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黑龍江齊齊哈爾到北京,1400公里的路程,半個多世紀前,馬恒昌不知道往返了多少回。同樣,作為中國通用技術集團齊二機床公司馬恒昌小組第18任組長,馬兵也數(shù)次往返其間。
2019年歲末,隨著“新中國70年十大經(jīng)典班組”的發(fā)布,馬兵代表馬恒昌小組再次來到北京。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他的行李箱中多了一把巴掌大小的千分尺。
千分尺是技術工人必不可少的工具。一根頭發(fā)絲,用千分尺量可以量出六七道。上世紀50年代,一把千分尺可以換一家人一年的口糧。彼時,馬恒昌拿出了家里唯一值錢的這把千分尺,并把它獻給了正因沒有工具而無法開工的工廠 。
發(fā)布活動現(xiàn)場,作為“新中國70年十大經(jīng)典班組”代表,也作為馬恒昌的嫡孫,馬兵登臺分享了這把千分尺背后的故事—
1948年11月沈陽解放,工廠貼出告示,讓職工上班恢復生產(chǎn),只要來廠里就給分糧食。
因家人不在身邊,領糧時,馬恒昌只領了自己的,而發(fā)糧的軍人卻按他一家7口人的量如數(shù)發(fā)了糧。當年沈陽鬧蟲災,莊稼顆粒不收,馬恒昌背著一袋子高粱米直接趕回老家,為家人做了一頓飯。
“爺爺一直都記得黨給予的這份恩情,并把這份感情化作了工作的動力。”馬兵回憶說,爺爺總對家人說,“只有跟著共產(chǎn)黨走,才能過上好日子”;爺爺總對班組說,“必須聽黨話、跟黨走,保質(zhì)保量完成廠里下達的各項任務”。
從1950年至1978年,“馬恒昌小組”29年累計完成了43年零10個月的工作量,實現(xiàn)技術革新840多項,馬恒昌小組成為“中國工人階級的一面旗幟”,被譽為“中國班組建設的搖籃”。
2012年至今,馬兵接過馬恒昌小組組長的接力棒已經(jīng)有8個年頭了。從水暖工轉(zhuǎn)行做車工,從一線工人成長為全國勞動模范,雖然幾次都與車工擦肩而過,但馬兵的人生軌跡還是和爺爺緊緊聯(lián)系在了一起。
如今,馬恒昌小組的生產(chǎn)技術和所用的生產(chǎn)設備,已經(jīng)遠遠超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水平。馬兵說,在爺爺?shù)臅r代,馬恒昌小組的勞模精神可以詮釋為吃苦耐勞、甘于奉獻、艱苦奮斗,“是把不可能變?yōu)榱丝赡堋薄P聲r代,馬恒昌小組不僅要傳承接力這種勞模精神,更要適應當下。
在新的歷史時期,為了使小組能夠繼續(xù)走在時代前列,發(fā)揮“帶動”和“引領”作用,小組將馬恒昌常說的“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內(nèi)化為小組組魂,以世界一流為先進標準,按照“政治先進性、生產(chǎn)力先進性、管理先進性、素質(zhì)先進性”的要求進行“核心制造”升級,讓馬恒昌小組成為新時代名符其實的全國班組建設的一面旗幟。
2019年10月1日,馬兵代表馬恒昌小組坐在了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會的觀禮臺上,馬兵的父親代表馬恒昌坐在致敬方陣的彩車上。
這一刻,馬兵深深感受著黨和國家對工人的尊敬和認可,鮮花與掌聲,他仿佛感受到了爺爺馬恒昌當年倍受鼓舞的心情。這一刻,馬兵更堅定了自己不變的初心,“將馬恒昌小組的精神和光榮傳統(tǒng)一代代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