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種英雄主義的深篤情意只維持兩天過半,
對生活,不可擺脫的敵對關(guān)系迅速恢復(fù)占領(lǐng)。
沙漏般的期望比如,事情在一朵一朵枯萎前
都曾靠著椅背曬過太陽。
那天北太平莊*,光揉碎了松針葉,被等待
穿透的感覺使聲音都延緩,“在橄欖山上”*。
等待一個人,就是在他的身上幻想一種田園。
我的心啊——放置在你家中的,玫瑰渴死前
——是一件起皺的玄關(guān)。
*位于海淀,北京。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三部第六篇。橄欖
山,位處于意大利熱內(nèi)亞附近里維埃拉海岸。
尼采在《在橄欖山上》一篇中贊美嚴冬的日
子,把他的秘密(永遠回歸的思想)比作冬天
的太陽,明朗輝煌。
十月。買很多水果在室內(nèi),看它們腐爛
說出口的話那樣壞掉。
意興闌珊都成了濃郁的抵達。
今天的落日生出一種停滯的無盡。
為弄出點動靜來,說話時影子砸在地上
像被咀嚼的花枝。
十月不屬于任何婉轉(zhuǎn)的暗示。我們彼此
理解來自理解的提前約定。就徑直走到
對話邊上躺下。
夜晚,是懸崖沒過聽覺的草尖。在十月
誰也沒有聽見過神話撫摸細碎的聲音。
“在任何年代,寫真的意義都是
假。”她說。你的表達
也從來不是什么更替季節(jié)的指針,不過
是一次次用雨水沖刷自己清新的腐爛的
那種氣味。
你成了白鴿那時
終于可以安靜地只和
體內(nèi)匍匐的線性
糾纏
我這里也常關(guān)燈
你停留的背脊滑出來
一些夜晚失重成
周身,低低轉(zhuǎn)懸的岸
我沉醉看你
視力不斷減弱下去,
像吞掉
暗的水
所有的發(fā)生來臨里
就只想
要近的事物更近。
最終就總有,一場雨
是我的身體碎裂成的
如果另有的遠必然包圍
而撞擊聲永恒地,在耳旁。
你成了白鴿那時
我是這樣一個
內(nèi)飛的自我的偏廢者。
?英國和記憶
01 為逃避愛情的僵局
她構(gòu)思了一個故事
每年她都在他生日那天前飛出國,
這都是行程安排上的巧合,
畢竟需要準備的事情很多,
很難再去考慮日期的問題。
三年來每次她都很不巧那個時候
走了
02 蒲公英
她毫不在意那些未曾到來,
可能性總在為退路做替代。
行程前一天傍晚,開始洗衣服
臺風天凌晨,出門搭飛機
中間的五個小時里
把她的衣服掛成一排
用吹風機吹干了
03 BBC紀錄片
過了英吉利海峽
飛機就飛得很低了
她家里的新床他先來午睡過一次。
后來在不順利的睡眠里她想
事物一旦茂密就
生出火焰
而俯視和歷史是相同的混沌。
04 威斯敏斯特的秋天
你感受到嗎?
季節(jié)也是瞬間身體愛意的存留。
談?wù)摷竟?jié)如談?wù)撔詯?/p>
05 冷冷的云
俄羅斯方塊游戲的
循環(huán)死亡里
一場熟稔提前貫穿我
對你效果美學的遍布,視若無睹
06 金色的主權(quán)
舊怨也一場。
水波的光影將約克郡抹勻
那些凝望的河流,
流過童年的金魚。
07 倫勃朗
雕塑是什么?
在慰藉中沉默下去。
為了接受你贈予的湖
我關(guān)住體內(nèi)的流水
08 在現(xiàn)代派墓前
三磅等于
一個五十便士,
九個二十便士,
四個十便士,
五個五便士,
兩個二便士,
一個一便士。
09 移 動
在北邊,小鎮(zhèn)的黑夜
沉默地發(fā)生
空空的草場
走出來兩匹馬
朝向我,走來。
“毛絨絨,刺癢,易碎”
世界光亮如貝殼
感到輕,
但無法估量是它,迎面的重
10 蘇格蘭高地
群山中我見到光,
就像我第一次見到光
而經(jīng)驗之內(nèi)
所有帶光環(huán)的都在消失。
光不會照下來
懸在高空上
在心里,你是發(fā)號命令的一個人嗎?
短 評:
詩歌的語調(diào)是打開一個詩人的鑰匙,語言會騙人,情緒會騙人,但音色不會,缺乏才華和耐心的庸手,常常把能好好說話的舌頭降格為一把尖叫的小號,有所準備的詩人則撫摸著背包里的玩具,時刻打算在臨時的排列中讓它們發(fā)出光。細察吳泳泳的詩,你很難把它們歸類到某個傳統(tǒng)中,詩歌的發(fā)生被作者配上了足夠復(fù)雜且細微的路徑,它們“毛絨絨,刺癢,易碎”,朝向的是鮮活的意識本身,語調(diào)很少見地維持在一個不傷害也不妥協(xié)的頻率上,連黑暗的降臨都顯得迷人和有分寸,只是“在任何年代,寫真的意義都是假”,語言的輕在她的詩中因此退場,世界的重砸下來卻不是萬噸黑暗,而是卡夫卡式的虛假和悖論。她的詩把智性的光亮控制得恰好,不打算冒犯到毛毛躁躁的看客,只是在一邊不斷地提醒:詩歌的底線是不愚蠢。我是她熱心的讀者,語言的迷人已經(jīng)讓她成為我心里發(fā)號施令的那個人。
——詩人 朱錒朱
里爾克在《致一位青年詩人的信》中提出這樣的建議:把自己當作是最早來到世間的人之一,試著敘述你看到、體驗到、為之鐘情的和失去的一切。吳泳泳的詩語中即保持了這種對事物應(yīng)有的敏感和體察,并理智地把握事物之間具有象征意味的聯(lián)系,在凝神沉思中,捕捉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瞬間,賦予夾雜著回憶的復(fù)雜情感以新的表達形式。在她流淌著“固執(zhí)的精心散漫”的詩節(jié)中,充盈著對生命、自然、愛情、自我等多個維度的受力感知,也包含著對詩歌寫作及語言內(nèi)部的探尋和觀照,詩人的主體形象常常在詩的玄想中得到交融式的彰顯。
云、光、雨水、金魚、飛鴿等作為吳泳泳詩中常見的自然意象,共同具備著或漂浮、或流動、或飛懸,總之是處于某一種過程中的“漂移”(《照看》)的狀態(tài)特征。一些經(jīng)自然景物觸發(fā)的詩人內(nèi)心的情感、思想借由人為的并置關(guān)系最終又回歸到對自我的審視和指認之中,這是吳泳泳詩作中的常見現(xiàn)象。這種銜接的向度展示了一位“飛內(nèi)的自我的偏廢者”(《飛內(nèi)》)的詩人形象,但是其詩作體現(xiàn)出來的情感和精神卻又不是軟弱或完全內(nèi)傾的,她的散漫是“精心的”、“固執(zhí)的”,“盡管外部漂移,/我心中 其實有一具凝結(jié)的石膏像”(《照看》),而石膏像作為雕塑的材料擁有“在慰藉中沉默下去”(《倫勃朗》) 的屬性特征,其中蘊含著多重層面的復(fù)雜因由。
讀吳泳泳的詩總能感受到事件的展開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中澆筑了充實的哲思,持有對生命中一些悖論的追問,對虛無的抵抗和對于美的信念的表達。自身經(jīng)驗作為特殊的過渡形式,在此種永恒的展開狀態(tài)中得到了不斷的拆卸與重新組合,投射出一個抒情的表象,一些精微的領(lǐng)悟。
——學者 陳爻川
泳泳的詩具有一種波光粼粼之感,像是透明、光、水和想象的懸浮并置,讀下來如同一次斷片的神游。其詩歌大多體裁小巧,也與其內(nèi)容的輕盈氣質(zhì)相得益彰。
泳泳詩中,名詞與動詞的獨特搭配,經(jīng)常使人讀后能在想象中獲得全新的感官體驗,如“說話時影子砸到地上/像被咀嚼的花枝”,“你停留的脊背滑出來/一些夜晚”。影子、夜晚本來是偏抽象的,但搭配“砸”、“滑”等動詞,它們被賦予了新的質(zhì)感。這種動名搭配有時在幾篇詩中形成了對話。
泳泳的詩通常神色淡然疏離,但也有像《散步史》一樣的詩,結(jié)尾“坐著”二字顯露出十分冷峻的表情。她的詩放大感官的細微,有想飛的欲望。詩歌寫作是對寫詩人自己的提問。內(nèi)向?qū)懽鳎晕胰绾纬蔀槌纬旱捏w裁而不成為束縛,以抵達透明的混沌,也許是她的詩對她的提問。
——詩人 Nit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