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雅婷/西北師范大學
豪斯(House)于1997年出版的《翻譯質(zhì)量評估模式:一種重訪模式》(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Model Revisited),修改了以往語篇翻譯的模式,在韓禮德理論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提出翻譯方法:顯性翻譯與隱性翻譯。豪斯強調(diào)翻譯本質(zhì)對翻譯質(zhì)量評估的重要性,“翻譯的本質(zhì)即語言單位從始發(fā)語轉(zhuǎn)換到目的語時,語義、語用、語篇功能保持不變?!蓖ㄟ^對比分析原文的語域和體裁,得出原文與譯文在功能上不一致之處,最終歸類文本為隱性翻譯或顯性翻譯,評析譯文的翻譯質(zhì)量。豪斯的評估模式以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語篇分析理論作為基礎(chǔ),從文本角度出發(fā),分析其語域特征,以系統(tǒng)完整的評估模式,成為國際翻譯界第一個具有完整理論和實證的翻譯評估模式,對譯學研究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
豪斯提出的顯性翻譯與隱性翻譯,以功能語言學為理論基礎(chǔ),在某種程度上很類似于施萊爾馬赫所提出的靠近讀者或靠近譯者的翻譯模式,但是顯性翻譯與隱性翻譯并不是二元對立。顯性翻譯,又稱標記翻譯,是指原文和譯文在語域、文本類型等方面是對等關(guān)系,譯文依賴于源語的文化背景。豪斯所說的顯性翻譯指的是與能與源語文化背景有一定聯(lián)系的旅游文本、文學文本等,涉及文學作品、國家政策法規(guī)、進口產(chǎn)品說明書、影視劇翻譯以及網(wǎng)絡(luò)信息相關(guān)翻譯等。顯性翻譯產(chǎn)出的文本針對原語讀者,與原文有密切聯(lián)系?!帮@性翻譯出現(xiàn)在兩種語言、文化在時間或空間上距離較遠,而原文有根植于原文文化和歷史語境當中,即使譯者做出最大程度上的努力,但也只能達成二級功能等值(second level functional equivalence)對等,保留異質(zhì)成分,留有異化的感覺”(劉平軍,西方翻譯理論通史:293)。在這樣的情況下,讀者需要掌握一定的語言交際知識,在閱讀譯本過程中譯者在譯本中過濾掉的欠缺意義,進行釋譯。
隱性翻譯包括以目的語形式出現(xiàn)的科技、商業(yè)、旅游等文本類型,其語用功能不如原文本明顯.譯者采用隱性翻譯時并非有意識地進行翻譯活動,因此譯文無須標出原文來源,隱性翻譯跳過了語言翻譯轉(zhuǎn)換過程中源語和目標語解碼的兩個環(huán)節(jié),用另一種語言的言語符號直接表達原文含義。屬于一種直接用母語表達外來文化信息的翻譯方式。隱性翻譯對譯者有較高的雙語素養(yǎng)要求,要求譯者具備將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融會貫通的能力。
隱性翻譯在《三字經(jīng)》英譯中主要體現(xiàn)在特殊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容,包括文化典故,文化特有現(xiàn)象的翻譯中,使用較為隱晦的翻譯方法將源語文化帶入目的語文化中。
例1:
原文:“如囊螢,如映雪?!?/p>
譯文:“With fire-worms bright! With snow white!”(趙彥春)
囊螢映雪是中國古代的歷史典故,指車胤用口袋包住螢火蟲來照明讀書,孫康借助雪反光勤奮苦讀。趙彥春的譯本在涉及中國古典文化意象時,做到了曉暢自然對等,可是文化典故背后的意義,卻被隱藏起來,譯者擁有深厚的雙語功底,在他的譯文中,中國國學的內(nèi)容已經(jīng)與自己的知識體系融為一體,而隱性翻譯其實影響著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以最凝練對等的表達,將國學經(jīng)典三字經(jīng)英語推動著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真正為外語國家的人們所接受。House的理論依據(jù)說明了顯性翻譯更能保留源語文化,所以在《三字經(jīng)》中涉及地域、習俗、歷史等詞匯會做出顯性調(diào)整。顯性翻譯能夠較為完整的保留源語文化內(nèi)涵,而隱性翻譯使采用較為隱晦的翻譯方法將源語文化帶入到目的語中。
例2:
原文:“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shù)?!?/p>
譯文:“Water,fire,beheld,earth.Earth,wood,gold.These five materials.Accord to numerals.”(趙彥春)
金木水火土即為五行,用以指代宇宙間的各種抽象概念,貫通于千萬事物,可看作五大表征,根據(jù)一,二,三,四,五的數(shù)理,相生相克。在英譯的過程中,譯本本身結(jié)構(gòu)簡潔明晰,對源語讀者來說,沒有理解障礙。但是對于目標語讀者,即使譯文沒有增減信息,要理解”These five materials.Accord to numerals”還需要進一步查閱五行相關(guān)知識。譯者在進行隱性翻譯的過程中,會對源文本產(chǎn)生“文化過濾”,也就是“使用自然、流暢的譯入語翻譯解釋源語中較為晦澀或難以被譯入語讀者所理解的表達。
顯性翻譯在《三字經(jīng)》英譯的過程中,能夠起到強化中國文化符號的作用,以此達到傳達語言最基本信息的目的,對讀者而言,很容易能夠識別出那些翻譯成分,引起讀者對源語文化的興趣。
例3: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趙彥春)
譯文: No jade crude,
Shows craft good.
Unless you learn.
Brute you’ll turn.
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要是不懂得學習,以自己的知識,技能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在趙彥春英譯《三字經(jīng)》中,盡量保留原文對仗的三字韻律,保留韻律美,在最后一句you’ll 的縮寫也是為了保留譯文形式的美感,在翻譯時,語法、句法都通順正確,沒有因為三字對等的局限,造成語法錯誤的現(xiàn)象,趙彥春以一己之力,保留中國文化中特有的現(xiàn)象,盡顯國學經(jīng)典的要義。
例4:
原文: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譯文:Then Mencius’ mother,
Chose her neighbor.
At Mencius’ sloth,
She cut th’ cloth
這一段涉及到中文典故,孟母三遷的故事,戰(zhàn)國時孟母曾三次搬家,是為了讓孟子有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有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布機的布來教育孩子。在趙彥春英譯《三字經(jīng)》時,譯者保留孟子這一特殊文化意象,沒有用英文中類似文化意象代替,對目標語讀者而言能夠引起讀者興趣,彰顯中國文化典籍承載的中國思想、文化、價值觀,美學的魅力,再現(xiàn)原文本詩學特征,趙彥春的英譯朗朗上口,對仗工整。基本做到了每行三字,并且有韻體,向目標語讀者彰顯中國文化的獨有魅力。
近年來掀起的《三字經(jīng)》翻譯研究熱潮,促進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海外傳播。而在翻譯質(zhì)量評估的過程中,隱性翻譯與顯性翻譯發(fā)揮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在具體語篇模式下,原語文化與原文本的密切聯(lián)系程度決定了二者的取舍。本文選取了趙彥春和翟理斯《三字經(jīng)》譯本片段,簡要論述隱性翻譯與顯性翻譯在《三字經(jīng)》英譯中的應用,旨在說明顯性翻譯與隱性翻譯并不是二元對立的關(guān)系,只是一種程度上的偏重,根據(jù)英漢兩種語言、文化之間的差異,恰當使用隱性翻譯和顯性翻譯,論述翻譯質(zhì)量評估對國學外譯的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