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姝 妤
中國西北部大量種植沙棘,用于沙漠綠化。有維生素C之王的美稱。沙棘是植物和其果實的統(tǒng)稱。植物 為胡頹子科沙棘屬,是一種落葉性灌木。
沙 棘
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
九月的秦嶺南坡正是萬木蔥郁時,總會有星星點點的紅闖入人視野,這種植物學名“沙棘”,因成活率高、耐修剪、成型好,成為園林培植的生力軍。沙棘樹一般花開在4-5月間,花色為白色,一簇簇開滿整個枝頭,漫山的一株株沙棘樹妝點的整座山都成了花的海洋,那是蜜蜂的所愛,她并不挑肥揀瘦,對于她來說再小的花蕊都能釀造佳釀,我們不去破壞這種花團錦簇,少一朵就失去一粒果實,秋天紅遍山野就少了份力量。
秋天的紅在秦嶺南坡由沙棘樹主宰,較強的繁衍能力不得讓人佩服,前幾年在這片山還是星羅棋布,沒過幾年就滿山遍野,紅紅的果粒掛在枝頭枝桿上就像紅瑪瑙一樣好看,真敬佩大自然造物的奇妙,這一樹紅紅的沙棘果,雖然掛滿枝頭,但這紅怎么看都不刺眼;有時你會有一種感動,經過多少風吹日曬,樹下卻沒有見一粒果實落地,生命的力量是值得人敬仰的。
除此之外沙棘還有令人敬佩的特質。它是一種胡頹子科、沙棘屬落葉性灌木,其特性是耐旱、抗風沙。在中國河北、內蒙古、山西、陜西、甘肅、青海、四川西部都有分布。常生長于海拔800-3600米溫帶地區(qū)向陽的山嵴、谷地、干涸河床地或山坡,多礫石或沙質土壤或黃土上,也可以在鹽堿化土地上生存。因此中國西北部干旱少雨,土地瘠薄的大地區(qū)會大量種植沙棘,用于沙漠綠化和水土保持。直接栽種喬木難于成活或會成小老頭樹,植被恢復難度很大。沙棘正是具有耐寒、耐旱、耐瘠薄的特點,因此一般每畝荒地只需栽種120-150棵,4-5年即可郁閉成林。并且沙棘的苗木較小,一般株高在30-50厘米,地徑5-8毫米,栽種沙棘的勞動強度不大,一個普通勞力一天可以栽沙棘5-6畝。這對西北地區(qū)來講,這樣能夠有效解決地廣人稀的問題,便于進行大規(guī)模種植,快速的恢復植被。
近年來,沙棘被廣大人民群眾知曉的另一個原因是,支付寶螞蟻森林推出的“首款可以吃的樹”樹種。人們在積攢能量的同時知道了沙棘樹不僅可以防風固沙、綠化植被,還了解到沙棘果原來也可以食用,而且它的營養(yǎng)豐富,據測定其果實中含有多種維生素、脂肪酸、微量元素、亞油素、沙棘黃酮、超氧化物等活性物質和人體所需的各種氨基酸。其中維生素C含量極高,每100克果汁中,維生素C含量可達到825—1100毫克,是獼猴桃的2—3倍,素有維生素C之王的美稱。沙棘樹的葉片也含有一定的粗蛋白、粗脂肪等,可制作保健茶。不僅如此,沙棘油中含有206種對人體有益的活性物質,其中有46種生物活性物質,含有大量的維生素E、維生素A、黃酮等,具有抗疲勞和增強機體活力及抗癌等特殊藥理性能,具有保護和加速修復胃黏膜、增加腸道雙歧桿菌的藥性,有降減血漿膽固醇、減少血管壁中膽固醇含量的作用,能防治高血脂癥和動脈粥樣硬化癥,并有促進傷口愈合的作用。傳說成吉思汗南征北戰(zhàn)的時候,來到了中亞地帶,現在的伊朗、伊拉克一帶,由于路途遙遠,舟車勞頓,將士們都出現了嚴重的水土不服癥狀。大戰(zhàn)在即,整個部隊卻一個個染病。成吉思汗急得一籌莫展。這時,他的軍醫(yī)發(fā)現當地人喜歡吃一種小粒的黃色食物,和西北地區(qū)人民經常用來補充營養(yǎng)的食物很像,于是他采摘了一部分供將士們食用。服用此物后,戰(zhàn)士們迅速痊愈,黃色的果實還帶有葉子,軍醫(yī)也沒有浪費,摘下來喂給戰(zhàn)馬,戰(zhàn)馬吃后膘肥體壯。成吉思汗趕緊命令將士們采摘這種果子食用,等到得勝歸來,將它封為“圣果”。60多歲依然能“彎弓射大雕”的他,足見沙棘的功效。
沙棘憑借耐寒、耐旱、耐鹽堿,及迅速繁殖成林的特點成為高原地區(qū)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劣地區(qū)改善戈壁灘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法寶”和“秘密武器”。人們憑借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說法,大力開展沙棘產業(yè)鏈增效工作,努力把沙棘打造成為改善戈壁環(huán)境的生態(tài)樹、企業(yè)盈利的效益樹、農牧民的致富樹,真正實現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不管河谷溝峰,堿灘山坡,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它像是一個勇士,臉上寫著信心和堅韌面對著風沙,腳下的根系緊緊抓住每一寸土地,與風沙抗爭、與惡劣環(huán)境抗爭,帶給我們的卻是無與倫比的饋贈,荒漠奉獻者——沙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