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冬 薛吉祥
比起一些著名的革命圣地,新絳縣的翟家莊名不見經(jīng)傳,少有人知。而正是這樣千千萬萬個默默無名的紅色基因擎起了共和國的脊梁。他們在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中組織、發(fā)動群眾燃起熊熊烈火,形成燎原之勢,成就了新中國的成立。但在之后的年代里,由于各地重視程度不同,使一些紅色基因銷聲匿跡。在慶祝我國建國70 周年之際,重溫習近平總書記關(guān)于“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tǒng)發(fā)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指示精神,回顧新絳縣張培民、張亂亮、張庶民、張海馬四位老干部收集整理翟家莊革命歷史史料,搶救紅色文化資源,籌辦運城市黨史教育基地——翟家莊革命紀念館的事跡,令人肅然起敬。
翟家莊地處新絳東南部峨嵋?guī)X上,在新絳、聞喜、侯馬三縣(市)交界處,北、西、南三面被山嶺包圍,西北為澮河、汾河交匯處,由于地形復雜,為該縣早期革命活動提供了進可攻、退可守的地理環(huán)境。從1931 年起到1947 年的17年間,絳垣中心縣委、晉西南工委、鄉(xiāng)吉地委、河東特委、新絳縣委和政府在這里領(lǐng)導了革命斗爭,許多早期地下共產(chǎn)黨員轉(zhuǎn)移到翟家莊當長工、打短工、做小商販以及以教學為掩護開展革命活動。這些抗日志士在這里宣傳黨的主張、發(fā)展黨的組織,開辟抗日根據(jù)地,建立民主政府、發(fā)展民兵組織,組建地方武裝保護解放區(qū),支援全國解放,使這塊紅色的熱土上留下了先輩們許多可歌可泣的豐功偉績,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
2015 年下半年的一天,從人力資源和勞動保障局退休、已70 歲的原局長張培民,回老家翟家莊與在村里擔任25 年書記、村長、年過73歲的張海馬閑聊,張海馬說:“咱們村老黨員、老民兵和村民有一件大事、難事,需要你用你在縣里的人脈來辦。翟家莊是柴澤民、嘉康杰、彭德懷等40多位老一代革命家生活戰(zhàn)斗過的地方,有17 年的紅色基因,這些紅色基因不能在我們這一代失傳??!”老書記張海馬的懇切之談,深深打動了張培民的心?;氐郊液?,他輾轉(zhuǎn)難眠,夜幕下,他一個人在村里來回踱步,低吟著熟悉的“紅色中心翟家莊”的歌曲,兒時長輩們給他講的一個個抗日故事,像過電影一樣,在他腦海里一幕幕浮現(xiàn)開來。當年革命前輩以教學掩護革命的學校,已經(jīng)破舊,不能適應要求;當年站崗放哨的二層炮樓已不復存在,獨立大隊100 多人的住房已經(jīng)倒塌,沒有原來的模樣……這些原址要修復是一個不小的工程。這一夜,張培民幾乎就沒有入睡。第二天,他便把從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局退休、70 歲的張亂亮和曾在工商局擔任書記、年過70的張庶民連同張海馬召集到一起。他說:“我們都是出生在翟家莊的共產(chǎn)黨員,從小就經(jīng)常聽先輩們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故事,慢慢地我們懂得了是先烈們的血肉之軀筑起了共和國的長城,是他們用生命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為了把這種革命的精神一代代傳下去,讓人們在內(nèi)心激起認同感,賡續(xù)紅色基因,傳承優(yōu)良作風,這副擔子理所當然、時不我待地要靠我們這一代人去做了。”張培民的一席話,燃起了其他人心里的一團火。就這樣,他們做出“自愿、自費、自主搶救翟家莊革命遺址”的承諾。
話是這樣說,但是面臨的困難大家心里都清楚。革命遺址的修建,走訪當年在翟家莊工作、戰(zhàn)斗的前輩,收集先輩們留下的遺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一諾千金,這四位老干部能出彩嗎?
張培民等四個人籌建翟家莊革命紀念館的消息一傳開,閑言碎語也隨之而來,有的說:“國家撥了一筆款籌建翟家莊革命紀念館,這下他們幾個人要發(fā)財了?!边€有的說:“他們幾個缺胳膊短腿的人,成不了大氣候?!?/p>
聽到這些話,他們不為所動。這時他們想的是深層次的事?;I建翟家莊革命紀念館,是一項攻堅戰(zhàn),難度重重。時間跨度達七八十年,參與革命的老同志大多數(shù)已不健在,一些活著的也因年事已高,不是耳聾,就是老年癡呆,他們能提供多少閃光的亮點,不得而知;時代變遷,年代久遠,住址更疊,聯(lián)系不到人;獨立大隊的多次戰(zhàn)斗,能否總結(jié)出大智大勇的戰(zhàn)例?面對這些困難,他們說:“開弓沒有回頭箭,困難再大沒有我們毅力大?!?/p>
下面是四位老干部用行動踐行承諾、實現(xiàn)夢想的動人故事。
張培民為征集革命根據(jù)地歷史資料、搶救紅色文化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他不會開車就駕駛自家的摩托車,在四個月的時間里,克服病痛和家務事,走訪3 縣、1 市、38 個村、4 個社區(qū),真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為了找到郭家莊90 多歲的楊文奎同志,因其本人不在村里住,他多地多方打聽聯(lián)系方式,多次打電話才找到其人。為了訪問時年97 歲、稷山縣第一任公安局長張文亮,一連五次下稷山縣向公安局的老同志了解情況。一次張培民騎摩托到稷山,半路摩托車爆胎,前不靠村,后不著店,他一直推了5里地,到了修車點差點暈倒,車修好后又驅(qū)車20 多里。狄莊村解放前民兵工作搞得好,為了捕捉信息,幾個月里多次打聽過去的老師、老同學、老同志,最后得知只有吉順成健在,第二天趕到狄莊,得到的消息卻是前兩天吉順成剛?cè)ナ?,這件事對他感觸很深。一連兩年時間,張培民八次到莊子上走訪文志新;三伏天到翟家莊等村走訪、拍照;數(shù)九寒天,前往聞喜縣豐樂莊和蘇店村征集資料……常常熬到深夜。有人問:“你為啥這樣風風火火?”張培民回答:“為了紀念館早日建成?!?/p>
張亂亮同志身體不好,經(jīng)常帶病工作。2016年、2017 年做了三次手術(shù),切除了一個腎,心動脈血管支了一個架,出院回家時醫(yī)用白紗布繃帶圍著整個腹部,怕傷口裂開不好愈合,出院時醫(yī)生再三囑咐生活中不能用勁?;丶业诙炻犝f要到翟家莊開座談會,就毫不猶豫地要求開車拉大家回到村里。不論到稷山、侯馬還是到翟家莊等村,都是張亂亮開的私家車,回家晚了趕不上飯點,張亂亮就自掏腰包管大家吃飯。張亂亮帶病上陣、無私奉獻的精神令人敬佩。
張庶民同志在2018、2019 年兩年時間里也做了三次手術(shù),2018 年心臟主動脈支了一個架,膀胱內(nèi)取了一塊結(jié)石,還有嚴重的糖尿病和高血壓。2019 年4 月下旬,他突發(fā)腦溢血,住進了運城市人民醫(yī)院重病監(jiān)護室,昏迷了三天三夜。幾位老同志去看他,當他聽說籌建紀念館的事,突然眼睛睜開了,慢慢說:“我也去!”別人勸他,他說:“前輩為革命連命都不要了,我這一點病算什么?”聽了這話,在場的人無不動容淚下。
張海馬同志,今年已經(jīng)77 歲,老兩口長年累月下地干活,使他患有嚴重的腰間盤突出,整天腰彎八九十度,起居十分不便。但為了籌建紀念館,他奮不顧身。早上天不亮下地干活,晚上天不黑不回家休息。只要城里打電話,他都要放下農(nóng)活,完成搶救紅色歷史資料的事情。他的老伴張花兒也幫他忙前跑后,被人們稱為義務志愿者。
“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為我們造?!毕氩坏?,在過了80 年之后,這首歌在翟家莊又唱起來了。
開始時,搶救史料,多跑幾次腿,多費一些神,他們沒有怨言,但是要修建李永秀當年利用教學掩護革命的學校,建紀念館,還有40 位老一輩革命家和100 多位獨立大隊隊員居住的地方,需要一大筆資金。僅修建紀念館,經(jīng)過預算就需要23 萬元。“錢不是萬能的,沒有是不行的。”經(jīng)過黨史辦和村里的多次力爭,橫橋鄉(xiāng)、黨史辦分別各拿出3 萬元,還有17 萬元的缺口。
怎么辦?當大家急得團團轉(zhuǎn)時,不知是誰一句“莫有槍,沒有炮,敵人為我們造”把大家逗得哄堂大笑。大家想起了當年打仗槍、炮缺乏的歷史,茅塞頓開?!皼]有錢我們集資,自己動手沒有邁不過的坎。”
就在大家緊張籌資的時候,黨史辦主任徐文耀來到翟家莊說:“今年縣上財政十分緊張,各單位經(jīng)費壓了一半,實在擠不出來錢,我知道資金缺口大,我個人捐款5000 元。”張培民幾個人聽到后商量了一番說:“縣上花錢地方多,我們理解,但也不能為難徐主任,錢我們自己籌?!庇谑菑埮嗝?、張亂亮、張庶民和村干部張民民、張文亮帶頭每人籌集5000 元,村委委員張紅衛(wèi)、王學民、張來民每人籌集1000 元,張海馬籌集1200 元,第二天到稷山見到老前輩張文亮籌集10000 元,翟家莊黨員、復員軍人張三馬贊助200 元。這樣就籌借資金48400 元。對以后的缺口張亂亮說:“如果資金還不夠,我全負責?!?/p>
資金問題解決了,布展需要的遺物問題又接踵而來。這是一項群眾性的工作。于是他們發(fā)動全村民眾,尋找志愿者廣泛收集當年革命先輩留下的遺物。在紀念館,我們看到198 件遺物,其中張培民就捐了37 件,張培民還給我們講了他收集遺物的一件事。前輩廉懷德當年在獨立大隊做飯用的爐鍋,他在村里找了幾次,沒有發(fā)現(xiàn),他到侯馬舊貨市場找,當他發(fā)現(xiàn)有一個爐鍋后,商家開價1 萬元,搞到最后5000 元打住了。回到家張培民就動員自己的老伴,把自己家用的爐鍋捐獻出來,節(jié)約了5000 元。
“村民像這樣捐遺物的事例不光是我家,還有很多。”張培民說。
2018 年6 月20 日,運城市黨史教育基地——翟家莊革命紀念館正式建成開館。翟家莊革命歷史紀念館的建成,在峨嵋?guī)X上樹起了一座革命的豐碑。從開館到2019 年7 月底已有73 個單位,3800 名黨員、群眾和青少年學生來參觀學習。這里已打造為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基地和生動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