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麗
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多巴鎮(zhèn)多巴中心學校 青海西寧 811601
生物與學生的生活接觸面窄,學生們在面對生物時難免一頭霧水、茫然無措。生物知識本身也存在很多讓學生容易走進誤區(qū)的信息,課堂上教師應幫助學生糾正理解錯誤,以更加正確的態(tài)度面對生物,深入淺出的摸索生物規(guī)律,分析生物知識體系中隱含的意義,挖掘生物的根本內涵,將生物與實踐結合起來,形成生物中靈活辯證思維[1]。
在多節(jié)公開課中發(fā)現(xiàn),教師在講解人體呼氣和吸氣時將肋間肌比作手背手心的肌肉,認為呼氣時好比手握緊,肋間外肌像手背肌肉一樣舒張,肋間內肌像手心肌肉- 樣收縮,吸氣時相反。其實這種類比處理是不科學的。肋間外肌的走向由上肋骨的近脊椎端斜向下肋骨的近胸骨端,肋間內肌的肌纖維走向是由上肋骨的近胸骨端斜向下肋骨的近脊椎端。吸氣時,肋間外肌和膈肌收縮,肋骨和胸骨向前向上推移,同時當肋骨向上移位時,其下緣又向內側偏轉,從而胸腔體積增大,產生吸氣動作,而呼氣不是簡單的逆過程。在平和呼吸呼氣時,并不是由肋間內肌收縮引起的,而是由肋間外肌和膈肌舒張導致胸腔體積減小,從而產生呼氣動作。但在劇烈地呼氣時,除了肋間外肌和膈肌舒張外,肋間內肌和腹肌也參與收縮,使胸骨下降,肋骨更向下斜并向內側旋轉,從而使胸腔體積減小,產生呼氣動作。
誤認為在地上匍匐生長的植物莖就是匍匐莖,如西瓜、南瓜等,因為通??吹剿鼈兌际窃诘厣腺橘肷L的。其實,具有攀援莖的植物也不一定會向上攀援生長,如果這些植物的旁邊沒有攀援支撐物,它們只能貼地生長了;而如果提供給它們支撐物,南瓜、西瓜等也可以向上攀援生長并依靠支撐物結果,多地有利用支架進行南瓜、西瓜等種植的實例。所以,西瓜、南瓜的莖屬于攀援莖。區(qū)分攀援莖和匍匐莖可依據以下特點:攀援莖幼時較柔軟,不能直立,以特有的結構攀援它物上升。按其攀援結構的性質可分為:①以卷須攀援的,如黃瓜、南瓜等的莖;②以氣生根攀援的,如常春藤、薛荔等的莖;③以葉柄攀援的,如旱金蓮、鐵線蓮等的莖;④以鉤刺攀援的,如白藤、豬殃殃等的莖;⑤以吸盤攀援的,如爬山虎(地錦)的莖。匍匐莖細長柔弱,沿著地面蔓延生長,如草莓、甘薯(山芋)、虎耳草等的莖。簡言之,觀察植物是否有卷須(如南瓜)、吸盤(如爬山虎)、氣生根(如常春藤)、鉤刺(如豬殃殃)等輔助攀援的特有結構,如果有則一般是攀援莖。匍匐莖節(jié)上一般能生不定根,,芽會生長成新植物株,如甘薯、草莓[2]。
已知水果蔬菜密封保鮮的原因是降低呼吸作用速率,減少有機物的消耗。有些教師會誤把糧食密封貯藏的主要原因也放在減少有機物的消耗上。而事實上糧食的密封貯藏的主要原因應該從呼吸作用產生熱量和水分角度分析。糧食在貯藏過程中,細胞呼吸作用放出熱量并產生水,使糧食溫度升高并變得潮濕,溫度升高和水分的增加又促進細胞的呼吸作用。最后導致微生物大量繁殖從而使糧食霉變。因此,糧食在密封貯藏過程中必須降低呼吸速率,確保糧食安全[3]。
將潛水艇的原理理解成對魚鰾的仿生,認為魚是靠魚鰾的的大小變化來實現(xiàn)自由沉浮。其實,魚鰾的大小變化只是調節(jié)魚體密度,使之與水體相等,從而使自身懸浮在特定的水層中。于是魚可以借助運動器官在該水層中自由地進行沉浮和向其他方向運動。魚鰾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tǒng),所以魚鰾的大小只能微調從而適應水體密度的輕微變化,如果水體密度變化太大,魚類也會因為不適應環(huán)境而死亡。
誤以為鹽堿植物的細胞液質量分數(shù)原本就很高,且當土壤溶液質量分數(shù)大于細胞液質量分數(shù)時,植物就會失水。其實,鹽堿植物之所以耐鹽堿,主要不是因其細胞液濃度原本有多高,而是它們有特殊的代謝機制使其能在外界溶液質量分數(shù)大于細胞液質量分數(shù)的環(huán)境中生存。植物對鹽漬環(huán)境的適應機理主要有兩種方式:①有些植物雖然生長在鹽漬環(huán)境中,但植物體內鹽分含量不高,這種對鹽漬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稱為避鹽性,它們可以通過拒鹽、排鹽和稀鹽3種途徑來達到避免鹽害的目的;②植物在鹽分脅迫下,通過自身的生理代謝變化來適應或抵抗進人細胞的鹽分的危害,稱為耐鹽方式。這種方式對鹽生植物和淡土植物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4]。
DNA 復制時需要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兩條鏈解開。那么轉錄時是否也需要解酶的作用呢? 有關資料指出: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與啟動子結合后,在特定區(qū)城將DNA 雙螺旋兩條鏈之間的氫鍵斷開,使小段DNA 解旋(大約17 賊基對),形成一個轉錄泡,RNA 聚合酶緊密地和轉錄泡前解旋的DNA 一條鏈結合從左向右合成RNA,” 轉錄泡” 后面的DNA 恢復雙螺旋結構。真核生物的RNA 聚合酶通常不能單獨發(fā)揮轉錄作用,而需要與其他轉錄因子(也叫做蛋白因子)共同協(xié)作,轉錄因子TFIF 和TIH 有DNA解旋酶的活性,在啟動子的Inr 區(qū)(起始子)使DNA 解旋創(chuàng)造 “開放復合物”,轉錄就可以進行。因此,不論是原核生物還是真核生物的轉錄過程都不需要DNA 解旋酶的作用。
生物知識是經過無數(shù)科學的論證而得到的結果,生物學中的知識點較為復雜,相對于學生淺薄的生活經驗來說,也觸及了學生的知識盲區(qū),部分教師在生物互動中,也由于不夠見多識廣,而不能嚴謹?shù)恼归_生物探索,教學中,教師還應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出發(fā),理清生物的知識內容,讓學生們更加清晰的認知生物、直觀而簡明的記憶生物,在生物的深刻理解之下,將知識轉移到生活視角。同時教師應打破傳統(tǒng)教學習慣,以更具趣味的、輕松的氛圍構建探討空間,激發(fā)學生的生物學習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