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直播、短視頻、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的興起,人們了解資訊的渠道越來越多樣化,身為新聞記者能夠及時調整心態(tài)和工作方式,正視新媒體平臺的興起和挑戰(zhàn),積極學習新媒體平臺信息發(fā)布、新聞稿撰寫、采訪和視頻剪輯等技術,這也是當下傳統(tǒng)媒體記者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各大電視臺、雜志社等傳統(tǒng)媒體機構紛紛成立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短視頻賬號,這標志著傳統(tǒng)媒體正在積極轉型,新聞記者需要緊跟這種潮流,積極備戰(zhàn)轉型。例如新聞記者要掌握錄音筆、采編設備、相機等專業(yè)設備的使用,利用大數據技術了解最近社會熱點,挖掘社會大眾關注的新聞點。
融媒體時代新聞工作者的工作方式也在悄然發(fā)生著改變,不僅要掌握最基本的新聞稿撰寫、現場采訪、對新聞資料的剪輯和加工等專業(yè)技能,還要掌握信息化工作思維,例如及時了解各大新媒體平臺數據、社會熱點等。新聞記者要樹立多元化工作思維,利用大數據技術搜集最近新聞熱點,制定詳細的采訪計劃,利用視頻采訪、調查問卷等方式獲取第一手資料,讓新聞報道更加多元化。新聞記者要保持敏銳、細致的職業(yè)態(tài)度,樹立多媒體新聞采寫模式,讓自己的報道脫穎而出。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各種社交軟件、新媒體平臺層出不窮,網絡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信息,其中不乏一些新聞熱點,但是也有一些不實信息,新聞記者能否從海量信息中篩選出真正有用的、真實的信息是第一要務。新聞素材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新聞報道的質量,新聞記者需要從形形色色的信息中,提煉出最有價值的新聞,為大眾還原真相,營造良好的媒體環(huán)境。
新聞記者要積極學習融媒體技術,不僅要夯實自己的新聞采寫基本素養(yǎng),還要積極學習新媒體平臺上傳新聞材料的技能,掌握視頻剪輯技巧,提升自己的“融本領”。融媒體時代新聞媒介、素材越來越趨向多元化,新聞記者要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報道社會關注度高、發(fā)人深思的新聞,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
新聞記者要敢于突破自己,結合互聯網、電視、紙媒等媒體制定全新的工作方案。例如新聞記者要堅持新聞專業(yè)主義,堅守新聞報道底線,杜絕虛假新聞,不搞噱頭,真正報道民生問題、社會熱點問題,辯證分析各種新聞素材,整合多方資源,策劃新媒體傳播方案,提升自身的新聞工作素養(yǎng)。
新聞記者要主動適應融媒體形勢,積極投身到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融合工作中,在做好基本稿件采寫的基礎上,對互聯網上各種“碎片式”信息進行整合、合適、分析、二次加工、推送共享,創(chuàng)作真正具有熱點、弘揚積極正能量、發(fā)人深思的好報道。目前社會大眾更加青睞以信息挖掘和觀點整合為主的研究性報道,這也是網絡時代主流媒體競爭的“戰(zhàn)場”。融媒體時代下的新聞記者要打破常規(guī)限定,真正走到群眾中間,利用大數據技術搜集網民關注熱點,讓新聞報道貼近群眾生活,進一步擴大受眾群體。新聞記者要把業(yè)務做精、做細,注重傳播過程中的人文底蘊,真正報道有深度、有溫度、有高度的新聞,增強輿論引導的積極性。融媒體時代下的新聞記者增添了一些服務屬性,真正為社會大眾、為國家、民族而服務,弘揚社會正能量,營造積極向上、團結奮進的輿論氛圍,凈化新聞輿論環(huán)境。
新聞記者無論何時都要謹記職業(yè)操守,堅守新聞專業(yè)主義,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做有良心的新聞報道,發(fā)揮“筆桿子”的社會監(jiān)督職責,成長為構建和諧社會、建設中國夢的“戰(zhàn)士”。互聯網新媒體平臺的發(fā)展,例如微博、抖音、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各種信息更新換代非???,信息質量也良莠不齊,這就需要新聞記者進行甄選,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剔除一些不良、不實信息,撰寫視角新穎、受眾關注的好新聞。例如近期微博平臺大火的“熱干面”視頻,這一視頻中“武漢熱干面”病了,它的兄弟姐妹紛紛趕來探望,為它送來各種物資,象征了中國各省份對武漢這座英雄城市的牽掛和祝愿??ㄍㄐ蜗蠛托缕娴囊暯?,獲得了上億的點贊、轉發(fā)和評論。新聞記者要保持創(chuàng)新和熱忱之心,虛心學習,經常瀏覽各大互聯網平臺,搜集多元化的新聞素材,注重新聞時效性和點擊率,新聞推送要貼近受眾群體實際生活,制作短小精悍的新聞作品。
融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報道制做和宣傳渠道越來越多樣化,新聞記者要不斷學習融媒體技術,掌握視頻、音頻、短視頻制作、圖表等素材的制作和創(chuàng)作,提升自身新聞創(chuàng)作水準。例如新聞記者要熟悉各個融媒體平臺的操作,從中提煉出新聞熱點,精準定位自己新聞采寫的重點和內容,綜合運用視頻剪輯、音頻制作、圖片美化等技術,從而吸引讀者的關注。
此外,新聞記者還要對海量信息進行辨別,篩選優(yōu)質素材進行加工,選受眾群體最關注的新聞類型,有針對性制定采訪任務,由淺及深地進行新聞挖掘,寫出有深度、引人深思的新聞報道。新聞記者要綜合運用各種媒體平臺,推送優(yōu)質的新聞報道,提升新聞報道的服務質量。
新聞記者要樹立“新聞+服務”的工作模式,提升本地主流媒體輿論引導力,讓新聞報道更加接地氣,激發(fā)當地民眾的閱讀興趣。例如新聞記者要為當地民眾“量身定做”,打造全新的媒體品牌,報道當地熱點新聞、傳統(tǒng)文化、非遺保護等新聞,擴大當地受眾群體。例如疫情防控戰(zhàn)役中,番禺區(qū)融媒體中心啟動全區(qū)新聞工作者聯防聯動機制,火速進入戰(zhàn)“疫”狀態(tài),全方位、立體式投入到防控疫情的宣傳報道戰(zhàn)中。區(qū)融媒體中心充分利用全媒體平臺優(yōu)勢,積極對接國內各大主流媒體,全天候報道疫情發(fā)展、宣傳個人防護知識,贊美當地逆行者,以有溫度的番禺故事感動人心,提升當地群眾對新聞工作者的認可度,實現新聞工作和民生服務的深度融合。
總之,新聞記者要緊跟融媒體潮流,積極融入微博、抖音、網絡直播等社交媒體,掌握網絡最新動態(tài);科學處理互聯網信息,深挖受眾關注度高的熱點話題,創(chuàng)作有深度、有感情的新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