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紅 王自成
隨著中國法治進程的加快, 媒體的社教功能更體現(xiàn)了新聞報道在普法過程中的重要性。 新聞記者在采編過程中是否具有法律意識, 是否站在法律那一面進行客觀的報道就顯得尤為重要。 因此本文分析了提高記者法律意識的必要性,進一步提出了解決的對策和建議。
近年來,我國的法制體系越來越完善,國民的法律意識逐漸增強,對新聞從業(yè)者的要求越來越高。在學習貫徹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三者內(nèi)在統(tǒng)一,共同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記者,作為我國法治進程的見證者,就更需要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 社會依法治理的過程中輿論監(jiān)督對于社會具有較強的影響作用, 通過揭露社會中的黑暗面,督促犯錯者糾正自己的錯誤行為,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促進社會健康穩(wěn)定的發(fā)展。
2014 年復旦投毒案二審備受關注,辯方請出法醫(yī)胡志強作為“有專門知識的人”提出“四點專業(yè)意見”,輿論一陣嘩然。該案件從此前的輿論“免死”的情感呼吁,到二審的強化辯護人、申請“有專門知識的人”做出專業(yè)意見,強化了專業(yè)化辯護、尊重司法程序,但是輿論卻驚呼“案情發(fā)生大逆轉(zhuǎn)”,“再這樣下去是否要無罪辯護了”。 黃洋被害案也正如鄧玉嬌案、藥家鑫案、邱興華案等刑事案件一樣,因為包含著是非、善惡、貧富、底層與中產(chǎn)、鄉(xiāng)村與城市等眾多對立因素而迅速地從刑事個案轉(zhuǎn)變成“公案”,民眾在司法質(zhì)疑的框架下,面對每一個備受關注的刑事案件,呼吁追求真相和看得到的正義,追求司法的實體正義勝過追求程序正義,但是心中卻直期盼著司法的實體和程序都實現(xiàn)公平公義。 這樣的一股情緒, 在每次重大的事件發(fā)生后得到最充分的展現(xiàn)。究竟這樣一股情緒如何成型?這固然脫離不了過去的歷史脈絡,形成的一種全民的集體記憶。
一般來說民眾接觸到犯罪信息,主要來源于媒體。法律知識、資訊由大眾媒體帶來,質(zhì)疑或者信任的論述也由媒體帶起,進而在民間發(fā)酵。媒體憑借著經(jīng)濟資本和文化資本掌握了一定的話語權,從而成為公共論述場域中的支配者的角色。 刑事犯罪案件,在司法機關那里,正是一個宣揚法治精神的好地方。 在媒體那,因為其具有天然的熱度,可以成為增加雜志或者報刊銷量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每一次對于重要事件的討論都會加深或者改變?nèi)藗儗τ谒痉ǖ挠洃洠?在一定的程度會增強或者削弱司法對于人的規(guī)制作用。 謠言四起往往是一個社會存在的焦慮感和不安全感反映的,謠言的廣泛傳播可能與官方信息的傳遞、交互和滲透不暢有關。
從2003 年的孫志剛案件到2006 年的彭宇案件, 再到2016 年翻案的聶樹彬強奸案等一些案件的真相大白,除了司法機關的自我監(jiān)督以外,還體現(xiàn)了媒體的公共性,即冤假錯案能夠沉冤昭雪一定程度上發(fā)揮了輿論的監(jiān)督作用。 但是令人唏噓的是輿論監(jiān)督促成一項制度的廢止或者司法制度的改革的時機需要“碰”。正如一位記者所說,孫志剛以生命為代價推動了中國的法治進程, 正是說明了司法存在著巨大的問題。在司法改革的時候,正是需要發(fā)揮輿論的監(jiān)督作用,并且對這種大環(huán)境進行解釋和說明,才能更好的加大一個政策的可接受程度。 媒體和司法作為社會結構得一部分,司法內(nèi)部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決定了媒體和司法會有不同程度的互動并且互動的結果可能具有差異性, 因此發(fā)揮媒體和司法的雙向監(jiān)督, 可以保證媒體和司法之間能夠有比較良性的互動。
當信息來源真實時,信息的內(nèi)容不一定是真實的。記者應該將追求事實的真相為其最終的目標。報道確定一個選題之后,調(diào)查的線索可能紛繁復雜,記者需要多次走訪,去確定最具有價值的線索,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信息的準確性。 記者一般采用暗訪的形式去獲得案件的事實情況,在暗訪的過程中,要與行行色色的人打交道。要想取得事實的真相,就要與當事人之間建立一定的信任關系。信任關系的建立需要通過多次溝通、傾聽和交流,信任關系建立之后當事人才想、才敢和你說真話,這樣往往可以找到問題的癥結。 因此探尋事實的真相需要新聞記者不惜腳力去探尋事實的真相。
現(xiàn)在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 記者在進行新聞報道時會接觸法律、政治、文化和生活,不同行業(yè)的其他的法律規(guī)定。一個記者想要報道這個行業(yè)的新聞, 就必須要了解這個行業(yè)的的法律法規(guī)。 可是,記者并不是律師,沒有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法律培訓,對于法律知識并沒有很深的了解。這就要求一名記者首先必須要有法律意識,從自己的實際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先判斷自己所報道的事件涉及到什么法律法規(guī), 只有先從意識上加強對法律法規(guī)的重視, 才會在平時的采訪報道中真正的遵守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站在法律的角度去分析問題,做到客觀真實的還原案件事實, 才能從根本上緩解為了博取讀者的眼球和增加銷量而去捏造事實的情況發(fā)生。 真正的讓輿論和司法之間能夠有良性的互動。
文章語言為事實的載體, 只有規(guī)范其語言表達的規(guī)范性,才能客觀公正的反映案件的真實情況。一些記者為了提高新聞的曝光度,夸大其詞,不堅持客觀公正的報道原則,中國的語言文字博大精深, 有時候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下都可能表達不同的意識。更何況用詞不精確,那么表達出來的意思可能會南轅北轍。 例如將“搶奪”說成“搶劫”,將“猥褻”說成了“強奸”,可能有的人可能認為這沒有什么,都表示了一個人傷害了另外一個人。 但是對案件性質(zhì)的判斷錯誤,一個是會混淆其侵犯法益的邊界,另外一個法定刑的不同會直接影響罪犯接下來的生活。 2016 年發(fā)生的于歡故意傷害案,經(jīng)過媒體報道,全國上下一片嘩然。 從最開始的普通報道到最后成為全國上下關注的焦點。 有的報道認為其屬于正當防衛(wèi),有的報道認為其屬于防衛(wèi)過當。經(jīng)過最后的二審認定,認為其屬于防衛(wèi)過當,最后將原審的無期徒刑改為5 年的有期徒刑。 普通的民眾不會去看中國裁判文書網(wǎng),普通的民眾接觸案件的真相主要的途徑是大眾媒體,媒體的表達不精確甚至表達錯誤,以訛傳訛,當“正確性”湮沒了“真實性”,那么這種錯誤的洪流不利于國家的長治久安和人民幸福安康的生活。
為了讓新聞報道的更加的精確, 媒體工作人員在增加自己的書寫能力的同時即增強語言表達的準確性, 也需要要加強法律的學習。在整天研究如何吸引讀者的同時,要能夠弘揚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 媒體的作用不是通過販賣焦慮的方式去達到提高銷量的目的, 而是要通過還原事件的真相和國家的司法進行良好的互動, 從而有利于實現(xiàn)社會治理,促進國家實現(xiàn)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這就要求記者在平時工作之余的化,多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多關注國家新出臺的的政策方針。 比如說要解決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和財產(chǎn)關系就要學習《民法》,特別是我國2020 年將出臺《民法典》,勢必有一些法條的增加、刪減和改變。 這更要求我們的媒體工作者不斷的學習,才不會誤傳誤報,造成報道事故的發(fā)生。
筆者認為, 作為一名記者, 除了懂得新聞寫作的技巧之外,還應該熱愛生活,注意留心觀察生活,多聞多問,養(yǎng)成終生學習的習慣,在工作之余積極的學習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章,才能寫出更客觀、真實并且符合新時代時代特征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