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培
前幾日,趁母親回鄉(xiāng)省親之際,對家里來了次徹底的大掃除,目的只有一個——做“減法”,清理掉家中那些長期閑置不用的東西。
母親是困難時期過來的人,一直有囤物品的習慣。買菜、購物帶回來的塑料袋,不論大小,也不管是否干凈,通通留下,套在那些不合身的垃圾桶里做垃圾袋。她尤為鐘愛各類包裝紙箱,往往會拆平了,藏在床底、櫥頂和衣柜背后。至于那些五花八門的瓶瓶罐罐,她更會不厭其煩地洗凈備用,把它們收藏在廚房里的各個角落,久而久之,連自己也淡忘了。
為此,我時常和母親起沖突。我問她,您知道上海的房價有多貴嗎?您這樣下來,至少占了好幾個平方,更別提浪費了多少水資源,根本是得不償失。她反駁說,你們這些年輕人沒有遠見,扔的時候隨心所欲,臨到用時再去花錢買。我繼續(xù)反駁,現(xiàn)在網絡這么發(fā)達,什么東西買不到?為什么要留著這些閑物,搞得家里亂糟糟的?她爭不過我,只能氣呼呼地回屋,依舊暗中背著我囤各種她覺得有用的東西;而我,也趁著母親回鄉(xiāng)之際,暗中把各種她覺得有用的東西送到垃圾站。
這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戰(zhàn)爭。我覺得,這不是對錯之爭,而是生活習慣之爭。母親這輩人習慣了把東西放在身邊,看得見、摸得著,這樣心里才覺得踏實,實質上是心理不自信的表現(xiàn)。為了自己的固執(zhí),他們甚至可以忽略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而年輕一輩如我者,除了有紀念意義的物品外,其他的都是快速消費品,都是可以替換的,因為我們生逢一個自信的時代,我們無須杞人憂天,擔心這也買不到那也買不到,更不用為未來囤貨。對母親她們來說,把日子過順了,有得吃有得穿就可以了,許多地方可以湊合;可對我們來說,我們更希望把日子過好了、過美了,從審美的角度來提升生活品質。
極簡主義之所以盛行,正在于它要求你刪繁就簡,“逼”你只留下你最看重的幾個要素,是美學意義上的一種“減法”。
對個人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記得剛工作時,我曾雄心勃勃,一口氣立下多個目標:5年內,不僅要在英語、設計、攝影上有所突破,還要考一個電算化會計證??墒聦嵣?,5年過后,我依舊離原點不遠……由此可見,夢想必須“少而精”,否則容易淪為空想;目標太多,只會分散注意力。后來,隨著年歲的增長,我的職業(yè)目標也越來越“濃縮”,在我只留下那些自己視如珍寶的東西,放棄那些閑而無用的東西后,反倒一身輕松。其實,在給生活和自己做“減法”的同時,也是在給幸福做“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