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敬雪
賈若萱1996 年出生于河北唐縣,現(xiàn)供職于山西某大學,從事創(chuàng)意寫作教學。她的家鄉(xiāng)地處太行山東麓,物產(chǎn)豐饒,歷史積淀十分深厚。相傳上古時期堯帝放勛就在唐縣出生并且被封為唐侯。唐縣歷來重視文教,域內曾有一座煥文書院,人才濟濟。新中國成立后建成唐縣中學,新世紀之初改稱唐縣一中。賈若萱曾在這所學校就讀。2018 年夏天,我去唐縣參加文學下基層活動,作過一場文學講座,恰巧就安排在那里。整座校園不大,但是清潔雅靜,文氣沛然。它的西南角有個很大的荷花池,印象頗深。我跟賈若萱交流過關于唐縣的看法,她似乎不同于我的感受。她在一篇文章中說:(縣里的年青人)“往往很早輟學,開始在社會上漂泊,家里有錢的就做個小買賣,沒錢的就出去打工。過幾年再結個婚,生幾個孩子,繼續(xù)打工和做買賣,代代循環(huán)。說實話,我忍受不了這種生活,太無聊了,縣城里什么都沒有,沒好吃的,沒好玩的,沒幾個就業(yè)機會。 ”(賈若萱《光從哪里來》)想想這也沒什么好奇怪的。賈若萱正值青春芳華,對外面的大千世界充滿好奇與期待,自然不會留戀從小生活其中、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小縣城?;蛟S隨著年齡的增長,將來某一天,她會重新發(fā)現(xiàn)故鄉(xiāng)的美好之處吧。
注意到賈若萱這個名字,始于2016 年,當時她還在河北中醫(yī)學院讀書。那一年《西湖》第9期發(fā)表了一個短篇《他的家》,應該是她的處女作。小說透著一種少見的清新靈動,給人以驚喜。后來這篇作品入選河北小說排行榜也在意料之中。我曾于《2016 年河北小說掃描》一文中談過自己的閱讀感受,“(它)講述的雖然是一個傷心故事,卻更多地傳達了青春生命的一種熱力。小說采用第二人稱視角,敘述失戀少女用望遠鏡窺探情人家的臥室,企圖報復情人,最終又選擇了寬恕。生動的細節(jié),寫出了少女的聰慧、多情、嫉妒、傷感,還有迷失與復歸。作者初試寫作,還缺乏必要的技術訓練,但近乎天然的文字顯示出她可喜的文學潛質。 ”之后,看到她不時有新作見諸文學刊物,江蘇文藝出版社還為她出了一本小說集《摘下月球砸你家玻璃》,寫作技術也在不斷提高。跟周圍的朋友交流,也都覺得賈若萱頗有文學天賦。那一年河北文學院選聘新一屆合同制作家,我希望能夠找到她,動員她參加競選。有人說她大學畢業(yè)到山西工作了,很可能不符合報名條件。好在進一步了解證實, 賈若萱雖然到山西工作,但戶口一直在河北,不影響報名。最終評委以全票通過,賈若萱順利成為第十四屆河北文學院作家。在進入文學院這一年的時間里,她成長快速,于《人民文學》《黃河》《中華文學選刊》《小說月報》《海外文摘》等文學期刊不斷亮相,她的小說也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與欣賞。
賈若萱確實是一位值得關注的青年作家。據(jù)了解,作家張敦第一個注意到賈若萱的創(chuàng)作才華。張敦曾經(jīng)回憶說,“(2015 年),我送她一本書,朱文的《弟弟的演奏》。當時我手頭剛好有這本書,而且我認為,賈若萱作為在校大學生,很適合讀這個故事。沒想到她對朱文的小說并不感冒,也不好意思對我說。 ”文章中張敦充分肯定賈若萱的創(chuàng)作天賦,“好在她天生聰慧,可以做到寫作能力與閱讀能力同步提高。她就像周星馳的電影《功夫》里說的,是‘萬里挑一的武學奇才’,稍加點撥,即可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自創(chuàng)招數(shù)。 ”(張敦《賈若萱:起跑時最好看的姿勢》)《中華文學選刊》執(zhí)行主編、評論家徐晨亮也很欣賞賈若萱的小說,特意邀請她參與自己主持的“當代青年作家問卷”。賈若萱借此回顧總結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克萊爾·吉根是我的文學啟蒙老師,我在看完她的《南極》后才寫了第一篇小說。她帶給我很正面的影響,以前我喜歡給小說做閱讀理解,讀完她后才發(fā)現(xiàn)不必如此,小說的內核可以簡簡單單。 ”《文學報》資深編輯何晶也關注到賈若萱的小說, 邀請她作過一次專訪刊發(fā)于《文學報》,高度評價了她的小說天賦,“作為《西湖》雜志今年第九期的新銳,她發(fā)表的小說《麥收季節(jié)》《事已至此》才是她的第三、第四個短篇,略微青澀,一點稚氣,但一切都那么清新, 天賦造就的初始模樣有著明晰的輪廓。 ”(何晶《寫作是一場漫無目的的開始》)文學博士鄭潤良曾對賈若萱的創(chuàng)作進行過重點研究推介,認為賈若萱是90 后作家中的佼佼者,她的小說《即將去往倒趟河》“在罪與罰的邊緣尋求人性的光亮與救贖。 ”(鄭潤良《若將飛而未翔——90 后小說觀察》)相信這些贊譽僅僅只是一個開始,隨著時間推移,賈若萱一定會有更多好作品貢獻給讀者,也一定會得到更多的關注。
讀過賈若萱小說的人會發(fā)現(xiàn),她的文字有一種天然的通透感,這一點非常難得。賈若萱的寫作時間并不長,可是她的行文沒有初學寫作者慣見的拖泥帶水,東拉西扯。她似乎很容易就可以把筆鋒切入生命肌理的肯綮處,然后不動聲色地一刀一刀進行準確的解剖。 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很高的文學天分。同時。我以為,賈若萱小說的銳利、通透或許和她的醫(yī)學經(jīng)歷也有一定關聯(lián)。她本人到現(xiàn)在可能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還總是為自己沒有選擇文科而懊悔。 “(在高中)我不停做題、改題、背題,變成千千萬萬理科大軍中的一員,變成一個連軸轉的考學機器。我迷失了,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能做什么,唯一的事就是埋頭學習。我一度認為我會成為科學工作者,最后死在實驗器材中間。后來我讀大學,選的專業(yè)是藥學,依然和文學不沾邊。大學十分輕松,沒認真學習,也沒想過寫作,只是吃喝玩樂,混吃等死,那段日子我無聊得發(fā)瘋,一天天地,怎么也過不完,現(xiàn)在十分后悔。 ”(賈若萱《而我只想晃來晃去》)其實,我覺得她根本不必有什么遺憾,反而應該感到慶幸。 或許正因為她沒有選擇文科,沒有系統(tǒng)學習文學理論,才避免了被浩淼的文學知識活埋的可能性,才保全了寶貴的生活敏感力。對于一個作家來說,敏銳感知生活的能力,才是第一必殺技。同時,賈若萱更應該慶幸自己選擇了醫(yī)學。 醫(yī)學的經(jīng)歷,可能無形中培養(yǎng)了她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中外歷史上有不少著名作家都有醫(yī)學背景,比如魯迅、余華、池莉、毛姆、渡邊淳一、卡勒德·胡塞尼等,他們都學過醫(yī),有的還做過多年醫(yī)生。研究者普遍認為,這些作家文筆冷靜、精確、通透,未始不與他們的醫(yī)學經(jīng)歷有些關聯(lián)。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醫(yī)學訓練可以讓人及早地接觸生老病死,有助于祛除日常生活中許多似是而非的思想觀念,從而更好地理解生活,理解人,理解社會。有篇論文《醫(yī)學背景下的文學之路——論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的醫(yī)學經(jīng)歷對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詳細分析了醫(yī)學經(jīng)歷對于作家創(chuàng)作的重要影響。作者認為,醫(yī)學經(jīng)歷“賦予作家細膩敏銳的觀察能力、冷靜超然的思考能力、準確透徹的描述能力,于是,在揭露人性本質的時候,一針見血,直抵要害??梢哉f,醫(yī)學背景為作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插上了高飛的翅膀”。這個分析不無道理。賈若萱的小說描寫不時閃爍出一種早熟的沉靜與穿透力,或許正與她的大學時期的醫(yī)學訓練有關。
《被折疊的光》是賈若萱的第一個中篇。過去她寫的都是短篇,這次中篇寫作,對她而言是一次不小的挑戰(zhàn),當然也是一次很好的歷練。據(jù)了解,賈若萱很重視這次寫作,完成初稿后進行了認真修改,“初稿很不滿意,經(jīng)過了一次大的改動和一次小的改動,才算定稿??粗≌f一點點被刪去、填充、搭建、打磨,內心也逐漸歡快起來。以前我很討厭改小說,都是寫出來就急急忙忙投稿了,我一直有個錯誤的想法: 小說應該是一氣呵成,修改反而損害了原來的感覺。但這個中篇的修改,讓我享受到了整個過程,而且也學會了一些小技巧。 ”(賈若萱《光從哪里來》)認識到修改的重要性并能從修改過程中享受到快樂是一件好事,創(chuàng)作并沒有什么竅門,只有反復修改才會少留遺憾。任何一個有追求的作家都必須學會重視作品修改,養(yǎng)成反復修改的習慣。
總體而言,《被折疊的光》或許還有某些稚澀之處,但作為第一次嘗試已經(jīng)相當成功了。小說主要寫的是90 后青年,散發(fā)著很濃的時代氣息。她們這代年輕人,與市場經(jīng)濟一同來到人世,對計劃經(jīng)濟沒有什么直接的記憶。 她們可能覺得生活一直就是這個樣子,沒有什么好比較的。這使得她們少了些歷史的羈絆,多了些行動的果敢。 “大一我還沒開始寫作,想賺點零花錢,每周外出打工做迎賓禮儀,活不重,但賺得比發(fā)傳單和超市促銷多一點。 ”與其無濟于事地空發(fā)牢騷,她們更愿意盡量調整自己,積極去適應當下生活,謀取個人命運的改變。賈若萱的小說有她們這代人的鮮明印記, 這符合歷史規(guī)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記憶,一代人也必然有一代人的書寫。
小說集中塑造了女大學生桃桃的形象。桃桃來自北方一個小縣城,她年輕、漂亮,聰慧、有主見,對未知的事物充滿好奇,對命運的挑戰(zhàn)不屈不撓。她的性格在與母親的對比中顯得更加清晰。桃桃的母親屬于小縣城那種沒心沒肺、沒見識的女性。她也曾經(jīng)掙扎過,但是最終一事無成。 “我媽生下我的同時也下了崗,她不知受了什么刺激,整個人像揉皺的香煙盒,再沒膨脹起來。她做過收銀員,小個體戶,修路工人,保險推銷員,醫(yī)藥代表,均以放棄告終,并找了各種各樣的理由:時間太長,不會說話,手腳不麻利等等,最扯的是她說自己太胖影響組織形象,就不愿再去了。 ”更嚴重的是,母親的無知讓整個家庭陷入一場滅頂之災。 “兩個月前,我接到我媽電話,她的聲音像打了興奮劑:丫頭,我要發(fā)財了,你不是一直想去美國留學嗎,我送你去。 ”她做夢都想發(fā)大財卻沒有起碼的分辨能力,很容易就掉入網(wǎng)絡詐騙的陷阱。家里的全部存款賠得一干二凈,母親精神崩潰,而父親因此急火攻心,突發(fā)腦溢血陷入深度昏迷。父親被送到醫(yī)院搶救,為此欠下許多外債,每天還有新的醫(yī)療費等著張羅。母親徹底指望不上,整個家庭重擔都壓在了桃桃稚嫩的肩膀上,怎么辦? “你想來???我說對,我需要十萬塊錢。 ”在巨大的生活壓力面前,桃桃沒有哭哭啼啼,沒有猶疑退縮,她勇敢地迎接命運的挑戰(zhàn),表現(xiàn)出少見的堅強性格。
賈若萱成功塑造了一個美麗、堅強有主見的女大學生形象, 為人們提供了有關90后一代的另一類想象。 社會上很多人把90后一代說成是“啃老族”,認為他們沒有進取心、責任心,只管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桃桃顯然不是這樣的。 她從小就非常讓父母省心,從來沒提過額外要求。她雖然是個女孩,卻比男孩還有主見。母親貪財闖下大禍,把家庭搞得危在旦夕。桃桃沒有六神無主,而是鎮(zhèn)靜自若,迎難前行。她選擇去夜場掙錢為父親治病, 頗有點現(xiàn)代版賣身救父的味道。閨蜜徐雅璇替她打抱不平,“坑貨,怎么有這種媽?我說,趕上了,沒辦法?!蹦膫€女孩不希望自己有個好家庭?爸媽指望不上,桃桃心里自然也有些不甘。 “雖然我們從未說過心里話,但眼下她成了我唯一可以依靠的人。說依靠似乎不太對,而且她才是沒有長大的那一個。我六歲的時候她十二歲,等我二十歲了她還是十二歲,一直以來,是她在依靠我。想到這兒,我心里特別堵。”可是,她沒有在這件事上過多與母親計較,“走到臥室?guī)臀野帜笸确恚砩蠜]有異味,也沒有瘡傷,看來我媽還是認真的。 ”她覺得母親沒有嫌棄病重的爸爸,這就夠了,其它都可以原諒。桃桃掙得是辛苦錢,甚至可以說是賣命錢,可是為救父親她一點也沒有吝惜,“他問我,開價多少?我說,一般都是多少?他說,三千到三千五。我說,行,我每月拿七千,今天能幫我找到嗎? ”這頗有些意氣的文字,或許有些夸張,卻也曲折傳達了桃桃蔑視金錢的青春血性。
賈若萱十分注重對小說人物內心世界的挖掘,這是她取得成功的又一個方面。文學是人學,小說的關鍵是要刻畫好人物。賈若萱把年輕的女孩桃桃放到一個比較極端的環(huán)境中,讓生活中一個個危機撲面而來刺激她的神經(jīng),作者從旁以冷靜近乎刻薄的眼光審視她的應激反應,放大她內心深處的一個個思想波瀾,從而燭照出她內在精神的角角落落。桃桃是一個十分坦誠的女孩?!盎顒咏Y束的前一晚,我都快睡著了,她突然問我,桃子,你想不想賺錢?我說當然,還用問嗎?”她與徐雅璇講話直來直去,絲毫沒有什么迂回。在夜場里,她也不懂得任何虛飾。 “我覺得有必要說點什么,想了半天,說,哥,祝你歌唱得越來越好。說完一飲而盡,連喝三杯。他說,行了,聽徐雅璇說你第一天上班?我點頭說,是,雖然第一天上班,也得喝酒,按規(guī)矩來嘛。 ”賈若萱還寫出了桃桃對精神的堅守。她出入夜場只是權宜之計,并不想同低俗的環(huán)境同流合污,而是時時抗拒那種環(huán)境的侵蝕。 “旁邊一個穿黑色套裙的女人走過來,拉著我坐到沙發(fā)上,沖我微笑,遞給我一根煙,我搖頭,她便放進自己嘴里。我是抽煙的,但不想在這里抽,也不想和她抽,不知道到底在反抗什么。 ”她答應替周博文做代孕媽媽,同時又希望早點結束這場交易,回歸正常生活。 “我一定腦子糊涂了,也許他開的條件太誘人,一套市中心的房子,一輛五十萬左右的車,再給一百萬現(xiàn)金。我想,可能畢業(yè)后奮斗十年二十年也無法得到這些。 而且,我爸當時還在醫(yī)院躺著,光是手術費和我媽欠的高利貸,足夠壓垮我的脊梁。 ”正因為作者把桃桃內心的波瀾一個個揭諸讀者面前, 使讀者得以清楚看到桃桃內心的渴望,恐懼,歡欣,悲傷。一個在市場社會中長大,流淌著市場血液的青年知識女性形象逐漸清晰起來。她是青春的,勇敢的,同時又是孤獨的,猶疑的。她與現(xiàn)代社會氣息相通沒有違和感,同時,她的生命意識、獨立意識又是十分強烈的。有時,她覺得與周博文的交易還是可以接受的。代價巨大,同時收益也很豐厚,合乎商業(yè)規(guī)則。 “既然如此,我應該好好備孕,像個真正的成年人。于是我從馬桶上坐起來,吃了片葉酸。如果這次不行,我會讓醫(yī)生再試一次。 ”但是,從精神的角度來說, 桃桃又覺得自己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商品,心理上難以承受。 “我有時候覺得自己像個容器, 沒有選擇權, 也沒人在乎我的想法。 ”小說中設計的這種選擇確實是極端了一些,但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可能正反映了這個時代青年人無法逃脫的歷史命運。一方面他們可以享受市場經(jīng)濟帶給自己的方便、快捷,另一方面又必然會迎面碰上生活裹挾的各種精神摧挫。在市場社會中,人只有把自己的某一部分開發(fā)成有價值的商品推銷出去,并贏得最大值回報才會有成就感。同時,人在獲取物質成功的同時又不可避免地遭遇精神異化,感受強烈的心理苦痛。
賈若萱的小說,表現(xiàn)出十分優(yōu)異的藝術想象力。 “朋友提醒我,也許你應該放棄對情節(jié)的執(zhí)念,轉而去塑造人物,因為中篇的人物多,只用情節(jié)是不夠的,甚至也沒那么多情節(jié)可寫。我突然就有點明白了,加上修改期間一直在讀伍爾夫,她的小說中幾乎沒有情節(jié),靠著人物思想推動的,對我起到了一定啟發(fā)。我去掉了一些無關痛癢的人物,地點設為城市和縣城的穿插,并在一則曝光黑代孕的新聞上獲取了靈感。 ”(《光從哪里來》)很顯然,桃桃這個人物與作者的生活閱歷之間還是有不小的距離的。但是,她卻依靠自己超強的藝術想象力,補足故事情節(jié)的各個鏈條,把桃桃成功塑造了出來。 “他把車開進地下車庫,下車之前,他問我,考慮好了嗎?我沒有猶豫,說,考慮好了,但我想先過了期末考,不然我拿不到畢業(yè)證。他微皺了下眉頭,我猜他有點生氣,心臟劇烈地跳動。但他下一步又露出笑容,說,這個月先開始吧,放心,不會影響學習。我低下頭,細細算著時間,感覺身子飄了起來,于是我握緊了拳頭。該來的總會來的,我小聲說。 ”這是桃桃和周博文口頭簽訂代孕合約的場面。周博文為達目的,可謂步步為營煞費苦心,先是請?zhí)姨夜渖虉?、吃大餐,培養(yǎng)感情,既而適時為桃桃租房,進一步升溫感情。然后等火候到了才提出自己的苛刻要求。因為經(jīng)過了層層鋪墊,桃桃最終接受周博文的苛刻要求便顯得比較自然。而且,賈若萱這段場面描寫十分精確??梢钥闯觯@個時候桃桃與周博文之間的關系發(fā)生了微妙變化。過去桃桃是主動的,該吃的吃,該笑的笑,她不需要太在乎周博文的態(tài)度。這時不一樣了。底牌翻開了,桃桃明顯變?yōu)榱觿?。周博文“微皺了下眉頭,我猜他有點生氣,心臟劇烈地跳動。 ”桃桃不得不開始在意周博文的臉色,她小心拿捏用詞,生怕說錯話,惹得周博文不高興,導致生意泡湯。這樣一些細節(jié),生動,精準,傳神,有沖擊力,充分展示了賈若萱超強的藝術想象力和表現(xiàn)力。當然,這與賈若萱的刻苦努力也是分不開的。代孕的事情離一般人的生活比較遙遠,賈若萱也不可能熟悉。她寫這樣一個故事,其困難可想而知。但是賈若萱有一種不服輸?shù)木?,“我把主人公當成了自己,加入了自己的生活細?jié),并問自己,如果是你的話,你會怎么選擇?這個質問的過程讓我備受折磨。 ”賈若萱與桃桃的年齡相仿佛,她把自己想象成桃桃,一點一滴去設想桃桃的生活、桃桃的心理,拿一個個人生抉擇問題去質詢桃桃,自己再作為桃桃的辯護者進行申訴。抉心自食,以求本味,其間的痛苦可想而知。但是,正因為這樣一種不計成本的努力付出,使作者成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 保障了人物描寫的真實可信度,帶來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被折疊的光》在散發(fā)著強烈的生活熱力之外,還有一股強烈的精神燒灼力。小說寫的是女大學生桃桃一段逸出常態(tài)的生活經(jīng)歷。她遇到了人生道路上的巨大難題,迫于無奈將個人出路寄托在捷徑投機上。雖然事出有因, 她舍身救父的想法確實令人同情,但是出賣肉體撈取金錢的行為,的確算不得人生的正途。賈若萱的可貴處在于,她刻畫人物時,沒有回避生活的重壓,沒有回避生活的重壓下年輕女性的心理波動,甚至巨大誘惑面前一時的迷失。這使她筆下的人物具有強烈的生命質感和痛感,從而形成強烈的精神燒灼力。 “這時,我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一個女孩,臉上的妝哭花了,手腕處戴著最新款的卡地亞手表, 不停捶在他身上。是林茂,他正慢慢走來,眉頭擰到一起,但胳膊依然扶在女孩的腰上,像捧著一件珍貴的工藝品。他穿過我面前的走廊,漫不經(jīng)心地瞥了我一眼,目光沒有停留,很快走遠了。我慌忙低下頭,看到自己臃腫的身體,可能他沒有認出我,可能認出了,也懶得說話。沒關系,這才是正常的,就像我肚子里的孩子一樣正常。我希望她是個女兒,會出生、長大、衰老,經(jīng)歷這世間一切的歡樂與痛苦;我希望她健康、強大、溫柔,波瀾不驚地面對所有的時刻。即使我永遠無法再見到她,但只要一想到這些,心中就脹滿了無盡的溫暖。我毫無畏懼地站起來,往B 超室走去。 ”直到小說結尾,年輕的桃桃也并沒有能夠從迷途中回過頭來。她清楚自己踏上的是一條布滿荊棘之途,但是,她還要固執(zhí)地繼續(xù)走下去。她可能會在日后某個節(jié)點回頭靠岸,也可能就這樣一直走下去,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她或許覺得,這樣的人生雖然不理想,卻是自己,也是未來自己的孩子應該面對的。她希望女兒健康、強大、溫柔,波瀾不驚地面對所有的時刻。在桃桃這時的思想中,她已經(jīng)放棄了改變這個世界,只希望自己和自己的孩子不要病殘、軟弱、乖張,要健康、強大、溫柔,能夠波瀾不驚地面對世界上一切。這包含著一種難言的失望甚至絕望,又似乎傳遞著一種從容與果敢。我現(xiàn)在還不能完全說清楚賈若萱的小說所帶給自己的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精神沖擊。但是,似乎可以隱約感到她的敘述中所包含的冷靜與活力,無情而有情的結合。她的小說世界里,有一種失望與冷漠,又有一種渴望與熱力。這個漂浮在浩瀚宇宙中的星球終究是屬于她們這一代人的。她們已經(jīng)成長起來了,她們在審視著,懷疑著,在判斷著。她們在粉碎著某些慣見的東西,又在構建著某些陌生的東西。她們在書寫著屬于她們的歷史,這大概是最重要的。
賈若萱的這篇小說,所描寫的只是桃桃的一個人生段落,所提供的只是青年知識女性的一個精神切片。桃桃還很年輕,今后的路還很長。相對于桃桃的漫漫一生,小說《被折疊的光》當然是未完成的。但是作為一件藝術品,它已為讀者提供了足夠多的精彩內容,形成了自己的藝術完整性。它是真實的,鮮活的,飽滿的,通體散發(fā)著來自生活的、精神的濃郁芳香,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