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揚眉
(福建省廈門市湖里區(qū)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 福建 廈門 361009)
福建師范大學余文森教授在《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課堂教學》一書中指出,學生的學習能力主要包括閱讀能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其中,表達能力是最關(guān)鍵的能力。
2011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也提道:“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薄皩懽鹘虒W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guān)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p>
由此可見,對于習作處于起步階段的三年級,教師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不僅激發(fā)學生表達的興趣,還要指導學生表達的方法,這樣,才能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
那么,如何培養(yǎng)三年級學生的習作表達能力呢?筆者認為,可以通過文本教學,作如下指導:
日本教育專家佐藤學先生認為,學習是相遇與對話,即學習者同教材相遇與對話,與同伴相遇與對話,同自己相遇與對話。學生便是在這一系列相遇與對話中,逐漸獲得新知。在文本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這樣的相遇與對話,習得文本中的表達方法。
1.1 對話文本,尋妙處。教師進行文本教學時,可以緊扣單元學習要素,提出主問題,引導學生潛入文本,從文本中尋找習作表達的技巧。
如部編版三上第七單元,本單元的學習要素是“感受課文生動的語言,積累喜歡的語句”。因此,學習《帶刺的朋友》一文時,教師可設(shè)主問題:“朗讀刺猬偷棗的內(nèi)容,思考:哪些地方的語言寫得很生動?請你一邊朗讀,一邊畫出相關(guān)的詞語或句子?!?/p>
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邊讀邊找,可以找出以下幾種生動的語言:
A.運用修辭手法:如同無數(shù)顆飄香的瑪瑙
B.運用疊音詞:斑斑駁駁、暗暗、慢慢
C.運用擬聲詞:嘩嘩作響、噼里啪啦、噗的一聲
D.運用修飾詞:緩慢地往樹上爬、詭秘地爬向老樹杈、急火火地跑出了
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對話文本,從文本中感受到語言運用的妙處,便能體會到講究用詞用句的意義,從而在習作中增強生動表達的意識。
1.2 對話他人,說妙處。學習活動中的“他人”,指同伴和老師。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chǔ)上,如果能與他人交流,或互相補充,或共同整理歸納,或在質(zhì)疑中深化思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那么,學生所談之妙,將妙上加妙。
如部編版三下《趙州橋》一文第三段:
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橋面兩側(cè)有石欄,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有的刻著兩條相互纏繞的龍,嘴里吐出美麗的水花;有的刻著兩條飛龍,前爪相互抵著,各自回首遙望;還有的刻著雙龍戲珠。所有的龍似乎都在游動,真像活了一樣。
這段話怎么圍繞一個意思把內(nèi)容說清楚的呢?筆者教授這一課時,引導學習小組從內(nèi)容和寫法上進行探究。學生個體的探究,大都比較零碎,但小組討論之后,總結(jié)歸納如下:
內(nèi)容上——美麗的橋欄:(1)相互纏繞,嘴吐水花;(2)前爪互抵,回首遙望;(3)雙龍戲珠。
形式上——(1)總分總結(jié)構(gòu);(2)中心句后面用引號,分句之間用分號。
這樣,學生便明白了,要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不僅在內(nèi)容上要從不同的角度去描寫,在形式上也要注意結(jié)構(gòu)的安排,標點符號的運用。這樣由集體討論而得的習作表達之“妙”,豈不妙哉?
1.3 對話自己,得妙處。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蔽谋窘虒W時,教師可鼓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想法。
如三下《蜜蜂》一文第二段:
一天,我在我家草料棚的蜂窩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們放在紙袋里。我叫小女兒在蜂窩旁等著,自己帶著蜜蜂,走了四公里路,打開紙袋,在它們身上做了白色記號,然后放了出來。
學習這段內(nèi)容時,有位學生提出,這個實驗的過程,寫出了順序,但步驟不夠清楚,如果用上“先……接著……然后……最后……”的連接詞,表達更清晰。筆者讓這位學生嘗試改寫,如下:
一天,我(先是)在我家草料棚的蜂窩里捉了一些蜜蜂,把它們放在紙袋里。(接著)我叫小女兒在蜂窩旁等著,自己帶著蜜蜂,走了四公里路,(然后)我打開紙袋,在它們身上做了白色記號,(最后)我把它們都放了出來。
用連接詞改寫之后,做實驗的過程可概括為“捉些蜜蜂——帶走蜜蜂——做上記號——放飛蜜蜂”,步驟的確清晰很多??梢?,學生在文本閱讀中若能與自己對話,有自己的思考,對文章表達的秘妙,往往能悟得更深入,更透徹。
葉圣陶先生曾說:“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lián)系?!睂W生在文本閱讀中感悟到的“妙處”,是否了然于胸,是否懂得運用,還應該在之后進階式的練筆中,進一步檢驗,通過發(fā)現(xiàn)問題,矯正不足,引導提升,達到內(nèi)化的目的。
2.1 詞句練習,當堂試法。詞句練習,用時短,反饋快。有些文本,詞句表達比較特別,教師教學時便可采用這一方法,讓學生當即嘗試,習得方法。
如三下《火燒云》一文,描寫火燒云的顏色時,用到了“葡萄灰”“梨黃”“茄子紫”等詞,這種構(gòu)詞方式比較特別,為“常見事物+顏色”。教師引導學生感悟到這一構(gòu)詞秘妙之后,可讓學生試著說出幾個類似的詞語。如:西瓜紅、辣椒紅、蘋果綠、韭菜綠、芒果黃、檸檬黃、水泥灰、雪白等等,如果學生能說出類似的詞語,就說明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
再比如,三下《花鐘》一文,第一自然段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表達鮮花開放,教學時可以此為例,引導學生說出幾個類似的句子。如:
薔薇露出了燦爛的笑臉。
睡蓮敞開了懷抱。
萬壽菊松開了小拳頭。
煙草花微微睜開了眼睛。
月光花開始哼唱小曲。
曇花開懷大笑。
學生在當堂詞句練習中,既現(xiàn)學現(xiàn)用,及時發(fā)現(xiàn)不足,又能在交流中博覽眾采,對語言表達之妙的掌握,高效,又富有實效。
2.2 片段讀寫,遷移用法。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在一些課文后面編排了“小練筆”,引導學生運用課文中新習得的表達方法,描寫生活中的場景。教師教學文本,可抓住契機,引導學生進行讀寫結(jié)合,把文章的表達之妙,進行遷移運用,內(nèi)化成自身的能力。
如三上《大自然的聲音》課后小練筆:你聽到過哪些“美妙的聲音”?試著寫幾句話和同學交流,如“鳥兒是大自然的歌手……”“廚房是一個音樂廳……”。
一位學生寫道:青蛙也是大自然的歌手。雨后,岸邊的荷葉是它的歌臺。聽,它們開始唱了:“呱呱,呱呱,呱呱呱……”一只在唱,另一只也跟著唱,第三只,第四只……直到由獨唱變成了大合唱。它們也喜歡在晚上,躺在荷葉上對星星們唱歌,這只一句,那只一句,簡單的對唱里藏著它們快樂的心。
這段表達,結(jié)構(gòu)上為總分結(jié)構(gòu),語言上運用了擬聲詞和比喻的修辭手法,可以說,學生靈活運用了《大自然的聲音》里巧妙的語言表達方法。學生若能這樣一段一段地練習遷移,習作表達能力必定也會一步一步地提升。
2.3 長文運用,固化方法。詞句練習和片段讀寫,是在教師的隨文引導下完成的,學生的運用意識較強。但是,學生習得的方法,能否在之后的表達中進行自覺運用,則是固化方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隨文指導之后,教師仍需在日記、單元習作等練筆中持續(xù)地引導、關(guān)注和評價。
如教學三下第三單元,學習《紙的發(fā)明》一文時,筆者引導學生品讀“蔡倫造紙”部分,體會用一系列的動作描寫造紙過程的妙處,并進行片段仿寫。學生嘗試運用一系列動作,描寫捏泥人、包書皮、拖地板、喂金魚、檫黑板等生活場景,扎實地掌握了這一種表達方法。
在教學三下第六單元時,單元習作主題是“身邊那些有特點的人”。梳理完人物特點之后,可采用什么方法來表達人物的特點呢?其中,有部分學生通過事例體現(xiàn)人物特點。在敘述事例時,能運用到第三單元習得的“運用一系列動作描寫一件事”的表達方法。如:
《我們班的“大胃王”》:就在大伙七嘴八舌小聲議論時,龍一飛竟風卷殘云般地,把餐盤里所有的飯菜都“卷”進了肚子里。接著,他突然站起來,托著餐盤,快速走到門口的飯桶旁,抓起大勺,狠狠地往飯桶里挖下去。一下,兩下,三下,終于,餐盤里堆起了一座小山。龍一飛這才折回身來,回到座位上狼吞虎咽起來。
如此,在前面學到的表達方法,在后來練筆中,能得到自覺的運用,說明這些方法,已經(jīng)內(nèi)化為學生自身的能力。把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不正是教與學的共同目標嗎?
綜上所述,教學時,教師可依托文本,從與文本對話,與他人對話,與自己對話這三個維度,引導學生感悟文本的表達妙處,然后,再通過詞句練習、片段讀寫、長文運用等進階式練筆體驗,引導學生習得文本的表達方法,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習作表達能力,讓三年級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