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徽
(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qū)龍河小學 江蘇 宿遷 223800)
近年來,由于農村勞動力大量過剩,大批農民外出務工經(jīng)商,留下子女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成為“農村留守兒童”。由于他們長期缺乏父母的陪伴,情感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性格和心理造成嚴重負面影響,引發(fā)一系列的心理和教育的問題。調查顯示絕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存在嚴重的自卑感。通常表現(xiàn)自閉、不愿與人相處、自暴自棄,缺乏自信。直接影響學業(yè)成績和身心的健康發(fā)展。目前已經(jīng)成為農村教育的熱點話題之一,大量的實踐研究證明要從根本上消除農村留守兒童的自卑心理,讓他們在成長道路上處處感受到“愛”才是關鍵。
我曾經(jīng)對一所村校進行問卷調查,全校182名學生,留守兒童98名,其中父母親一方在家撫養(yǎng)的是23名,父母親全部外出打工的75名,父母親都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出現(xiàn)自卑心理問題明顯高于父母親單方在家撫養(yǎng)的留守兒童。主要原因是他們長期與老人生活在一起,形成“隔代教育”一部分老人過分溺愛孩子,一部分老人只能管孩子吃的飽穿的暖,對孩子的學習輔導大部分老人也是力不從心,無法同孩子進行心理溝通,缺乏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他們正處在成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偉大的愛。這種愛是任何愛所無法取代的,留守兒童對愛的極度渴望。無法享受到父母引導和幫助,常常產生自卑心理。如何預防留守兒童產生自卑心理,作為遠在千里之外的父母,雖然不能陪伴孩子,但是對孩子的愛絕對不能缺失。信息時代的今天,智能手機給感情傳遞提供了方便,通過視頻電話與孩子分享成功的喜悅,孩子可以時刻感受到父母的愛。父母仿佛一直陪伴在身邊。父母關愛孩子,孩子理解父母,父母與孩子溝通時期望值不能太高,要根據(jù)孩子的能力制定可行目標,讓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遵從孩子的興趣愛好,不能總把孩子成績掛在嘴上,切忌拿別人家的孩子優(yōu)點與自己孩子不足相比,作為父母更為可貴的是要學會傾聽,更多的是對孩子的表揚和鼓勵。當孩子學習遇到困難,受到委屈向父母傾訴的時候,父母應鼓勵孩子“孩子,不要怕,爸爸媽媽相信你一定能行!”這些話語將激勵孩子,找到自信勇敢前行。
李鎮(zhèn)西老師的《愛心教育》一書中說到“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這句話一直震撼著并指引著我。因為,你為孩子付出多少愛,你就會收獲多少愛。每一位孩子的內心都渴望得到老師真誠的愛,農村留守兒童作為學校教育中的特殊群體,更需要得到老師特別的關愛,做孩子的“好朋友”、“知心人”,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既要對他們加強學習上的指導,又要進行情感上的關心和心理疏導,幫助他們克服自卑,走向自信。學校對留守兒童實施師生“結對幫扶”,教師扮演“代家長”角色,設立“留守兒童親情專線”,“留守兒童家長微信群”“留守兒童心理咨詢室”老師和家長及時溝通,家長也可以第一時間聆聽孩子心聲。
留守兒童李同學家境貧寒,學習成績一般,課間不愿意和同學一起玩耍,常常一個人坐在一邊默默地看,顯得非常孤獨,發(fā)現(xiàn)后我及時和他談心,他告訴我家里窮,每年只有在過春節(jié)的時候才能和父母聚一次,平時父母也很少給他打電話,爺爺奶奶年齡大了,對他學習也是愛莫能助,自己的學習成績也不好,別的同學看不起他。原來他用自己的短處和別的同學長處相比嚴重缺乏自信,一直被自卑心理所籠罩。得知這一情況我耐心地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及時和其父母溝通,教育他要理解父母,父母永遠是愛他的。鼓勵他有困難可以利用學?!坝H情熱線”及時和父母溝通,為了盡快提高他的學習成績,在班級內成立“學習小組”把他安排在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一組,我利用課余時間給他“開小灶”。用心捕捉他的“閃光點”,一次美術課上我發(fā)現(xiàn)他畫了一幅非常漂亮的畫,我特意將他的這幅畫貼在學校的黑板報上,開始同學們都感到很詫異,隨后便向他投去贊許的目光,此時的他也露出了久違的微笑,我安排他為美術課代表,同時負責和幾位同學出班級的板報,學生都稱他為“小畫家”。在老師的鼓勵和同學們的幫助下學習成績也有了顯著的進步,得到了同學的贊賞,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聰明才智也得到了正常發(fā)揮,真切地感受到集體溫暖,師生之愛讓他告別自卑,走向自信。
農村留守兒童是弱勢群體,需要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讓他們感受社會這個大家庭帶來的溫暖。假期他們離開學校,沒有父母的陪伴,感覺到孤獨,這時候需要社會的關愛,社區(qū)應充分發(fā)揮“留守兒童工作站”的職能作用,充分利用好公共教育資源。向留守兒童家長廣泛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要求父母或其他監(jiān)護人,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職責和撫養(yǎng)義務,建立“愛心媽媽(爸爸)”值日制,安排富有愛心且有教育經(jīng)驗人士值守“留守兒童之家”。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隨時把握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關心他們的生活,成立學習興趣小組,鼓勵教師或志愿者指導他們學習。經(jīng)常組織他們到圖書館、少年宮、兒童活動中心參觀學習,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培養(yǎng)他們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展各種競賽,給他們提供自我展示機會,農村留守兒童在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關愛下,走出孤獨和憂郁,告別自卑,走向自信,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