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菁薇
(成都雙流機場醫(yī)救中心 四川 成都 610225)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屬于極危重癥,是冠狀動脈持續(xù)性缺血缺氧所致,患者常在劇烈運動后出現(xiàn)胸骨疼痛情況[1],患者在發(fā)病24h 內容易出現(xiàn)心律失常、休克及心衰等并發(fā)癥,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動過速,疾病短時間段即可達到高峰,發(fā)展成室顫,直接危及患者生命,是導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
研究對象為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動過速患者,從2016 年8 月—2020 年3 月在醫(yī)救中心后續(xù)送往上級醫(yī)院治療90 例中選取,納入標準:①對本次研究藥物無過敏史及禁忌史;②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未合并惡性腫瘤。排除標準:①對本次研究藥物過敏;②合并肝腎肺功能不全;③合并精神疾病。采用拋擲硬幣的方法將患者進行平均分組后,將其中45 例單純采用利多卡因治療的患者納入對照組,另外45 例靜脈注射胺碘酮治療的患者納入觀察組。其中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8 例,女性患者17例,最小患者35.1歲,最大患者79.3歲,平均年齡(55.41±3.06)歲;觀察組男性患者30 例,女性患者15 例,最小患者35.6 歲,最大患者78.9 歲,平均年齡(54.32±3.11)歲。采用統(tǒng)計學對上述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后,結果顯示(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n=45)給予靜脈注射利多卡因(國藥準字H50020038,規(guī)格:5ml:0.1g)治療,首次劑量為1mg/kg,隨后10min加入0.5mg/kg,總劑量達到4mg/kg后,進行維持性治療。
觀察組(n=45)給予靜脈注射胺碘酮(國藥準字H20044923,規(guī)格:2ml:0.15g)治療,首次劑量為150 ~300mg,使用生理鹽水稀釋至20ml,10min 靜脈注入,以1 ~2mg/min 微量泵維持性治療,并逐漸調整劑量至0.5 ~1mg/min,同時口服胺碘酮(國藥準字H32022397,規(guī)格:0.2g),初始劑量600mg/d,而后患者轉送至急診室,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逐漸減少劑量。對患者歸轉情況進行回訪。
(1)療效評價標準,包括無效、好轉、顯著等。無效:患者心電圖診斷結果顯示,心功能未見明顯改善,臨床癥狀未見明顯改善;好轉:患者心電圖診斷結果顯示心功能得以好轉,臨床癥狀出現(xiàn)好轉;顯著:患者心電圖診斷結果顯示心功能改善顯著,臨床癥狀明顯好轉。治療有效率=(好轉+顯著)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不良反應率,包括靜脈炎、低血壓及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升高等。
所有數(shù)據(jù)均納入到SPSS20.0 軟件系統(tǒng)中進行對比和檢驗值計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行卡方檢驗,當P<0.05 為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不同方式治療后,觀察組96.0%的治療有效率相比較對照組76.0%的治療有效率明顯提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不同方式治療后,觀察組患者6.67%不良反應率,顯著低于對照組20.00%的不良反應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率比較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冠狀動脈發(fā)生病變,完全閉塞,使得心肌出現(xiàn)嚴重缺血及壞死現(xiàn)象。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75%~95%的心肌梗死患者會出現(xiàn)心律失常的并發(fā)癥,多出現(xiàn)在發(fā)病24h 內,使得患者出現(xiàn)室性心動過速情況,改變血流動力學的穩(wěn)定性,使得心肌缺血情況加重,進而擴大心梗面積,直接威脅患者生命安全[3]。臨床一般不主張使用抗心律失常的藥物治療急性心肌梗死,但患者如出現(xiàn)室性心動過速,可能引發(fā)房顫,因此,需要及時采取治療措施。近年來,隨著胺碘酮在臨床的廣泛使用,其為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同時具有1、2 及4 類藥物的功效,是一種廣譜類藥物,能減少心律失常的發(fā)生,降低患者病死率[4]。臨床建議盡早使用胺碘酮治療,除了其特殊的電生理作用外,還能擴張動脈血管,減少心肌缺氧現(xiàn)象,能有效緩解心律失?,F(xiàn)象[5],與學者研究結果一致[6]。
綜上所述,針對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動過速患者,靜脈注射胺碘酮治療效果顯著,且不良反應少,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