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彭寧
(青海省西寧市第九中學 青海 西寧 810018)
下面對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談談自己的看法。
1.1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也是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重要因素。教師要想方設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產(chǎn)生一種渴望學習的沖動。比如在教有理數(shù)的減法法則。如在講授有理數(shù)加法時,先以自然界中兩種電荷,一種正電荷一種負電荷,而一個正電荷與一個負電荷相遇時中和不帶電,如果我們把一個正電荷記為+1,一個負電荷記為-1,那么它們相遇時記為(+1)+(-1)=0,這樣就產(chǎn)生了正負相抵的效果,再趁機提出兩個正電荷與一個負電荷相遇結果如何?可否用式子表示?得到(+2)+(-1)=+1……,這樣就比較成功的把生硬死板的加法法則,轉化簡單,形象且易操作。學生的心智也被最大的限度的調動起來,我們的教學效率同樣也提高了。
1.2 注重學生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重視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的激勵作用,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逐步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從教育心理的角度來講,教師應操縱或控制教學過程中影響學生學習的各個變量。其中學習動機對學習起著關鍵作用的一個,它是有意義學習活動的催化劑,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能對學習積極準備,集中精力,認真思考,主動探索。只有這樣才能大大的提高教學效率。
1.3 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課堂參與能力。教學過程是一個雙邊統(tǒng)一的活動過程,在這具過程中,教與學的矛盾,決定了“教需得法,教必得法,學才有路,學才有效”,否則學生只會效仿例題,不能舉一反三。素質教育的宗旨是“授人與漁”。要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去探求知識,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主動的探求知識就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一切條件,讓學生能夠“動”起來。他們就會在組內或組外交流,或向請教教師。其結果這一堂課就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中給“消化”了。自然而然課堂教學效率就提高了。
教師工作是否到位也是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直接因素。
2.1 教學目標是否準確。教學目標的確定,一方面以課程標準和教材為依據(jù),另一方面要結合學情,教師只有充分考慮教學對象的知識基礎、認識能力和可能存在的疑難問題,才能更準確地把握教學的目標和重點。目標發(fā)生偏差,要求定得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教學效率,這就要求我們在合理確定三維目標。有效的組織、設計、內化教學目標。
2.2 教學方法是否有效。目標確定以后,方法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不能強求統(tǒng)一。有效的教學方法是能較好的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但應當明確,檢驗教師主導作用發(fā)揮得好壞的標準是學生的學習主體性體現(xiàn)得如何。教學過程環(huán)節(jié),情景性問題的設計很重要。自然的提出情景性問題也很重要。課堂上的問題設計應短小精悍,否則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壓縮學生自主學習,教學效率也不一定高。
2.3 教學手段多元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教育設備的更新,教學手段的運用日益顯示出其對課堂教學效率的影響力。在繼續(xù)用好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的同時,要積極推進運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運用現(xiàn)代教學技術輔助教學,起碼有兩大好處:(1)生動形象,提高知識鞏固率。(2)使教學節(jié)奏加快,教學容量增大。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與學生和雙邊關系是決定因素,因為教學目標的把握,教學方法的施行,教學手段的運用,都取決于教師。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只有雙邊共同努力合作,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發(fā)展學生不斷落實素質教育。
教學改革給教學工作提出要求,即要講實效,提高效率;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也給教師提出了一個新目標:如何在四十分鐘內提高教學效果?是我們任何時期都值得探討的問題。向課堂要效率是我們教師一直關注并執(zhí)著追求的目標,全面提升,才能讓我們的道路走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