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來 郎 翔 朱 依 周星星
小兒皰疹性咽峽炎是兒科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大部分由柯薩奇病毒感染,亦有??刹《靖腥疽稹T摬『冒l(fā)于春夏兩季,易感人群為6 個月至7 歲兒童,主要表現(xiàn)為發(fā)熱、咽部皰疹、咽痛、流涎。高熱是主要表現(xiàn)之一,有時體溫可高達40℃,甚至引起高熱驚厥[1-2]。小兒皰疹性咽峽炎雖然屬于自限性疾病,但是有一定的傳染性,幼兒園常因爆發(fā)此病而被迫停課,給患兒家長造成很大負擔。西醫(yī)學主要以對癥支持治療和抗病毒治療為主,但存在藥物毒副反應等情況[3],加之小兒服藥困難,總體退熱效果欠佳。本研究采用銀翹散加減保留灌腸聯(lián)合針刺治療小兒皰疹性咽峽炎,退熱效果良好?,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杭州市余杭區(qū)第五人民醫(yī)院門診2019 年1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皰疹性咽峽炎患兒101 例,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其中對照組50 例,治療組51 例。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審批號2018LLKY028),患兒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診斷標準[4](1)流行病學史:流行季節(jié),有皰疹性咽峽炎病流行。發(fā)病前與皰疹性咽峽炎患兒有直接或間接接觸史。(2)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和咽痛急性發(fā)作,體格檢查咽腭弓、軟腭、懸雍垂及扁桃體上灰白色皰疹或潰瘍。
1.3 納入標準 (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2)血常規(guī)檢查白細胞計數(shù)<10×109/L;(3)年齡1~7 歲。
1.4 排除標準 (1)手足見有皰疹者,或已診斷為手足口病的患兒;(2)合并有其他嚴重心、肝、腎和血液系統(tǒng)等原發(fā)性疾病的患兒;(3)入組前已經(jīng)使用本研究涉及藥物。
2.1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口服利巴韋林顆粒(生產(chǎn)廠家:四川百利藥業(yè)有限公司,批號181118,規(guī)格50mg×36 袋)10mg·kg-1·d-1,分3 次口服。治療組用銀翹散加減方水煎劑保留灌腸聯(lián)合針刺治療。銀翹散加減方藥物組成:金銀花、連翹各12g,荊芥、牛蒡子各9g,薄荷、桔梗各6g,生甘草3g,蘆根12g,黃芩6g,板藍根、茯苓各9g,煎成100mL 藥液備用。保留灌腸操作:由專業(yè)兒科護士操作,保留灌腸前,囑患兒先排尿排便,家長抱住患兒,使其左側臥位,將臀部抬高10cm。藥液保持37℃左右,將涂有石蠟油的一次性導管插入肛門約7~15cm,然后緩慢地注射完藥液,安置患兒,囑保留藥液在腸道內(nèi)1h 以上。保留灌腸藥液,每次1mL/kg,每天2 次。針刺操作:穴位局部消毒后,采用0.25mm×25mm 環(huán)球牌針灸針點刺雙側商陽、少商,每穴每次擠出3~5 滴血,每日針刺1次。治療期間,兩組病例均對癥處理,當體溫高于39℃時,口服布洛芬混懸液(上海強生制藥有限公司,規(guī)格30mL:0.6g)。患兒如出現(xiàn)手足臀部皮疹等手足口病表現(xiàn),立即退出本次課題研究。兩組患兒均治療到體溫正常,再繼續(xù)治療1 天。
2.2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兒退熱時間和布洛芬混懸液口服次數(shù)。(1)患兒退熱時間:從開始發(fā)熱到體溫正常的時間,以天為單位。體溫由家長每隔4h 用耳溫槍測量并記錄。以最后1 次體溫下降至37.3℃以下視為退熱時間點。(2)布洛芬混懸液口服次數(shù):指患兒發(fā)熱期間總共口服布洛芬混懸液的次數(shù)。
2.3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若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shù)±標準差()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等級資料采用Wilcoxon 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1 脫落病例及隨訪情況 其中對照組脫落2 例,治療組脫落3 例。經(jīng)隨訪脫落的5 例,均因患兒高熱、厭食等癥狀未能迅速緩解,家長焦慮而主動退出研究,轉上級醫(yī)院治療。96 例患兒(5 例脫落)病情均未加重或轉為手足口病,結束治療后,均未再次發(fā)熱,咽痛、流涎、胃納差等癥狀皆逐漸好轉至痊愈。
3.2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48 例,男23例,女25 例,年齡1.1~6.7(3.74±1.28)歲,病程0.4~2(1.16±0.40)天,治療前最高體溫37.8~39.6(38.8±0.50)℃。治療組48 例,男24 例,女24 例,年齡1.1~6.9(3.81±1.29)歲,病程0.3~2(1.05±0.47)天,治療前最高體溫37.8~39.7(38.90±0.40)℃。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病程、治療前最高體溫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3.3 兩組患兒退熱時間和布洛芬混懸液口服次數(shù)比較 治療結束后,治療組患兒退熱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兒布洛芬混懸液口服次數(shù)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皰疹性咽峽炎患兒退熱時間和布洛芬混懸液口服次數(shù)比較()
表1 兩組皰疹性咽峽炎患兒退熱時間和布洛芬混懸液口服次數(shù)比較()
注:對照組采用口服利巴韋林顆粒治療;治療組采用銀翹散加減水煎劑保留灌腸聯(lián)合針刺治療;與對照組比較,aP<0.05
中醫(yī)文獻中無小兒皰疹性咽峽炎病名,可歸屬于“口瘡”“風熱喉痹”范疇,從臨床表現(xiàn)和文獻報道分析,絕大部分屬于實熱證[5]。保留灌腸方用銀翹散加減。銀翹散辛涼解表、清熱解毒,現(xiàn)代研究表明有抗病毒、解熱、抗菌作用[6]。臨床上患兒咽峽部皰疹明顯、咽痛、流涎,胃納差,舌尖邊紅苔薄膩,故在原方基礎上加板藍根、黃芩、茯苓,加強清熱解毒、化濕的功效。本方具有疏風清熱,解毒利咽,祛濕的作用。因中藥水煎劑口感苦,患兒咽痛癥狀明顯,不易口服,所以我們采用保留灌腸的方法給藥。保留灌腸給藥,能使中藥有效成分通過肛靜脈、直腸下靜脈和中靜脈直接進入體循環(huán)。保留灌腸療法給藥既發(fā)揮了銀翹散加減方水煎劑良好的抗病毒、退熱的作用,又很好地解決了小兒口服中藥困難這一難題,同時提高了對中醫(yī)藥治療的依從性。雙側商陽、少商穴,是手陽明大腸經(jīng)和手太陰肺經(jīng)的井穴,點刺出血,可瀉肺胃郁熱,主治咽喉腫痛、發(fā)熱。臨床研究表明,點刺雙側商陽、少商放血對風熱感冒發(fā)熱具有明顯的退熱效果[7]。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退熱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布洛芬混懸液口服次數(shù)少于對照組(P<0.05)。
綜上,銀翹散加減方水煎保留灌腸聯(lián)合針刺治療小兒皰疹性咽峽炎與利巴韋林顆??诜委熛啾?,銀翹散加減水煎劑保留灌腸聯(lián)合針刺治療小兒皰疹性咽峽炎能縮短退熱時間,并減少布洛芬混懸液使用次數(shù)。本療法在退熱作用方面療效確切,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