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楊崇廣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對“地球公轉及地理意義”的要求是結合實例,說明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1.以光照圖、示意圖、生產和生活實例的形式,考查晝夜長短的分布、計算及變化規(guī)律。
2.以光照圖、示意圖、生產和生活實例的形式,考查正午太陽高度大小的比較和簡單的計算、正午太陽高度的應用。
3.以二十四節(jié)氣、傳統(tǒng)民居等傳統(tǒng)文化為載體,考查四季變化和五帶劃分。
4.以統(tǒng)計圖表為載體,考查晝夜長短及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
5.以示意圖、圖片、生活實例等形式考查日出、日落和正午太陽方位。
地球公轉的軌道、方向、周期、速度(相對大小);太陽直射點緯度變化規(guī)律;黃赤交角及其變化與影響;晝夜長短的季節(jié)變化規(guī)律、緯度變化規(guī)律;晝夜長短的多種計算方法;日出、日落、正午太陽方位(太陽視運動軌跡);桿影朝向、移動、長短變化規(guī)律;太陽高度與正午太陽高度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正午太陽高度的季節(jié)變化規(guī)律;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變化規(guī)律;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與應用;太陽高度變化圖的判讀;晨昏圈與緯線圈的相切、相交問題。
1.地球公轉的基本特征
(1)含義:繞太陽旋轉
(2)方向: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從南極上空俯視呈順時針
(3)周期:365日6時9分10秒,叫作恒星年
(4)軌道與速度:
2.黃赤交角
(1)含義: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為23°26′,示意圖如下:
(2)意義: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移動規(guī)律如下圖所示:
3.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時間太陽直射點位置變化特點特殊日期圖示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秋分日)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晝長達到一年中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qū)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北半球冬半年(秋分日~次年春分日)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晝短夜長,緯度越高,晝越短、夜越長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南極圈及其以南地區(qū)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春、秋分日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①緯度變化規(guī)律:從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②季節(jié)變化規(guī)律:
北半球節(jié)氣達到最大值的區(qū)域達到最小值的區(qū)域夏至日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地區(qū)南半球各緯度冬至日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地區(qū)北半球各緯度春、秋分日赤道極點
(3)四季的劃分
北半球溫帶的國家一般把3、4、5月確定為春季;6、7、8月確定為夏季;9、10、11月確定為秋季;12月、次年1、2月確定為冬季。
(4)五帶的劃分
本節(jié)難點較多,主要有黃赤交角及其影響;晝夜長短的變化規(guī)律;日出、日落、正午太陽方位(太陽視運動);桿影朝向、移動、長短變化規(guī)律;晝夜長短的計算;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guī)律;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與應用;太陽高度變化圖的判讀;晨昏圈與緯線圈切點的特點與應用。下面以“日出、日落、正午太陽方位(太陽視運動)”為例,闡述難點講析應注意的內容。
1.除極晝、極夜地區(qū)的日出、日落方位
除極晝、極夜地區(qū)以外的其他地區(qū),太陽直射北半球時,日出東北,日落西北;太陽直射南半球時,日出東南,日落西南;太陽直射赤道時,日出正東、日落正西。示意圖如下:
北半球非極晝極夜某地
2.正午太陽方位
比較太陽直射點的地理緯度與觀察者所在的地理緯度,從而確定太陽方位,共有三種情況:正南、正北和正上方。
3.極晝地區(qū)的日出、日落及正午太陽方位
(1)南、北半球剛好出現(xiàn)極晝地區(qū)
北半球:日出正北、日落正北、正午太陽位于正南方天空;南半球:日出正南、日落正南,正午太陽位于正北方的天空。示意圖如下:
北半球剛出現(xiàn)極晝地區(qū)
(2)南、北半球某極晝地區(qū)
北半球:日出(一天中太陽高度最小)正北方的天空、日落(一天中太陽高度最小)正北方的天空,正午太陽位于正南方的天空;南半球:日出(一天中太陽高度最小)正南方天空、日落(一天中太陽高度最小)正南方天空,正午太陽位于正北方的天空。
北半球某極晝地區(qū)太陽視運動軌跡
南半球某極晝地區(qū)太陽視運動軌跡
(3)極點的太陽視運動軌跡
極點處于極晝時,在一天中太陽高度不變,北極點極晝時太陽位于正南方天空;南極點極晝時太陽位于北方的天空。
南極點(沿緯線自東向西水平移動,即逆時針方向移動)
【重、難點知識運用例析】
下圖為甲、乙兩地同一日的太陽視運動軌跡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各小題。
甲
(1)在兩圖中分別標出太陽視運動的方向。
(2)該日全球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分布規(guī)律是________;乙地的晝夜長短狀況是________。
(3)圖中α角的最大值為________;若α值變大,則β值變________。
(4)若α=20°,β=50°,則乙地的緯度是________。
【解析】本組試題考查知識點有:非極地地區(qū)和極點太陽視運動軌跡、太陽直射點移動規(guī)律、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變化規(guī)律、正午太陽高度的時間變化規(guī)律、晝夜長短的變化規(guī)律、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疾榈哪芰χ饕校鹤x圖獲取信息的能力、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地理空間想象力??疾榈膶W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有:綜合地理思維、地理實踐力。
第(1)題,甲地太陽視運動軌跡與地平線平行,也就是說,該地該日一天中太陽高度一直不變,只有極點才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該地正上方為北方,說明該地為北極點;從北極上空俯視地球自轉方向為逆時針,太陽視運動方向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因而應為順時針。在乙圖中,根據(jù)圖中的南、北方向,標出東、西方向;該日北極點出現(xiàn)極晝,說明太陽直射北半球,因而日出東北、日落西北,太陽視運動方向如答案所示。
第(2)題,該日北極點的太陽高度為α,說明太陽直射在北緯α度上,該日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規(guī)律是從北緯α度向南北兩側遞減。由圖乙可以看出,位于地平圈以上的晝弧小于地平圈以下的夜弧,因而乙地晝短夜長。
第(3)題,“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數(shù)與極點的太陽高度相等”,太陽直射點的最高緯度是23°26′,所以α的最大值為23°26′。太陽直射北半球,乙地晝短夜長,說明乙地在南半球,如果α值增大,說明太陽直射點是向北移動,因而乙地正午太陽高度應該是變小,即β值變小。
第(4)題,若α=20°,β=50°,即太陽直射北緯20°,南半球的乙地正午太陽高度50°,乙地的緯度運用公式正午太陽高度=90°-(當?shù)氐乩砭暥取捞栔鄙潼c所在緯度),乙地地理緯度為南緯20°。
【答案】(1)甲地為順時針方向,乙地由東側升起。如下圖:
甲
(2)太陽直射在北緯α度上,并由北緯α度向南北兩側遞減;晝短夜長。
(3)23.5°;小
(4)20°S
1.晝夜長短影響作息時間
自古以來,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出、日落的早晚影響著人們工作、休息時間的長短,甚至影響人們的生理、心理。夏季日出早、日落晚,白晝長,正午太陽高度大,熱量充足,有利于農作物生長,有利于人們的勞作,勞作時間長,冬季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與太陽能熱水器
為充分利用太陽能,使太陽能熱水器的集熱板與正午太陽光線垂直,因而不同緯度地區(qū),正午太陽高度不同,太陽能集熱板與地面夾角不同。
3.正午太陽高度與樓間距
在北半球,為保證北側底樓在冬季也有良好的光照條件,就要求南、北樓房之間要保持一定的間距,緯度越高,冬至日同等高度樓房的影子越長,樓間距要求越大。
4.升旗時間
天安門升旗時間與日出時間同步,因而,每天升旗的具體時間是根據(jù)日出時間確定的,所以每天升旗時間不同。
5.坐車位置的選擇
夏季乘坐長途公共汽車,乘客總希望選擇避開光照的一側,而冬季總希望選擇有光照的一側,其選擇要根據(jù)出行時間段行車方位、太陽方位而定。
從文字表述上看,新、舊《課程標準》對“公轉意義”的表述沒有差異。但是新課標實施的精神要求,新高考命題思想由“能力立意”轉向“素養(yǎng)立意”,必然在“公轉意義”的命題上有一些微妙的新變化。新變化可能表現(xiàn)在:①試題生活化更加明顯。過去高考中經常出現(xiàn)的題型普遍是用經、緯線加晨昏線的圖示來考查地球公轉意義。在新高考中,這類試題會逐漸減少,其原因為以虛擬的圖示區(qū)域考查“公轉”意義,是從“理論模型(或圖示)”去考查“公轉的原理”,即由理論到理論,而新高考考查是以考查學生地理空間想象力、獲取地理信息能力、調動運用地理知識技能等能力為主,體現(xiàn)的是“能力立意”。②對區(qū)域認知、地理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的核心素養(yǎng)考查加強。會創(chuàng)設更加精確、現(xiàn)實的區(qū)域,或者是學生可以實踐的地理過程,來考查地球公轉的意義,命題考查的是學生區(qū)域認知、地理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力的核心素養(yǎng)。為此,在一輪復習中,對“公轉意義”復習建議如下。
1.“理論先導”
師生共同回顧、梳理“公轉意義”知識點、考點,細化重、難點,建立牢固的知識體系。教師可用“快餐式”講解,即通過觀察、前置檢測,弄清學生知識缺漏,重點講解難以理解、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做到詳略得當,條理清晰。也可采用主干知識體系關鍵詞挖空的形式,強調重點;采用板圖、多媒體圖示、動畫等突破難點。例如對晝夜長短的季節(jié)變化和空間變化,使用板圖,邊講邊畫,師生思維更容易統(tǒng)一、智慧更容易融合。如果還有部分學生想象力達不到,可以采用自制教具,逐個演示的方法,一個一個突破。
2.“變式提升”
對每個考點都要進行“變式訓練”,其目的是鞏固知識,提升理論知識的運用能力,尤其是讀圖獲取信息的能力和地理空間想象力?!八仞B(yǎng)立意”并不是不要能力的訓練、也不是不要地理空間想象力,更不能省略能力的培養(yǎng)與訓練,筑好“能力的柱子”,才有“素養(yǎng)的橫梁”。例如晝夜長短變化問題,可以采用下列不同的圖示表達,加以訓練。
甲
乙
丙
丁
3.“生活化再升華”
對于每個重要考點都要做到“試題生活化”,查找近年高考及高考模擬試題,選出“公轉意義生活化”試題,進行典例分析,點明其中考查的地理學科素養(yǎng),把學生從“能力訓練”拉升到“素養(yǎng)形成”層面上來,這樣才能達到新課改、新高考的目標要求。請看下列例題。
下圖為河南省登封觀星臺(34°N,113°E),臺下有一長堤,橫梁位于長堤上方6米高位置,長堤位于觀星臺的正北方,據(jù)此完成1~3題。
1.圖中照片,攝影師面向
( )
A.正北 B.正南
C.正西 D.正東
2.當北京時間為12:00時,橫梁的影子位于長堤的
( )
A.正中間 B.偏西
C.偏東 D.不確定
3.當橫在長堤上的影子距離觀星臺為6米時,登封市
( )
A.晝長夜短 B.晝漸長
C.日出東南 D.日落東北
【答案】1.B 2.B 3.C
【解析】第1題,結合圖片與文字材料,長堤位于正北方向,那么橫梁位于正南方向,攝影師將兩者拍在正中間,應該是面向正南方向。第2題,當北京時間為12:00時,觀星臺(113°E)的地方時為11:32,太陽位于南偏東,影子位于北偏西。第3題,當橫梁在長堤上的影子距離觀星臺6米時,橫梁高度為6米,即橫梁高度和長堤上影子組成等邊直角三角形,即正午太陽高度為45°,太陽直射點北移,則晝漸短。
【命題分析】本題組考查的知識點:日出、日落、正午太陽方位;日影方位,正午太陽高度計算;晝夜長短分布規(guī)律及變化??疾榈哪芰Γ韩@取地理信息能力、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疾榈牡乩砗诵乃仞B(yǎng):區(qū)域認知、地理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只有將“能力”升華到“素養(yǎng)”的層面,才能真正達到教學目標、考試目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