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更
秋日的天高得眩暈。天地凜然闊放,萬物瘦了下去。所以,當一輪滿月升起,會顯得格外溫潤圓滿,如同神靈。那無限清輝,抬頭仰望時,美得教人不敢呼吸。
故而中秋節(jié)才會讓人們從繁忙中抽身,停下來,坐下來,好好看一看月亮。
劉禹錫最愛秋天,平時的秋天他都愛?!白怨欧昵锉帕龋已郧锶談俅撼?。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彼f,秋天比你們都喜歡的春天好?!吧矫魉畠粢箒硭瑪?shù)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彼履悴恍?,又說了一遍。你看,春色多狂躁,多讓人靜不下心,哪有秋天的山明水凈,清氣入骨,沉靜自安。
所以,關于中秋節(jié)的詩,關于這個秋天里頂好的日子的詩,當然要來讀劉禹錫。這一首,是他在朗州(今湖南常德)桃源縣特意來到全城最高處賞中秋月時所寫的詩。
當然,這個“秋癡”一開始還是要先夸秋天,說平時看一看月亮,都能讓人心生清凈,何況是在清秋節(jié)。在最高的山上,月光悠悠,松風滿懷,清泉淙淙,夾雜著若有若無的一兩聲“嘀嗒”,是露水滴在草葉上。舉目望去,皓月千里,碧空如洗,仿佛可以看到世界的盡頭,天高地平千萬里。在這朗照之下,在這桃源之中,詩人不禁產生一種錯覺——這大概就是仙境了吧!暮色甫降,明月初上時,云彩的移動,星斗的運轉,是仙樂奏響的前奏;長夜將盡,月輪西落時,金色的霞光,是仙人們離去時的儀仗。他感到自己已不在人間,在某一個時刻也成了神仙。他如此留戀這個夜晚,下山時頻頻回望,仿佛這樣就可以喚回這個夜晚。劉禹錫這段夢幻美好的體驗,幾百年后在另一位文人心中重現(xiàn),他為中秋夜寫下了廣為傳唱經久不衰的《水調歌頭》,其中說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所以,你怎么能錯過中秋夜的月光呢?
詩的最后,我們體驗了仙境的詩豪想得太遠了,擔心這一天太圓滿,過得太好,好到難以復制,會把往后的這一天都比了下去。豈不是以后的中秋想起今日都會覺得不幸福?人就是這樣,不幸時難過,幸福時也難過。
今天的我們不會再有這樣的惆悵,通訊與交通都已經便捷到極致,美食與團圓都可以隨時隨處實現(xiàn),一個幸福時刻過后,下一個幸福時刻指日可待。幸??梢砸淮未沃噩F(xiàn),不必再感嘆“絕景良時難再并”,也不必擔憂“他年此日應惆悵”。
惆悵沒有了,但節(jié)日的幸福感卻和唐朝時一樣,也應該和唐朝時一樣。劉禹錫這首詩里的中秋過得仙氣飄飄,但其實它是一個最浸潤著人間煙火的節(jié)日。中秋節(jié)從唐朝開始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北宋時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jié),并出現(xiàn)“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的節(jié)令食品。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盛行不衰。“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反映了北宋風土人情的《東京夢華錄》就曾描繪出“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的熱鬧景象。
現(xiàn)代人平時的物質生活縱然不知豐富了多少倍,但對待節(jié)日的熱情卻絲毫未減。大概是因為我們過得比古人更辛苦了。所以,不必說兒童節(jié)已變成全民節(jié)日,現(xiàn)在的女孩子連植樹節(jié)都不放過,也要討一份禮物。姑娘們有理有據(jù):“我們不是要裝嫩,我們只是爸媽的小寶貝,愛人的小朋友,朋友的小伙伴,只是生活需要一點甜,需要許許多多機會,讓我們表達愛?!?/p>
無從反駁。
是的,每一個節(jié)日都是為了表達愛,而本就屬于每個人的中秋節(jié)更要好好地過,甜甜地過。詩人們縱然放不下身段,只在詩里一味地贊美清風月光,但一定也少不得一塊“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我們縱然眷戀月餅的甜蜜,可最令人沉醉的,還是與我們分享月餅的家人、愛人那甜蜜的愛與陪伴呀!
中秋快樂。千里共嬋娟。
附: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劉禹錫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云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并,他年此日應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