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萍
(重慶市巫山第二中學 重慶 巫山 404700)
素質教育背景下,需要各學科教學轉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在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有效減輕學習負擔,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技巧與方法,促進學生輕松高效地學習。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作業(yè)是強化學生對教學知識點的記憶并進行運用的有效手段,需要教師在作業(yè)設計中轉變傳統思維模式,結合小組合作教學模式,針對學生薄弱點及有助于提高其分析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的方法進行作業(yè)布置,真正發(fā)揮出作業(yè)對于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作用。
閱讀理解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對于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領悟能力及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在作業(yè)設計中更多地采用反復誦讀、原文標注、閱讀訓練習題及對文章進行仿寫、縮寫等方式進行,以加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訓練,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但在素質教育理念下,需要教師結合學科能力素養(yǎng)要求,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如,作業(yè)設計可采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展開,使學生圍繞共同的閱讀訓練展開集體合作學習,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小組成員圍繞共同的閱讀內容及閱讀要求進行相互交流、探討,期間學生的思維與想法會相互碰撞,相互啟發(fā),在集體探究式學習中增進學生的理解力,拓展學生的思維方式及思考問題的角度,從而提高閱讀能力。如,在《濟南的冬天》閱讀教學中,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后,教師可設計課后閱讀作業(yè),要求各小組悉心體會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并思考如下問題:為什么濟南的冬天的景色會如此動人?按照問題的引導,各小組成員進行內部分工,有的查找優(yōu)美的語句、有的羅列描寫中所運用的修辭方法、有的思考語言描寫順序等,最后再就這一問題共同展開探究,最終得出總結:認為作者筆下的濟南的冬天優(yōu)美動人,在于作者的細致觀察、抓住特征、合理安排順序和寫作角度并運用了修辭方法,促進了情景交融。通過這種合作探究模式,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到了閱讀探究活動中,因而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思考與理解能力。
新課程重視學生拓展生活實踐并在實踐中獲取信息、增長知識、發(fā)現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認為語文教學要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并有效利用無處不在的語文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選的篇目,包括多種題材的作品,其內容也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關聯。通過教學,有助于增進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包括各方面的生活常識,為學生的語言、信息、資料及知識形成豐富的積累。他們會在學習中代入自己的經驗以深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得到更多感性體驗。如,在《中國石拱橋》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有針對性地在作業(yè)設計中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各類語文教育資源,使學生養(yǎng)成在生活中觀察周邊橋梁的習慣,更準確地把握各橋梁的不同外形、結構、設計原理以及建成年代等,并在合作學習中相互交流,增長見識與知識,使其具備對身邊社會動態(tài)與事件的敏銳性。在作業(yè)設計中要注重學生的集體探究與合作模式,使學生就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橋梁設計進行綜合對比,通過討論,會使學生結合當今發(fā)達的建筑設備、精確的設計軟件等思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設計、建造石拱橋過程中所展示出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力,在完成實踐性作業(yè)的過程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儲備及語文學習的形式內容及多樣化的渠道,使學生在作業(yè)中感悟生活、理解生活、體驗生活,為其語文學習奠定豐富的生活實踐基礎。
語文作為一門在社會生活實踐中有著廣泛應用的基礎學科,其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方方面面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需要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增加學生的綜合性學習訓練,以激發(fā)和調動學生在生活中的考察、分析思考與探究能力。要使這種綜合性學習取得更好的效果,需要教師在作業(yè)設計中保持多樣性和實踐性。
如,同樣以《中國石拱橋》教學為例,要使學生展開綜合性學習,教師可以在作業(yè)設計中要求學生結合教學內容深入社會和大自然中展開實地參觀、采訪、觀察,并就學習活動中的所看、所聞、所想做好記錄、總結,提高綜合學習的效果。在形式上,教師可將全班學生按照能力互補的原則進行合理分組,組內成員進行各自分工,使每位組員在活動中都要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完成小組綜合性學習成果。對于綜合性學習成果,各小組可將每位組員的經驗與分享進行匯總形成文字性內容,主題包括周邊橋梁個數、建筑環(huán)境條件、所用材質、科學原理、建成時間、最大承載量、橋的外形及對促進周邊交通所發(fā)揮的作用等等。在表達形式上不限于科技小論文、通訊報道、考察報告、觀察日記等多種方式,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總結及表達能力。引導學生在走入社會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感受生活、觀察生活、熱愛生活,并養(yǎng)成在語文學習中關注社會新聞與動態(tài)的習慣,為語文學習積累豐富的體驗與素材,提高其對生活感受的表達能力。同時,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各小組成員相互幫助、相互啟發(fā)、各司其職,能夠很好地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及協作意識??梢姡處熢谡Z文作業(yè)設計中通過結合實際,采用小組合作模式完成的形式可以增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多角度的深刻認知,同時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智慧與創(chuàng)造力,實現學生個性化良好發(fā)展。
初中語文教學是聯系社會與課堂的一個通道,教師要有意識地挖掘并利用教材中的資源,使課堂教學資源得到拓展,并優(yōu)化學生作業(yè)完成方式及思考問題的角度,這樣會有助于突破傳統的封閉式教學模式,讓語文教學全過程更加開放而富于創(chuàng)新。
一是做好課后知識遷移。在學生結束了課堂學習并掌握課文教學內容后,要展開形式多樣的創(chuàng)造性應用,并由舊知識拓展到掌握新知識,深刻感知觸類旁通在知識學習與遷移中的樂趣。如,在完成《紫藤蘿瀑布》一課的教學后,教師可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方式走進大自然尋找我們身邊的特色美景,并將自己的所看所感記錄下來,將知識學習由課內拓展到課外。
二做好課堂學習設疑教學。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不僅在于對知識的掌握,還包括良好的思考習慣、思考能力和質疑能力,這樣才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嚴密的語文思維。如,學習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后,教師可為學生展示反映我國傳統文化的圖片,請學生提出疑問,并將學生的問題作為作業(yè)探究內容,請各小組就此展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探究討論,并在相互表達意見的過程中,增進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熱愛。
綜合所述,基于小組合作的初中語文作業(yè)設計創(chuàng)新模式,是一種語文教學形式的創(chuàng)新,它將作業(yè)完成過程由室內拓展到了室外,由學校拓展到了社會和大自然,由單純的書本學習拓展到了生活實際、由單獨的個性學習拓展為小組合作學習等,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豐富其知識儲備、增長其社會見識都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這種模式下的語文作業(yè)設計還有多種角度與渠道,有賴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優(yōu)化,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