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長春市第一〇四中學校小學部 柏小燕
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也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小學語文教師應重視在古詩詞教學中讓學生積累語言和傳承文化。
新課標推薦的小學階段70 首背誦篇目,都是歷代名篇佳作,不僅內(nèi)涵豐富,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詞句優(yōu)美,韻律和諧,特別適合小學生背誦。我們在實踐中如何指導學生背誦呢?首先我們要明確《語文課程標準》對各個學段的教學要求,有計劃有目的地指導。
《語文課程標準》對古詩詞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第一學段讓兒童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
根據(jù)學段目標,我在課內(nèi)古詩教學之余,受薛瑞平老師的啟發(fā),倡導讀經(jīng)典的書,做有根的人。我在班級開展了每周古詩誦讀的活動。每周一首,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提起對古詩學習的興趣,鞏固識字,訓練記誦能力,培養(yǎng)語感。
古詩語言精練內(nèi)容抽象,要讓低年級孩子喜歡學習古詩,重在激發(fā)興趣。我精心選取低年級學生喜聞樂見且通俗易懂的古詩。如果單純地訓練記誦能力,學生可以背得更多。但我不希望過多的數(shù)量成為學生的背誦任務,不希望從學生口中吐出的是機械般一長串沒有聲調(diào)起伏的文字,所以每周積累一首。
這項課外積累貴在堅持。課內(nèi)課外怎樣科學搭配時間,不沖突,不成為老師和學生的負擔,還能持之以恒地進行下去呢?我決定利用早讀的黃金時間,這段時間學生精神集中,學習效率高。每周一或周二早晨學習古詩,每首古詩學習20 分鐘左右。其實學生不學古詩,也能背誦,長大之后反芻就能明白其中的含義。那么課外積累還需要花費這么多時間嗎?答案是肯定的,不要低估學生的接受能力,在最開始接觸古詩的時候,就要讓孩子們感受古詩的微言大義以及字面背后的意義。實踐證明,神秘感更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誦讀古詩是一項潤物無聲的工程,它應該如春風化雨般慢慢滲透,而不應該是疾風暴雨式的硬性灌輸。講解之后,課前朗讀。第二日復習,優(yōu)秀生領背,誦出古詩味。抓住零散時間,積少成多。
在朗讀中培養(yǎng)語感,我選取合適的背景音樂,組織學生配樂朗讀。讀時形式多樣,學習時范讀,正音時領讀,學生練習自查時自讀、齊讀,比賽有感情朗讀時同桌合作讀或小組讀,老師考察時接讀。
課程標準中對低年段的要求: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
那么就要讓學生初步感受古詩的意境,小學生年齡較小,抽象思維能力較弱,教師在教法上應特別注意直觀教學,運用語言、教具直觀地啟發(fā)學生想象,使學生體悟詩的抽象意境。我遵循學生年齡特點,化難為易。從貼近學生生活的故事、圖畫、歌曲入手。讓學生感受古詩是一幅畫,一首歌,一個道理,也是一個故事。依照古詩內(nèi)容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
1.詩情畫意:看圖學古詩,如《憫農(nóng)》《回鄉(xiāng)偶書》《靜夜思》《小兒垂釣》等。結合畫面,了解古詩的內(nèi)容。這樣古詩就不再抽象了,學習時看圖,背誦時在黑板上指出一個框,引導學生邊背邊想象這個畫面。
2.唱古詩:《七步詩》《村居》《春曉》《憶江南》《游子吟》等。讀熟古詩,了解內(nèi)容之后伴隨音樂,在唱古詩中獲得情感體驗,孩子都喜愛唱歌,這樣教學就變得輕松了。根據(jù)低年段孩子好動的特點,在唱古詩時加上動作。
3.講故事學古詩:學生最喜歡聽故事了,講故事可以激起興趣,如《贈汪倫》《七步詩》,這樣孩子的興趣被調(diào)動起來,后來的學習自然就主動了。
4.猜謎語學古詩:如《風》《蜂》《畫雞》等。先不出示古詩詩題,邊學邊猜。
5.道理中學古詩:如《陶淵明雜詩》《長歌行》等。學習其中的道理,結合生活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引導。理解“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以上多種方法拉近了學生與古詩的距離,古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年段教學應循序漸進,開始以老師講解為主后來逐漸拋出問題讓學生領會思考,漸漸地讓學生參與。根據(jù)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當學生興趣盎然時,主動思考和學習都不是問題了。反復朗讀,讀多了自然成誦,從而也就能夠更好地體會古詩的意義和感情,同時也漸漸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每周學習古詩后,每日課前看黑板誦讀。背誦沒有成為刻意的任務,如同流行歌曲在反復詠唱中總會爛熟于心。周五考查時同桌互背互查互評,老師做到心中有數(shù)。
為了鞏固所學,進一步將古詩融入孩子的學習生活中。我還采取了多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課前古詩表演。如《游子吟》講過之后,讓學生到前面邊誦讀邊做動作(“臨行密密縫”體會慈母的心情)。《村居》更適合集體表演,配上動作邊唱邊做。
古詩背誦接力:開火車每人起詩,全班齊背。
看圖猜古詩:這是一個游戲,可在課前用課件演示,集中學生課前注意力,也活躍了氣氛。
辦古詩??殖瓐螅悍謳讉€板塊,編入學校學習的感興趣的古詩,自己課外積累的古詩,經(jīng)典詩句,詩人的故事,古詩作畫等。
配樂詩朗誦: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并進行評比。
這一系列活動的開展,無形中鞏固了所學的古詩,學生誦讀古詩的熱情日漸高漲,喜愛古詩的心情溢于言表。
班級文化中有古詩。把本學期要學的古詩配畫設計好,打印出來集中粘貼在一起展示,名字就叫詩情畫意。我看班級還有粘貼的地方,又將繪圖板的古詩書裁開,一頁一頁展覽,成了另一個古詩角。畫面是精選的,字體格式也漂亮,自然賞心悅目,孩子們就這樣在班級中耳濡目染。
這個活動日積月累地堅持下來,并不輕松,光靠老師一個人是不行的。
假期作業(yè)以表格形式出現(xiàn),將所學的古詩復習,并留下六首古詩自學背誦,家長跟蹤檢查評價。讓家長了解學生現(xiàn)下的學習情況,評價并督促后續(xù)學習。
我采用多種評價方式:學習后,同桌互查互評,詩朗誦活動中師評,假期復習自學時家長評。
這個實踐活動中老師付出的很多,但一切是值得的。當學生沒有被要求,不由自主地、不急不緩飽含感情背出古詩的時候,我心里一陣欣慰,希望這顆種子能在他們心里生根。我真心希望在我所教育學生期間給學生留下一些長遠而有用的東西。在極速發(fā)展缺乏閱讀的現(xiàn)代社會,對經(jīng)典的追隨尤為重要,記誦經(jīng)典是煉心的過程。天長日久,水滴石穿,積累的是語言,培養(yǎng)的是詩性也是定力和靜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