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婷婷 朱航 李怡帆 吳瑩 楊慧
(陜西省核工業(yè)二一五醫(yī)院兒科,陜西 咸陽 712000)
作為臨床較常見的一類好發(fā)于兒童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病毒性腦炎(VE)常見有抽搐、局灶性神經功能障礙、頭疼、不同程度意識障礙、發(fā)熱等表現(xiàn),隨著病情持續(xù)惡性進展,不排除致死風險[1-2]。有研究[3]指出,機體固有免疫反應有肺表面活性物質相關蛋白D(SP-D)參與,其于室管膜細胞層頂部、齒狀回的小錐體細胞、海馬周圍大血管內皮細胞過表達,SP-D在VE患者中低表達。本文探討觀察VE患兒腦脊液與SP-D的變化,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確診罹患VE患兒60例為VE組,選擇本院同期60例小兒血液科與神經外科住院患兒為對照組。VE組男31例,女29例;年齡1~10歲,平均(6.05±1.24)歲,病程(3.76±1.12)d。對照組男30例,女30例;年齡1~11歲,平均(6.07±1.26)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1)年齡<12周歲;(2)VE組患兒確診罹患VE[4];(3)對照組患兒為梗阻性腦積水需行手術者;(4)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5)可耐受治療。排除標準:(1)合并免疫系統(tǒng)疾病;(2)合并嚴重臟器疾病;(3)認知功能障礙或精神類疾病;(4)嚴重全身性感染。
1.2方法 (1)VE組:①血清:入組48 h內采集靜脈血2 mL,常規(guī)離心(3 000r/min)15 min,提取上清液,置于-80 ℃設備中保存待檢;于本單位接受為期2周對癥治療,再次重復上述血清檢驗流程。②腦脊液:入組48 h內腰穿采集腦脊液2 mL,置于-80 ℃設備中保存待檢;于本單位接受為期2周對癥治療,再次重復上述腦脊液檢驗流程。(2)對照組:接受梗阻性腦積水手術治療,術前抽取血樣與腦脊液,評估患兒是否合并顱內感染,留取部分樣本用于本次研究作數(shù)據(jù)支持,方法同上。(3)SP-D檢測方法:經雙抗體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作SP-D檢測支撐,分別為VE組患兒治療前、后及對照組患兒的腦脊液與血清SP-D濃度進行檢測;全自動酶標儀購于Ladsystems公司,設備型號MK3,檢測試劑盒購自上海基爾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檢驗由同組醫(yī)療團隊完成,嚴格依照產品說明書進行檢測流程。
1.3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治療前腦脊液與血清SP-D水平差異。(2)比較VE組治療前后腦脊液、血清SP-D水平、腦脊液蛋白濃度與細胞數(shù)。
2.1兩組治療前腦脊液與血清SP-D水平比較 對照組腦脊液SP-D(20.56±2.07)ng/mL,清SP-D清SP-D(19.82±1.76)ng/mL;VE組治療前腦脊液SP-D(13.65±1.13)ng/mL,清SP-D清SP-D(13.08±1.05)ng/mL。VE組治療前腦脊液與血清SP-D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VE組治療前后腦脊液、血清SP-D水平、腦脊液蛋白濃度與細胞數(shù)比較 VE組治療前的腦脊液與血清SP-D水平均低于治療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VE組治療前的腦脊液蛋白濃度與腦脊液細胞數(shù)高于治療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VE組治療前后腦脊液、血清SP-D水平、腦脊液蛋白濃度與細胞數(shù)比較
SP-D其屬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的典型成分,是C型膠原凝集素中一類典型物質,其蛋白分子最初為三聚體,后經寡聚化后變?yōu)榉€(wěn)定性更好的十二聚體,有助于SP-D更好地開展免疫工作。SP-D對免疫效應的介導主要是通過對病原相關模式分子的有效識別實現(xiàn)的,諸如調節(jié)TLR受體活性、激活吞噬作用、調理素作用等,發(fā)揮免疫功效,阻止真菌、病毒與細菌等病原體的侵犯,保護宿主健康[5]。肺臟中,SP-D參與肺炎克雷伯桿菌、銅綠假單胞菌、呼吸道合胞病毒、A型流感病毒等多類病原微生物的清除,其表達水平的多寡或可一定程度反應機體病原微生物的清除能力[6-7]。SP-D不僅局限于人體肺臟中,在其他組織內部同樣有SP-D的身影,其中就包括人體中樞神經系統(tǒng)[8]。
本研究結果顯示,VE組治療前的腦脊液與血清SP-D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VE組治療前腦脊液與血清SP-D水平均低于治療后(P<0.05)。提示SP-D檢測能夠反應VE存在有無,可作為VE疾病的診斷與病情監(jiān)測工具。VE組治療前的腦脊液蛋白濃度與腦脊液細胞數(shù)高于治療后(P<0.05),與SP-D表達趨勢相反。分析原因,當機體受病原體侵犯,經由血循環(huán)系統(tǒng)滲入人體中樞神經,激活免疫反應;SP-D參與固有免疫反應,結合、介導病原體,發(fā)揮病原體清除目的。同時SP-D能夠降低肺泡表面張力,而磷脂轉移蛋白作為肺泡表面活性劑的重要構成部分,同樣在中樞神經中有所表達,或許該指標亦參與腦脊液流變學特性的維持。綜上,VE患兒疾病進展導致SP-D消耗,故而機體SP-D水平下降;患兒經治療干預,病原體被顯著清除,此時機體該指標消耗降低,SP-D水平呈現(xiàn)一定程度上升[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