覺得自己的譯本會永垂不朽,只是做一個填補“空白”的過渡就好。這種辯證看待問題的方法和精神更值得我們學(xué)習,在現(xiàn)在看來,當時魯迅的想法已經(jīng)遠超于同時代,走在時代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