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娟
(唐山市樂亭縣第四實驗小學,河北唐山 063600)
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涵蓋內容非常廣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僅僅就一些理論知識進行片面的講解,而缺乏對小學生道德法律意識的養(yǎng)成訓練。道德與法治教育能夠深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影響著學生的行為規(guī)范,同時也能夠培養(yǎng)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新時代的青少年應當在潛移默化的道德與法制教育中不斷形成自己的道德與法治思維,能夠更好地面對客觀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并在內心培養(yǎng)真善美的良好品德。
我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生活在紛繁復雜的公共社會,公民性是每一個人的本質屬性。然而,公私對立的情況下,我們無法拋開個體而討論公共。作為社會的一分子,無論是學生還是教師都離不開集體活動和公共生活,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有必要針對公民對公共生活的適應性進行培養(yǎng),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融入公共生活中,共同促進我國的社會和諧與政治經濟發(fā)展。與此同時,公民生活在公共社會中必須時刻保持集體觀念,推己及人,防止罔顧社會其他公民的利益。道德與法治教育就是培養(yǎng)學生公民性的一門學問,未來公民教育體現(xiàn)為對公民個人思想道德品質和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小學階段對于個體而言,是思想和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通過在語文課堂中,滲透道德與法治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培養(yǎng)理性精神時期,能夠成為一個追求獨立自主的個體和公民,更好地應對社會中的各種關系。
家庭教育是小學生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基礎,而學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發(fā)揮拓展的作用。只有通過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各方面共同發(fā)揮作用,才能使小學生在道德與法治上獲取更全面的系統(tǒng)教育。本文論述的道德與法治教育主要是指學校教育,尤其是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對其進行滲透和拓展。與此同時,道德與法治教育不僅是現(xiàn)在社會必須的公民素養(yǎng)要求,同時也是伴隨學生一生都需要不斷進行鞏固的終身教育。人的思想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往往需要要經過漫長的階段,小學階段正是這個過程中的關鍵時期,對人的整體道德與法治思維的形成具有深遠影響。
近年來,通過有關部門的不懈努力,我國在針對小學生到道德與法治教育工作上取得了突出成果,已經基本形成了家校聯(lián)合的青少年道德與法治教育完整體系。在這個背景下,小學階段的學生道德與法律意識不斷提升,但是也存在著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對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視程度不足。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不斷推進中小學進行素質教育,開設各種形式的道德與法治教育課程,但是仍然存在許多流于形式的現(xiàn)象,使得道德與法治教育和宣傳效果不佳,許多學生并不能深入地認識到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性。當前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更加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播而忽視了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和法律意識的養(yǎng)成,道德與法治必須付諸于實踐,才能真正發(fā)揮其教育的效果。
其次,當前開設的道德與法治教育相關課程內容質量不高,缺乏一定的專業(yè)性。當前,許多小學已經開設了道德與法治專題課程,但是課程內容和屬性還存在許多值得商榷的空間。這就導致不同地區(qū)和不同學校對道德與法治教育的認識存在偏差,無法對其有一個清晰的定位和認識,從而造成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效果和質量無法滿足培養(yǎng)學生道德與法治意識的需求。
最后,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形式相對單調。道德與法治教育應當充分結合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力量,通過三者之間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合作實現(xiàn)對青少年全方位的素質培養(yǎng)。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許多家長缺乏普法意識和素質教育意識,導致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完全依賴于學校,從而產生許多短板。只有充分加強家校聯(lián)系和發(fā)揮社會作用,才能使學校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大格局更加完善。
小學語文不同于其他學科,它既是一門語言工具,又具有較強的人文性,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事物,其內容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發(fā)展和時代特征而不斷地進行更迭[1]。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充斥著許多與道德和法治教育相關的內容,需要教師對其進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例如,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圓明園的毀滅》這一節(jié)課,引導學生積極反思歷史,進而培養(yǎng)和熏陶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學生牢記歷史珍惜當前美好的生活。又例如學習《我們的民族小學》時,對學生進行少數(shù)民族的介紹和科普,使學生能夠從中體會到我國多民族的和諧氛圍和團結一心的民族氣質。又例如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課文,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展示課文中的壯麗風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深刻感受到祖國的河山美麗,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上述小學語文課程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知識和精神力量,在教學過程中,有利于學生思想道德情感的陶冶和升華。
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與自己進行平等的交流,從而促進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建立。學校就像一個小型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通過強化學生的公民意識和公民身份有利于學生未來在社會中更好地適應和發(fā)展。在這種相對平等的師生關系中,教師可以通過參與學生討論和積極與學生交流,推進學生公民身份的建立和道德與法治意識的提升,同時也有利于弘揚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主動進行思考的能力。
大多數(shù)情況下,小學語文課堂中道德與法治的相關內容只是通過教師單方面的講解和傳輸,而無法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針對這個現(xiàn)狀,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合作與探究活動,從而實現(xiàn)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整體提升,并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獲取結論[2]。課堂上,針對許多課教材中涉及到的道德與法治問題,教師可以先對學生進行分組,并以小組的形式展開討論,這樣能夠更好地激發(fā)學生思考相關問題的積極性,同時也能夠培養(yǎng)學生在集體中與他人相處和合作的能力。
不同的人寫作水平不同,但是在寫作過程中,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思維方式。小學生階段的寫作訓練是一個不斷完善自身語言發(fā)展的過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寫作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增進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例如,可以通過一些與社會問題息息相關的作文題目,引導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小學階段的學生詞匯掌握量有限,思維概括能力也相對不足,這個過程同樣是學生自我意識形成和完善的過程,通過積極引導能夠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積極思考一些道德與法治問題,推動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社會行為習慣和公民意識。
道德與法治教育在小學語文中的滲透,應當充分參考新課標中對語文學習的相關要求,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實現(xiàn)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以及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實施[3]。小學中具有好奇多動的行為特點,因此通過活動的形式展開教學,有利于學生提高課堂參與度,同時能夠實現(xiàn)語文與其他多個學科的內外溝通,從而更好地進行綜合性的教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能夠充分結合生活進行思考,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對許多社會問題有更深的認識,并通過活動結束后的交流與討論,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刻的了解道德與法治相關知識,增強學生在社會中的適應度,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迎接現(xiàn)代社會的挑戰(zhàn)。
總之,將道德與法治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在一起,既是時代發(fā)展和進步的要求,也是學生一自身全面發(fā)展的需要,有利于培養(yǎng)更加符合現(xiàn)代道德與法治標準的新時代公民。語文教學內容中,往往伴隨著許多與道德和法治相關的內容,因此,可以通過語文教學連帶著實現(xiàn)道德與法治教育,借助文學作品的力量達到提升學生思想道德品格、增進學生的法律意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