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禹 重慶郵電大學體育學院
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當今,生活中已離不開現(xiàn)代化、智能化服務。而網球運動因其俗尚、高雅、健康與富有挑戰(zhàn)的特點.深受廣大青少年喜愛,在高校,網球已成為深受大學生喜愛的運動項目之一,網球課也成為大學校園里的熱門課程。如何利用有限的場地資源,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更快更好地學握網球運動:如何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主動練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大學生的健康:如何讓這種時尚運動成為終身運動。這些都是當前網球教學的關鍵。
劉慶曉(2019)將微信平臺實踐運用到高校網球課教學中去,一是驗證信息技術與高校體育教學的可行性,二是探尋信息技術與高校體育教學融入模式,在他的研究中,通過微信平臺的建立,很便捷的將體育課課前預習內容與課后復習內容上傳至共用的微信平臺內,課程進行中的錯誤動作或優(yōu)秀示范進行視屏錄制,上傳至微信交流平臺,很明顯的改變是學生自主性的開始網球練習與動作糾錯,激發(fā)學生上課積極性,期末技術水平較往年有較大提升,然而,信息技術融入體育課對體育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體育教師不斷學習進步。
姜淑艷(2019)以信息技術和體育舞蹈作為研究目標,簡析高校體育舞蹈教學中滲透信息技術的意義,通過優(yōu)化教學過程、簡晰教學難點、提升教學效果和豐富教學資源等方面,總結高校體育舞蹈教學中滲透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分析滲透信息技術中的阻礙,進而在加強對 專業(yè)的認知、提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優(yōu)化課程教學方案、加強舞蹈教學研究等基礎上,對高 校體育舞蹈教學中滲透信息技術的措施進行分析和闡述,為高校體育舞蹈教學水平的發(fā)展與提高提供有力保障。
何克抗(2014)對信息技術教學的實質有自己的獨特見解,他認為信息技術教學就是在創(chuàng)新的教育模式下,以計算機及網絡的先進技術為學生學習的工具,將先進的信息教學資源應用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并且信息技術的應用,改變了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思想,信息技術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動手能為要求,最終完成教學目的。
林啟勇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與網球教學融合探究》中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融合的可能性、必要性、基礎以及具體模式進行了論述;接著從翻轉課堂、移動課堂、慕課以及智慧課堂等幾個方面對信息技術時代網球教學的模式做了詳細研究;闡述了網球運動的技戰(zhàn)術教學與身體心理訓練方法,并提出網球訓練教學的典型方法,如快易教學法與異步教學法、合作性教學法、心理暗示教學法以及網球墻訓練等,這很好的啟示了高校體育課信息化改革、提升體育課教學質量。針對網球教學效果沒有得到預期的顯著提升這一現(xiàn)實問題,在深入剖析現(xiàn)象的基礎上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與策略。
現(xiàn)代信息技術是指利用電子計算機、電視廣播、無線網絡等各種工具與科學方法,對圖、文、音、像等信息進行采集、傳輸、加工、存儲與使用的技術總和。目前,現(xiàn)代信息技術應用到教學領域已經成為無可抗拒的必然趨勢。教育信息化促使高校體育教學管理信息化,教育信息化能夠實現(xiàn)體育教學信息化管理,運用信息化系統(tǒng)與工具對整個體育教學管理活動進行調控與管理,有利于變革體育教學管理方式,優(yōu)化教學結構和管理。
究竟有哪些現(xiàn)代信息技術可以融入到高校網球課教學中去呢?通過分析,翻轉課堂、移動課堂、幕課三種極具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組織方式值得推薦:
1.翻轉課堂,譯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學生在家完成知識的學習,而課堂變成了老師學生之間和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識的運用等,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①當前的教學矛盾主要表現(xiàn)在學生身體素質、接受能力個體差異較大,教師的教學活動并不能滿足部分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接受力能力強的學生“吃不飽”接受能力差的學生又掌握不了。翻轉課堂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來幫助和支持學生學習,利用“微視頻”可使抽象的體育概念得以形象化。更有利于因材施教,實現(xiàn)了分層教學,翻轉課堂界定為以能力塑造為主題,以網絡信息化和實際課堂為媒介,以合作探究學習為基礎的主體模式,在傳統(tǒng)體育教學模式中,教師以灌輸式教學為主體,貫穿著學習的各個階段。其主要難點在教學思維的固化,提倡積極讓學生融入網球課前教學資源的編排,網球教學資源編排其要符合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理念。翻轉課堂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意義在于使教師的講解和示范更加直觀;學生的學習更靈活便捷。
2.移動課堂,即使用現(xiàn)有移動軟件平臺,師生通過資源共享、交流討論開展學習。師生共同完成課前教學設計可以有效抵制學生對課程資源產生的枯燥、無趣的心理;學生通過智慧課堂中的信息系統(tǒng)和移動終端等,能夠創(chuàng)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構建移動課堂,在沒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開展高效的學習,不僅有效提高了課前預習的效率、解決了課堂問題,而且能夠有效輔助學生課后復習鞏固;
為了節(jié)省教學時間,教師在進行教學前可以以班級為單位建立專門的網球教學微信群或QQ群,為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能夠進行自我學習的移動大環(huán)境。在平臺上,教師可以結合授課計劃中的教學內容,上傳有關網球的基本介紹,例如網球起源、網球的發(fā)展、世界著名網球運動員等,讓學生在課程正式開始之前可以就對網球有初步的了解。由于網球教學會涉及一些理論知識等,教師為了節(jié)省教學時間、將教學重點放到實踐中,可以根據(jù)教學計劃在微信平臺或QQ平臺中上傳一些音頻或視頻,幫助學生進行事先的自助學習。
課程進行中,同學間進行錯誤動作或優(yōu)秀示范視頻錄制,上傳至微信或QQ平臺,教師在課堂上并不能關注到每一個人的動作技術情況,但通過平臺,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每一位同學動作技術學習情況,根據(jù)其具體情況,進行糾錯與指導;且通過則該方式,結合之前對標準動作視頻的學習,學生也能夠清晰的看到自己的錯誤,自主進行糾錯學習,提升體育課教學質量水平。
3.慕課,慕課,即“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中文譯為“大規(guī)模網絡開放課程”,是“互聯(lián)網+教育”背景下開發(fā)的新興在線課程模式,“M”即“Massive(大規(guī)模的)”,是指 MOOC 參與對象的大規(guī)模性,“O”即“Open(開放的)”是指MOOC 課程的免費開放性,“O”即“Online(在線的)”,是指 MOOC 的學習活動主要發(fā)生在網上,“C”即“Courses(課程)”,是指 MOOC 是一種課程模式,它有別于傳統(tǒng)教學課程,更不是簡單的在線教育與在線資源共享,MOOC 真正實現(xiàn)了在某一研究領域中圍繞一系列學習目標進行結構化教學。②
在傳統(tǒng)網球公共體育課堂上,大多數(shù)學生從未有過網球經歷,而幕課的教學內容劃分十分詳細全面,主要圍繞網球的技術與戰(zhàn)術兩部分展開,能夠讓學生加深對傳統(tǒng)公共體育教學與訓練的專項理論與運動技戰(zhàn)術的專項理論的認知深度,是學生對網球運動進階發(fā)展的認知前提。在未對網球動作熟知時,將慕課資源分享給學生進行學習,首先建立動作技術的表象記憶,能夠使學生理解更深刻,在學習該項動作技術時,學習效果更好。課前慕課教學實施部分,以學習技戰(zhàn)術等專項理論知識為主。在慕課視頻與富文本的教學講解中拆解與細化學習內容,在交流與討論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深入咀嚼消化學習內容。
1.在體育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對于學生的幫助主要表現(xiàn)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增加了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方法;二是改變學生學習態(tài)度、提高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培養(yǎng)學生將學習貫徹一生的觀念。
2.信息技術在體育教學中應用對于教師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二是有助于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
3.在運用信息技術進行高校體育教學時,要將教學放在第一位,遵循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相結合的基本規(guī)律,改變學生學習態(tài)度、提高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將學習貫徹一生的觀念。
4.實用性與先進性是信息技術應用中的重要原則,高校在應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要結合學校自身的實際教學情況和教學需求,量力而行,構建教學平臺。
5.高校體育教學中,對信息技術的運用,尤其是在學生學習基礎理論知識時,要發(fā)揮信息技術運用方法的多樣性,為學生提供適合學生現(xiàn)狀的學習方法,創(chuàng)建一個科學、有效的學習系統(tǒng),提高全體學生對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水平。
6.高校在建設信息技術教學平臺時,不僅要注重對專業(yè)學科的教學,還要對學生的拓展能力、學習態(tài)度等進行培養(yǎng)和提高,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和效果。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與網球教學整合是可行且必要的,無論是翻轉課堂、移動終端,還是慕課資源,都提倡不能局限于已有的教學方法,而是從創(chuàng)新的視角出發(fā),打破現(xiàn)有常規(guī)高校體育課教學,將信息技術與高校網球教學融合起來,能夠很大程度提升教學質量,讓學生學在體育、樂在體育、終身體育。
注釋
① 百度百科.翻轉課堂[EB/OL].http://baike.baidu.com.
② 劉和海,張舒予,朱麗蘭.論“慕課”本質、內涵與價值[J].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14,24(1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