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江梅子
瑪克辛·格林(Maxine Greene,1917-2014)是美國當代教育哲學家,同時她也是審美藝術教育的研究者與提倡者。格林在美國教育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教育理論界和審美藝術教育實踐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影響了當代課程美學、基于藝術的教育研究、教師教育等多領域的教育研究與發(fā)展。在格林的學術生涯中,她基于當時美國社會中出現(xiàn)的各種不平等現(xiàn)象以及教育中忽視“人性”培育狀況的反思,始終強調要將文學藝術作品納入到學校教育之中;她致力于推進審美教育以及將審美教育作為學校藝術教育甚至整個學校教育的核心。格林的理論根植于存在主義、現(xiàn)象學對于人和藝術認識的基礎之上,緊緊圍繞美育對“人”的發(fā)展意義這一中心來實現(xiàn)其美育的創(chuàng)新,她認為審美教育的目標是要幫助學生通過和藝術品的交往學會如何參與這個世界,從而構建起與自我、他人、社會之間的意義,進而實現(xiàn)自身的成長和社會的進步,是一種指向全人發(fā)展的人文主義導向的審美教育。
瑪克辛·格林美育思想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歐洲大陸派哲學的影響,這一點在美國并不常見,因為在當時,大部分美國教育學家更多地是受到分析哲學(analytic philosophy),尤其是實用主義哲學(pragmatic philosophy)的影響。而格林一方面在哲學方法上接受了英美哲學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歐陸派哲學尤其是存在主義和現(xiàn)象學的影響,她的理論和思考在某種程度上是在這兩種理論體系交織的過程中生發(fā)出來的。
二戰(zhàn)以后,在歐洲大陸興起的存在主義思想引發(fā)了人們對于自身存在的思索,這場運動同時也影響到大洋彼岸的美國。雖然格林當時和他們在不同的國度,但當時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的格林在那里接觸到了這些哲學上的新變化和新的研究方法。和存在主義的觀點相類似,格林認為人不應該對人生困難和阻礙采取冷漠的態(tài)度,對于人生的冷漠將阻礙人獲得內心的自由,人應該關注自身及存在的意義,不斷反思以促進意識的擴展,在現(xiàn)代化、科技化發(fā)展迅猛的當代社會,提高人的洞察力和反思力更顯得尤為重要。格林一再強調的審美教育,就是旨在通過藝術喚醒人們對于理所應當?shù)氖挛锏挠X醒,這是因為在人文藝術中蘊涵著能促進人反思和發(fā)展自我意識的潛在力量。人文藝術學科關系到人的存在的許多重要的方面,例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生的幸福與悲慘、人生是否有意義等。同時,格林也認為一個理想的人是能夠關懷他人的人,人需要在和他人、世界的交往與協(xié)調中尋求真正的自由,這一點也和存在主義的觀點類似。同時,格林也認為藝術正是給予我們發(fā)現(xiàn)多樣性的世界、了解自我與他人存在狀態(tài)的途徑。
格林也從現(xiàn)象學的角度理解教育,她經(jīng)常在著作中使用“生活世界”這個現(xiàn)象學術語?;诂F(xiàn)象學的觀點,格林認為人應當帶著主動、建構的意識進入這個世界,當我們采取這種觀點時,事物才會呈現(xiàn)出其原本的樣子。因此,格林十分反對教師以教條、僵硬的事實來教導學生。格林在其《教師即陌生人》中探討了教師應該從現(xiàn)象學的角度來了解學生,主動關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對其學習的影響,不應該帶著僵化和先入為主的偏見去和學生相處,應該在與學生的互動中理解學生的行為和想法。現(xiàn)象學也影響了格林對于審美教育的看法?,F(xiàn)象學認為,每個人可以透過別人的生活經(jīng)驗和生活的世界來進行相互的理解,因為獨立個體的生命經(jīng)驗都是有限的。因此,格林認為實踐現(xiàn)象學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和藝術相遇。格林曾說過,小說、戲劇幫助她從她的慣常思維中解放出來。在審美教育中,學生也能在參與藝術時真實體會到“替代性的經(jīng)驗”,通過移情作用,學生便可以體驗生活世界的真實模樣[1]Greene Maxine. Variations on a blue guitar, NY: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1,p.65.,改變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與此同時,參與藝術的過程總是伴隨著想要去解釋的愿望。格林認為人需要這種愿望,這是充分地學習、琢磨探究的基礎,學生需要學會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一件事物,這似乎也是在當今被缺乏思考的、被動的、缺少關心的狀態(tài)所籠罩的孩子們的需要。在這里,格林并不是表示要把藝術或審美經(jīng)驗當成激發(fā)性的工具,而是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環(huán)境,讓學生自己體驗現(xiàn)象學中所講的“生活世界”。
此外,格林還受到杜威實用主義哲學思想的影響。格林在著作中經(jīng)常引用杜威的觀念和語句,她贊成并延續(xù)發(fā)展了杜威對當時美國的工具性的藝術教育觀的批判,強調藝術經(jīng)驗是需要不斷地積累與重組的思想,認為藝術教育中和真實生活及藝術作品相遇對學生成長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她也發(fā)展了杜威對于想象力的認知,認為審美教育能夠發(fā)展人的社會性的想象力,從而看到事物不同的面向;同時,杜威關于審美體驗的教育觀點具有非常強烈的社會指向性,這一點也深刻地影響著格林的思考,由此提出了審美教育和藝術欣賞中的社會性的維度,同時強調個體的自由并不是缺乏限制的,個人需求與社會需求相結合,通過審美和藝術教育,能夠幫助學生看到他人的視角,從而更好地發(fā)展自身對自我、他人和社會的認知。
格林在其論述審美教育的專著《藍色吉他的變奏曲》中的第一部分就結合“美學”和“教育”的觀點詮釋了審美教育的內涵。首先,美學是哲學中的一個獨特領域,主要探討有關覺知、感覺和想象及如何通過這些內容理解和認識世界。因此,審美/美學(aesthetics)不是關于美(beauty)的概念,不是冰冷的知識,也不是代表著哲學的一個分支的傳統(tǒng)美學。美學(aesthetics)“是一個用來描述和藝術相遇時所獲得的經(jīng)驗的形容詞”。[1]Greene Maxine. Variations on a blue guitar, NY: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1,p.5.而教育,在格林看來是通過不同的視角去了解、理解和感知世界,使人破除“理所應當”的態(tài)度,從而成為“不一樣”的過程。[2]Greene Maxine. Variations on a blue guitar, NY: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1,p.5.由此,格林結合美學和教育的概念,認為審美教育不同于“藝術教育”或“藝術鑒賞”,“審美教育是一種通過有目的地設計課程,培養(yǎng)學生感知的、反思的、文化的和參與性的和藝術交往的一種活動,通過這樣參與藝術的過程,能夠讓學生打破理所當然的態(tài)度,去注意到他們應該注意的內容,并通過藝術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有意義。當這發(fā)生的時候,就會有新的連接在經(jīng)驗中發(fā)生:新的視角將會產生,新的視野將會展開”。[3]同上, p.6.格林的審美教育落腳于通過藝術喚醒學生的經(jīng)驗,擴展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培養(yǎng)其對于廣闊世界的敏感,是一種培養(yǎng)完滿人性的教育;與此同時,格林強調要從實踐和社會性的角度來理解美學和審美教育;從審美教育的開展上,格林十分看重學生和藝術相遇時所獲得的經(jīng)驗,她強調學生在主動參與和對“真正的藝術品”進行反思的過程中獲得這種審美經(jīng)驗。
瑪克辛·格林主張通過藝術保持對于生活和生命的“積極而全面的關注”,這種關注也被格林稱作“全面覺醒”?!叭嬗X醒”的概念來自于現(xiàn)象學家舒茨,它不同于表層的“知道”或“理解”,而是一種通過反思和行動對其生活產生的積極主動的、全面的關注,它包含了對世界多樣化的存在保持一種包容和參與的心態(tài),而“全面覺醒”的對立面便是冷漠和疏離。格林認為,通過審美教育所實現(xiàn)的“全面覺醒”能夠使學生始終保持對生活的主動和清醒,能夠培育學生參與生活的積極行動力和主動探索的精神,從而培育學生的完滿人性。
格林認為,藝術之所以能夠幫助學生實現(xiàn)全面覺醒,是因為藝術帶給人的體驗根植于人的感受、知覺、情感和想象等層面,在與藝術品的相遇和探索中,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積極的感知力和感受力,幫助他們擴展自身的感知范圍和思考的維度,并對自我正在經(jīng)歷的經(jīng)驗產生更深的覺知。同時,對于每一個擁有不同背景和經(jīng)驗的學生而言,藝術的學習和經(jīng)驗能夠給予他們一個機會,使學習者學會從藝術家的視角去看待世界,通過“移情”作用生動地體會到超越自身以外的經(jīng)驗,關注到之前從未注意到的事物。通過和藝術相遇,學生新的思考方式將會被喚醒,新的視野會被打開,理所當然的態(tài)度將會被消除,進而激發(fā)了學生的主動性,培養(yǎng)起對身邊之物和更廣闊世界的敏感和意識,實現(xiàn)“全面地覺醒”。
格林認為,審美教育是一個開放的過程,它的實施需要師生雙方的開放性以及同時“在場”,即拋開固有的偏見和習以為常的態(tài)度,以“游子回鄉(xiāng)”般的態(tài)度參與到這個過程中;同時,審美教育也不是自然發(fā)生的,格林認為松散或隨意的藝術經(jīng)驗是不能幫助學生獲得提升的,因此教師需要精心選擇適合學生的、能夠引發(fā)學生參與和反思的“真正的藝術品”,同時鼓勵學生主動接觸和參與到各種形式的藝術中,從而才能夠打開學生的視野、擴展學生的空間。需要注意的是,“真正的藝術品”不等同于博物館和展覽館中的藝術品,也不是通過單純復制的內容,更不僅僅是理論的概念,而是真正能夠聯(lián)系學生個人經(jīng)驗并引發(fā)其的反思的作品。只有通過這樣的過程,才能培育學生參與藝術感知、反思、文化和藝術交往的能力,讓學生注意到之前從未關注過的內容,展開新的視野;也才能夠讓學生獲得真正的審美經(jīng)驗,從而擴展自身的視野。
具體而言,格林認為審美教育開展的前提是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藝術。她曾經(jīng)對艾斯納《藝術與心靈創(chuàng)造力》中關于創(chuàng)造的內容評價道“如果沒有參與到藝術中何談創(chuàng)造?”[1]Bose, Judith Hill. Aesthetic education: Philosophy and teaching artist practice at Lincoln Center Institute. NY: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Urban Education.2008,p.53.參與才是藝術教育發(fā)生的前提。對于格林而言,審美經(jīng)驗或是一種互動性的經(jīng)驗,是藝術品和周圍整個系統(tǒng)的“不斷地互動”的過程,審美經(jīng)驗發(fā)生于觀者主動參與藝術時心靈所處于的一種全身心的“進入”到作品中的那種狀態(tài),就像和一個活生生的人交往一樣:我們的記憶、情感甚至存在都和我們一起進入到審美的經(jīng)驗中,創(chuàng)造出一種能量。同時,審美教育的主要作用是在于藝術對人的發(fā)展本身的影響,超越了對藝術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格林拒絕接受完全通過認知角度來理解美學。她認為審美教育體驗是在知識、身體、情感和感性的共同作用下同時發(fā)生的,因而審美教育和靜態(tài)的被動的藝術欣賞、學習藝術技能不同,格林所認為的審美教育是發(fā)生在人和藝術主動的相遇之中的。
格林認為,對于藝術的反思和超越也不可忽視。馬爾庫塞曾說過,真正的藝術需要給予人們一些啟示,而不是簡單的信息傳遞。如果藝術只是模仿現(xiàn)實,將已有的內容轉化到畫布上,那它將失去藝術很重要的超越的功能,它將藝術本應有的主觀性和參與性從藝術中抽離了,因而也缺失了藝術中很重要的審美的維度,這樣的內容不能被稱為真正的藝術。同時,真正的藝術也不僅僅是美好的、讓人愉悅的形式,它有其更深刻的意義,讓人們進行突破習以為常的思考,并且學習創(chuàng)造出、生發(fā)出新的知識,并鼓勵人們參與到人性和關于人的思考中?,斂诵痢じ窳终菑倪@一點中吸取了靈感,認為審美教育的反思性必不可少。
瑪克辛·格林的審美教育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工具論或本質論趨向的審美教育,而將重點放在通過審美活動獲得對于學生自身生活甚至生命的感知、反思、創(chuàng)造的能力,鼓勵學生主動實踐和參與社會交往,學習用審美—藝術的方式去觀察與感受,積極構建與他人和社會的聯(lián)系,打破冷漠與習以為常的態(tài)度,學習與外界和社會溝通交往的新方式,建構新的意義。格林同意環(huán)境學家阿諾德·博林特的觀點,認為審美不是靜止的,理解美學應該從單純的思辨和概念轉換到對藝術品和現(xiàn)實本身的關注,從實踐的角度看到藝術本身經(jīng)驗性的、歷史性的、心理學的、社會學的、人類學的等多種認知模式及其給人與社會帶來的意義;格林還始終強調,我們需要通過他人的視野來實現(xiàn)自我的成長,反對用固化的視角去看待事物。同時,格林自身的生活中包含的參與藝術的豐富經(jīng)歷和其個人的社會文化理論背景,也讓她在談論美學和審美教育的時候總是會從具體的參與藝術作品的實踐以及其現(xiàn)實的社會意義出發(fā),而不僅僅從普遍的理論出發(fā)。
因此格林認為,審美教育不能單從靜態(tài)的角度去理解為教導學生被動地“感受美”,必須要讓學生學會走出教室,去真正地學會運用全新的觀點去感受、觀看和體驗,真正通過主動參與藝術開啟自身的想象力,喚醒主動的反思與行動和對他人與社會的關心與反思,“從社會的視角、更加具有人性化的角度、多元化的思維,構建更加和諧的整體”。[1]Maxine Greene, Releasing the Imagination,CA: Jossey Bass Publishers, 1995,p.61.
近幾年來,國務院和教育部連續(xù)出臺《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fā)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等重要文件,其中都重點提到發(fā)揮審美教育對于培育青少年身心健康,提高學生的文化、人文素養(yǎng)方面的重要作用。在《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審美教育是情操和心靈的教育,能夠在提升人的審美、人文素養(yǎng)的同時影響人的情感、心靈,在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上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但與此同時,當前我國學校美育在整個教育事業(yè)中仍然處于薄弱環(huán)節(jié),仍然存在對美育“育人”功能落實不足,由此產生了學校中美育和藝術教育關系的模糊化,審美教育被窄化為藝術教育等問題;在美育的實施中,較為忽略藝術中人文性和審美性維度的發(fā)揮,缺乏引導學生和藝術本身產生互動性、反思性、整體性、自主性地參與和與他人、社會的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而瑪克辛·格林的審美教育理論正是從“人”的發(fā)展角度出發(fā)對美育的定位、作用和開展進行了完整的構建,針對當前我國學校傳統(tǒng)美育中出現(xiàn)的問題,結合格林美育思想,對新時代構建我國學校美育體系將具有如下啟示:
隨著國家各項針對學校美育的方針政策陸續(xù)推行,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越來越成為政府、學校和社會中所重視的問題。西方教育語境中幾乎很少將美育或審美教育作為一門學科單獨列入教育目標,而在我國,美育卻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各種重要的文件中,甚至成為國家重要教育方針之一,而這些文件的出發(fā)點和重點都是將美育定位在“育人”之上,希望通過美育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藝術素養(yǎng),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實際上,我國自古以來美育就和“人”的發(fā)展息息相關,例如儒家傳統(tǒng)的禮樂教化、詩教和樂教等,都強調藝術中審美與人格發(fā)展的維度。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美育長期以來被邊緣化、被異化的情況也逐漸凸顯。由于對美育本質和價值的理解存在偏差,美育被窄化為藝術技法的教育,[1]易曉明:《當代美育復興的意義及其研究趨向》,《美育學刊》2019年第2期,第1-8頁。學校美育中重知識技能輕素養(yǎng),重比賽輕普及等問題普遍存在。有學者在進行學校藝術教育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我國大多數(shù)學校中,藝術課程為獨立分科,沒有較為全面的藝術教育評價標準;學校藝術課程資源分布不均,傳統(tǒng)藝術傳承方面沒有獲得很大的發(fā)展;教學方式存在單一和固化的問題,教育質量參差不齊,學生綜合藝術能力偏弱。[2]參見鄭莉:《藝術教育綜合改革研究》,《中國音樂學》2019年第4期。另一方面,雖然隨著美育被正式寫入教育方針,我國中小學的藝術教育課程設置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和充實,但對應師資力量尚未得到有效充實,尤其在公辦中小學中,美育課程往往仍然是由原先教授美術或音樂等課程老師兼任,習慣于把其他課程的教育方式簡單地植入藝術教育課程之中,缺乏對藝術教育自身的審美育人、塑造人的全面發(fā)展等教育理念的深刻理解。
格林的美育思想將落腳點放到了個體成長之上,認為教育者需要從審美和藝術的本質出發(fā),要重視藝術教育中的審美維度,即審美教育借由藝術使學習者去了解、理解、感知這個世界,并最終學會審美化地參與這個世界,實現(xiàn)審美化地生存。她提倡學生通過藝術參與和感知真實的世界,鼓勵教師不能讓學生停留在藝術形式或知識等靜態(tài)層面,這樣學生通過藝術教育所認識的世界也將是靜態(tài)和固化的。同時,格林鼓勵教師運用藝術來喚醒學生的經(jīng)驗,因為藝術的世界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是充滿了各種變化和可能性的,它永遠都在迸發(fā)著新的靈感和無限的可能性。通過和藝術相遇,幫助學生從藝術家的視角看待世界,注意到之前從未被注意到的事物,更加深刻地理解生命的豐富。教師也要引導學生更加深刻地和藝術交流,從而達到不同的經(jīng)驗,并建立新的經(jīng)驗和關系,真正幫助學生“突破習以為常的態(tài)度,看到更多的可能性”。[1]Greene Maxine. Variations on a blue guitar, NY: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1,p.8.通過這樣的教育,才能夠喚醒學生新的思考方式、打開學生新的視野、消除理所當然的態(tài)度,進而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培養(yǎng)其對身邊之物和更廣闊世界的敏感及意識,真正學會感受并參與這個世界,學會與他人構建積極的聯(lián)系,并對困難的問題始終保持疑惑和好奇。也正是通過這種感受的覺醒,學生才能夠獲得自我滿足和真正的自由,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
具體而言,作為教師首先需要親身去感受作品中最吸引自己或最能夠激發(fā)自己去思考的部分,另外教師需要了解這幅作品的歷史及方方面面,然后才能引導學生參與這幅作品。藝術教育的目標不僅是教導學生如何去欣賞藝術,去參與偉大的作品,教師說明藝術作品的歷史,幫助學生明白作品背后的意義和創(chuàng)作的背景,并要學生記下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間、不同藝術流派的風格[2]Greene Maxine. Variations on a blue guitar, NY: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1,p.55.。更重要的是要超越這些知識讓學生和藝術品產生動態(tài)和互動,這樣的藝術教育才是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性的想象力,學會以己及人的共情能力,進而改變學生的視野和經(jīng)驗。同時,教師也需要引導學生以一種有意義的方式來參與到作品創(chuàng)作中,就如同教師本人的參與過程一樣,教師需要確保學生不光只學到了“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看”“怎樣參與”。通過對不同媒介的探索,對顏料、粘土、聲音、動作的體驗,學生能夠體會到各種具體的感受?!八囆g允許各種方式的表達,各種方式的技藝學習,和各種在世界留下痕跡的方法”[3]同上,p.6.。要給予學生足夠的自由,讓他們去看和感受,去自己學習怎樣欣賞,因為每個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作為老師要允許學生自己進行選擇和決定,老師主要起到的是引導的作用,而不是一定讓學生看到你所希望他們看到的,教師需要提供給學生一個環(huán)境和情境讓學生全然地展現(xiàn)在藝術品面前,安靜地等待藝術品和藝術本身去給予學生一些他們之前所不知道的內容,擴展自身的經(jīng)驗,構建與世界的聯(lián)系,最終實現(xiàn)個體的成長與發(fā)展,這也是美育的真正內涵。
由于長期以來對學校美育育人功能落實不夠,受控于課時限制或教師美育素養(yǎng)等因素,當前我國學校美育往往仍采用技術化、知識化指向和結果導向的藝術教學方式,教師通常將關注的重點放在學生藝術技法或知識的掌握程度上,這種教育方式缺少了審美教育中很重要的參與性和反思性。因此一方面會使學生一定程度上失去從整體上對藝術品進行自我把握的觀察過程,難以與藝術品本身的“存在”緊密聯(lián)系,在獲取藝術品所傳遞出的審美信息上存在缺失。與此同時,對固定的知識技能性內容的片面追求容易導致教師在課堂組織的過程中忽視學生個體的需求,因而無法激發(fā)學生內在的主動參與藝術的熱情與興趣,并且也可能讓原本對藝術充滿好奇的孩子很難對藝術產生主動探索的愿望。審美教育是發(fā)生在人和藝術主動的相遇和經(jīng)驗的交換反思之中的。這種方法與靜態(tài)和被動的藝術欣賞、學習藝術技能不同。因此在審美教育的實施上,我們應切實優(yōu)化學生參與藝術的方法,避免以知識技能為導向的、灌輸式的教育,從審美藝術本身出發(fā),引導學生在主動參與、反思藝術的過程中擴展自身視野,實現(xiàn)價值意義的生成。
藝術的學習并不僅是思考或記憶固定的知識,而是越來越主動的和藝術品去接近,即主動的參與,同時允許藝術品來幫助自身去理解,從而擴展自身的想象力。參與一件藝術品并不是像鏡子里全然一樣的反射,去接收藝術品中的信息,而是將藝術品當作一個主動的對象,意識到藝術品其實也在“看”我,也在試圖告訴自己一些內容,試圖讓我通過它而看到我自己。藝術本身是我們每一個人試圖參與這個世界時可以運用的語言,如果把它僅僅當作是一個工具時,它也將失去它所有的能量。每一件藝術品,藝術家都通過自己的視角和創(chuàng)作手法呈現(xiàn)出了關于這一主題的重要的審美信息,讓學生能夠參與進去,因此當學生參與到這件藝術品中去“閱讀”這些藝術的語言時,實際上超越了“這幅畫描述的是什么”等具體知識內容。藝術品本身更能夠給予學生張力,讓其自己去進行思考,以及和作品進行對話,并在藝術品和觀者之間形成一個動態(tài)過程。如同觀看中國畫家潘天壽的《荷花》和法國畫家克勞德·莫奈的《睡蓮》,雖然兩幅作品均是對池塘景色的描繪,但是其整體風格和繪畫方式卻有很大的區(qū)別,它們各自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要表達的含義也有不同。因此在參與作品的過程中,不僅要看到不同,更應該主動去思考和察覺其背后產生不同的緣由,為什么不同地區(qū)的藝術家對于同一主題的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的作品會有這么大的不同。不僅是從作品形式上,創(chuàng)作者的出發(fā)點以及對同一主題的理解都呈現(xiàn)出了差異,而這些差異、藝術家的背景以及作品背后的思考是比作品本身更深一層的含義,這樣才能體現(xiàn)主動參與藝術的真正內涵。
另一方面,藝術教育的實踐中要充分發(fā)揮其反思性和超越性,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真實世界,從而實現(xiàn)精神的超越和價值意義的生成。格林認為,藝術教育應充分發(fā)揮藝術的“超越性”:應該是能夠給予人們力量去超越眼前的圖像,同時超越藝術作品本身從而引發(fā)人們的深刻思考的。藝術的力量和勞動力有很大的區(qū)別,因為藝術的產出物“藝術品”不僅是“產品”,而在本質上是一種主觀的(藝術家的)品質、特性或才能。觀者在欣賞藝術時也需要通過主觀的途徑參與(engage)到藝術中,或者也可以理解為一種自我“能量的輸出”,通過和藝術家由該藝術品傳遞的“信息”進行“交流”,從而在自己內心中生發(fā)出獨特的意義。
藝術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實施形式,但不能讓美育僅僅存在于藝術教育的課堂中,讓藝術教育僅僅指向單純的個人享受或自我實現(xiàn)。人不僅要成為自己,更要成為一個富有責任,為他人、為社會作出貢獻的人,“隨著審美藝術和社會發(fā)展的關系越來越緊密,我們需要站在社會發(fā)展的立場思考美育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積極作用”[1]易曉明:《當代美育復興的意義及其研究趨向》,《美育學刊》2019年第2期,第1-8頁。。當前我國審美教育應該指向一種實踐的、文化的、社會的教育。
格林多次在著作中重申將人和藝術的關系僅僅理解為一種個人化的關系是非常局限的。藝術本身在幫助學生表達自我,與他人、社會進行聯(lián)結,發(fā)現(xiàn)未知的面向,幫助學生綻放新的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社會活力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審美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也不能僅僅著眼于學生個人的成長與發(fā)展而忽視他人和社會甚至更廣闊的世界。教師需要基于學生的個體經(jīng)驗開展富有反思性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開始探索自己要如何發(fā)展,從而真實地參與到這樣一個充滿意義的社會中,學會去關注周圍的世界,去主動關心他人、與他人交流,幫助學生構建起自身與外界的積極聯(lián)系;重新理解之前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破除被動與冷漠,生發(fā)出面對他人的感同力和指向社會的道德力。只有將美育落實到實踐和社會的維度之中,才能夠真正展現(xiàn)美育應有的活力,啟發(fā)并幫助學生實現(xiàn)自我的精神的超越和價值意義的成長,更加深刻地理解他人和社會的完整性和豐富性,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使命感和責任感,從而實現(xiàn)個人生活和社會健康發(fā)展,構建起更加富有活力與人性關懷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