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韓國時報》11月23日文章,原題:拜登時代的韓國與中國如果說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的亞洲政策有一個總主題,那就是與中國日益激烈的權力競爭。這不僅反映在不斷升級的貿易戰(zhàn)上,也反映在美國為對抗中國在亞洲日益增強的影響力,與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組成“四方安全對話”。
特朗普的亞洲政策給韓國造成了外交困境。盡管韓國與上述四國有相同的價值觀,并與美國簽署了軍事協(xié)議,但韓國也意識到,北京將“四方安全對話”視為反華聯(lián)盟,而韓國不想疏遠其最大貿易伙伴。
韓國總統(tǒng)文在寅及其2022年的繼任者面臨的考驗,將是如何在北京和華盛頓之間保持平衡。
首爾希望拜登軟化特朗普的強硬對華立場,但這不太可能,因為在這方面美國兩黨有著很強的共識??紤]到韓國對中國日益增長的貿易依賴,以及如果轉向更親美立場將帶來的經(jīng)濟成本,拜登政府可能會向首爾提供擴大與美國貿易的前景,但前提是華盛頓加入CPTPP等貿易協(xié)定。不過,這種情況不太可能發(fā)生,因為美國的保護主義情緒正在升溫。拜登政府可以給韓國的另一個“胡蘿卜”是,在國防費用分攤方面達成妥協(xié),并放棄特朗普的撤軍威脅。
不過,韓國在對美關系方面將比過去有更多的操作空間,因為特朗普的做法以及日益極化的美國政治削弱了美國在亞洲的主導力。這可能為韓國提供一個影響美國對華政策的機會。
面對華盛頓在中國問題上施加的壓力,韓國可以采取兩種做法。一是在該地區(qū)找到志同道合、希望避免卷入中美競爭的國家。在東南亞尤其如此。這是最近出現(xiàn)的一種更廣泛趨勢的一部分。亞洲國家正在尋求減少對美依賴,包括簽訂《區(qū)域全面經(jīng)濟伙伴關系協(xié)定》。
另一種選擇是韓國效仿美國對中國的做法。如果一個保守派總統(tǒng)取代文在寅,這可能會發(fā)生。過去幾年,韓國國內的反華情緒已經(jīng)升溫,原因是中國采取了報復性經(jīng)濟措施,以回應韓國同意美國在韓部署“薩德”系統(tǒng)?!?/p>
(作者約翰·伯頓,劉德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