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蔣文艷
學校:廣西桂林全州縣全州高級中學
我愛青青綠竹,我愛綠竹青青!我愛破巖而生的綠竹——它們立于石縫和亂石中,不懼干旱,堅韌不拔,頑強生長!它們儼然是畫如其人、“難得糊涂”的鄭板橋先生畫的那種綠竹……因缺乏水土,綠竹顯得極為瘦弱。但它們卻跟普天下的綠竹一樣,清高、有節(jié)!鄭板橋先生所畫綠竹的“節(jié)”,最是突出惹眼!聽學問家詮釋,它蘊含兩層意思:一是“節(jié)制”,二是“氣節(jié)”。一是啟迪我們,對于欲望,要有所“節(jié)制”!就拿食欲來說,時逢重要節(jié)點,如春節(jié)、中秋、國慶及親朋好友家的喜宴,大魚大肉,我們,尤其是那些“吃貨”,決不可胡吃海喝,若不節(jié)制,就會吃出“三高”,喝出肝疾,傷損胰腺;二是啟迪我們,做人,要有“氣節(jié)”,與人交往,要不卑不亢,不能阿諛奉承,卑躬屈膝。就民族而言,要有民族氣節(jié),不要認為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月亮圓!
竹是“歲寒三友”之一,蘇東坡寫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句子,贊頌它的風雅高潔。
我愛生長在巖石堆里的綠竹,它們能在無水、無土、干燥的環(huán)境里,堅韌不拔,頑強生長。誠然,我也愛那些生長在南方,山溪和小河邊的綠竹。它們與生長在巖石堆里的綠竹,有著同樣的稟性。每當山溪漲水,山洪暴發(fā),它們用根須纏繞,緊緊抓住山溪與小河邊的泥土,抵御山洪的沖擊,任憑山洪怎樣肆虐,它們巋然不動,直到驅離、戰(zhàn)勝山洪,山溪、小河,歸于平靜……
我愛青青綠竹,我愛綠竹青青!我更愛綠竹的“虛心”!愛它從不“實心”和自滿。虛心使人進步,驕傲自滿使人落后!譬如生長在南方山溪與小河邊的鳳尾竹,它們呼吸著南方濕潤的空氣,吮吸著山溪與小河的瓊漿,比生長在巖石堆里的綠竹,壯碩、躥高,跟喬木大樹一樣,頭頂蒼穹,舉臂凌云,鳳尾拂天!但它們仍然“虛心”,不“實心”自滿!綠竹的“虛心”,啟迪我們,當今世界,知識更新快……如果不虛心,驕傲自滿,就要被時代淘汰!
我愛青青綠竹,我愛綠竹青青!那些生長在山村四下的綠竹——楠竹、斑竹、皮竹、駝背竹,每當夕陽西下,當山村升起裊裊炊煙,當輕柔的山風,將炊煙吹成輕紗,吹成薄綃,飄過竹間。這時,在綠竹散發(fā)的清香里,便多了一絲人間迥然不同的煙火味……
我愛青青綠竹,我愛綠竹青青!我更愛生長在山嵐冉冉、小橋流水幽境里的綠竹……觀賞綠竹環(huán)抱的小橋流水里,偶爾牽出一兩只竹筏,彰顯的那種別具一格的景象……
我愛青青綠竹,我愛綠竹青青!綠竹為了竹篁的興旺,不辭辛勤,把握時機,一場春雨過后,便爭分奪秒,分娩出數(shù)也數(shù)不清的芊芊后代——筍寶寶……當開花的綠竹老去,生機勃勃的新一代,便成長起來。一代又一代奉獻給大地;將綠一波又一波地融進綠水青山……
我愛青青綠竹,我愛綠竹青青!
我對綠竹,堪稱一往情深!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則為枳”。
但綠竹,無論生長在何處,都是人們眼中不敗而不可或缺的綠……
點評:托物言志。全文灌注了作者熱切的情愫,抑或說愿望。劉勰在他的《文心雕龍》里,提到“文氣”,此文不賴,有“文氣”,但欠氤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