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隱私權是精神性人格權,是人格尊嚴的體現。從隱私權的立法原意、保護內容以及心理學角度分析,隱私權與人格尊嚴密不可分。侵犯隱私權必然使人格尊嚴受損,無隱私即無尊嚴。
關鍵詞:隱私權;精神性人格權;人格尊嚴
21世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fā)生轉化。美好生活需要不僅僅只是保障人身和財產不受侵犯,更重要的是保障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每個人都有按照自己的生活習慣來享受生活的權利,不同個性和經歷的個體享受生活的方式不盡相同。有些人希望成為關注的焦點,有些人向往與世隔絕的生活,還有些人追求既有人際互動又保有隱私的生活……只要她享受的生活方式不會侵犯他人合法權利或違反法律、法規(guī)、社會政策等,任何人或組織應當尊重,尊重他人個性生活與人格尊嚴。隱私權是精神性人格權,是人格尊嚴的直接權利體現。
1從隱私權立法原意角度分析
互聯網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人們的隱私頻頻被公開、被濫用,號召保護隱私權的呼聲越來越高,《民法典》人格權編中設定隱私權是響應人民的需要,順應時代的發(fā)展的步伐。人格權獨立成編讓《民法典》閃耀“人”的光芒,人格權編的核心在于保障人格尊嚴。保護隱私就是為了保護人格尊嚴。正如美國學者惠特曼所認為的,隱私既是人格尊嚴的具體展開,也是以維護人格尊嚴的為目的的。隱私權是抵擋“對人格尊嚴的侮辱”的權利。隱私是人格尊嚴的具體權利體現,個人隱私不受侵犯是人格尊嚴的重要表現。隱私權的確立本質上就是對人格尊嚴的保護。
2從隱私權保護內容角度分析
隱私權保護自然人不愿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從內容來看,隱私權不直接涉及財產利益,屬于精神性人格權,隱私權的立法意旨在于保護人格尊嚴和精神利益。隱私權的保護的內容具有隱秘性,是自然人有意隱藏,不愿他人知曉的內容。在社會交往的大舞臺中,人們總是力圖繪制一張令自己心滿意足的“面具”示人,于是我們謹慎的選擇性的公開自己。但在科技如此發(fā)達社會里,隱私面臨的敵人不僅僅是鄰里之間口口相傳的閑言碎語,更是無邊際的媒體、網絡。隱私被公開,自然人面對公眾的“面具”被涂改,公眾形象、人格尊嚴受到影響。自然人悉心保護的私人事項被他人當作一場展覽,任人評頭論足,自然人人格和個性遭受貶損。隱私權具有特殊性,一旦被公開,難以采取措施進行修復,即使是物質補償也難以撫慰精神痛苦。
自然人“隱”的背后是他的尊嚴。私密空間是自然人營造的“私人世界”,在這里人們可以卸下“面具”。當高清攝像頭,竊聽器不請自來,當“私人世界”被公開,猶如人們被迫脫掉蔽體的衣物,裸露在眾人面前?!白晕摇狈直离x析,人之不人又何來人格尊嚴可言。私密部位的隱私性不言而喻,人類有了自我意識以來,便開始用樹葉、動物皮毛等遮身蔽體。衣服的作用除了保暖、美觀外,還有遮羞的功能。司法實踐中,當眾脫下他人的褲子,尚且構成侵犯人格尊嚴。公開他人私密部位行為更為惡劣,當然侵害了他人人格尊嚴。私密活動是自然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蹤,私密活動被公開、竊視或拍攝,自然人時刻被人監(jiān)視著,“全景監(jiān)獄”的生活會讓人失去“自我”,人類將成為沒有個性的高智能動物。
3從心理學角度分析
社會心理學家奧爾特曼和泰勒用社會滲透理論來解釋人際關系的深度。該理論認為,人們對于陌生人、熟人和親密朋友,在自我表露的廣度和深度上具有明顯的差別,如圖1所示。對于陌生人,自我表露的深度和廣度都極為有限;對于熟悉者,人們涉及親密性的話題的范圍很小;即使是對親密的朋友,人們也會有所保留。該理論一方面解釋了人與人相互關系的水平差異,同時也表達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即無論對于什么人,無論關系多么親密,人們在心理上都會保留不愿意暴露的領域。
心理學家魯賓等人研究發(fā)現,自我可以分為三個層次,隱私屬于自我最深層次的內容。深層次的內容具有高度的自我卷入感,自我表露需要對對方建立安全感和信任為前提。強行要求對方敞開心扉或者侵犯對方不愿意暴露的領域,會導致對方產生不被他人尊重以及強烈的排斥情緒,從而導致對他人或社會的安全感和信任感降低。
當個人極力保護的隱私被他人或組織公開時,人的自我控制感會被削弱。長此以往,人們會在保護隱私方面遭受挫折,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認為自己無法保護自己的隱私,這樣就會產生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者會對自我喪失信心,產生自卑、無能的感覺,使得自尊受挫。
在社會心理學中,個人在社會上受人信賴和積極評價是外部尊重;個人自尊則是內部尊重。外部尊重果和內部尊重共同構成了尊嚴。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尊嚴是人的一種基本需求。當自尊和受尊重的需求得到滿足時,能夠使人體驗自己活著的價值和用處。隱私的侵犯,個人會產生不被他人尊重以及自尊受損的情感。即隱私的侵犯對導致人格尊嚴受損,因此保護隱私就是保護人格尊嚴。
4結語
隱私權屬于精神性人格權,重在保護自然人的公眾形象。隱私權的立法意旨在于保護人格尊嚴。隱私權保護自然人不愿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隱私權保護的內容與自然人的人格尊嚴密不可分,保護隱私權就是保護人格尊嚴。侵犯隱私會使個人產生不被他人尊重以及自尊受損的情感,隱私的侵犯對導致人格尊嚴受損,因此保護隱私就是保護人格尊嚴。
參考文獻
[1]王利明.人格權法中的人格尊嚴價值及其實現[J].清華法學,2013,7(05):16.
[2]參見(2011)杭西民初字第1952號.
[3]金盛華.社會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金盛華.社會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黃飛.尊嚴:自尊、受尊重與尊重[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07):1136.
作者簡介
莫曉燕(1992—),女,四川廣安人,四川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