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蒙古廣播電視臺
我來自美麗的大草原,今年快60歲了。跑新聞幾十年,我有許多故事。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講比賽的故事。
在北京正北700公里,渾善達克沙地西北邊緣,有一個蒼涼偏僻的草原村落,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紅格爾高勒鎮(zhèn)薩如拉圖雅嘎查,1983年草畜雙承包時,牧民們雖然分到了羊和草場,但那草場沒什么草,就是半沙漠化的鹽堿地,年人均收入才40元,當時的嘎查支部書記,一個20多歲小伙子,他能有什么辦法調(diào)動牧民積極性呢?
比賽,比比看誰致富快!就像草原賽馬,總能激發(fā)出牧民們心中的斗志。
可是沒想到,牧民們倒是被調(diào)動起來了,大麻煩也來了!本來就半沙漠化的這片草原上,羊群的數(shù)量翻了十倍,脆弱的草場承載不了嚴重沙化,曾經(jīng)最好的牧場,連只老鼠都藏不住了。
這場比賽,徹底輸了!
怎么辦?支書挨家挨戶去勸,見人就說他的“踢腿論”:“一頭牛四條腿,五只羊20個蹄子,牛吃飽了臥下,羊吃飽了四處刨蹄子啃草。一頭牛和五只羊吃的草料差不多,收益差不多,養(yǎng)起來還省事,但哪個對草場的破壞大呢?咱得減羊保草原啊!”牧民們嘴上接受,但心里是舍不得賣掉成群的羊,因為這是牧民唯一的財富,是命根子啊。
怎么辦?比賽!支書說:“我用自家全部財產(chǎn)做抵押,如果誰家養(yǎng)牛減羊,收入少了,就算我輸,你少多少我給補多少!”
同事眼中的他
雷蒙是內(nèi)蒙古廣播電視臺仍然堅持在采訪一線年齡最大的主持人。雷蒙的采訪特點是接地氣,關(guān)注民生;為觀眾排憂解難、助政府提高效能;以溝通消除誤解、以理解消除隔閡。不僅得到了專家和領(lǐng)導(dǎo)的普遍認可,更深得廣大群眾的信任和喜愛。
雷蒙是對新聞理想和真理探究始終保持熱情的人,面對問題時敢于啃硬骨頭、善于化解、理性分析、生動引導(dǎo),采訪創(chuàng)作時充滿哲學(xué)思想和浪漫主義情懷;始終保持新聞記者平和、樸素、冷靜、睿智的職業(yè)特性,把自己的定位始終放在采訪一線,百姓之中;他的性格內(nèi)斂甚至孤僻,他的生活單調(diào)乏味,他的工作緊張忙碌,但是他的作品有深度有溫度有情懷,收獲了滿滿的榮譽:四屆中國新聞獎的獲得者(兩次一等獎兩次二等獎);全國廣播電影電視系統(tǒng)先進工作者;內(nèi)蒙古五一勞動獎?wù)芦@得者;內(nèi)蒙古十佳新聞工作者等。
——劉小飛(內(nèi)蒙古廣播電視臺
《雷蒙時間》制片人)
草場只能靠減少放牧自然恢復(fù)。2005年我在支書家草場看到,經(jīng)過好幾年休養(yǎng)生息,春夏返青時,植被覆蓋度15%,高度8厘米;四年后,我再去時,支書拿著尺子量出植被高度16厘米覆蓋度35%時,大老爺們眼淚都下來了。
那一年,支書家的一頭牛賣出了8只羊的價錢,嘎查的萬羊大戶也終于開始減羊增牛了。從此這片草原上,“咩”少了,“哞”多了,黃沙少了,綠草多了。
這場“減羊增牛保草原”的比賽,讓牧民知道了牲畜不是命根子,草原才是命根子。
第三場比賽升級了,比生態(tài),整個錫林郭勒大草原都加入了。
幾百公里外的一位牧民大戶來參觀說:“我2萬多畝草場,養(yǎng)了300多頭牛、150多匹馬、300多只羊,年收入60萬,都比你多!”
支書說:“我家5626畝草場,只養(yǎng)50頭牛,牛均100多畝,年收入40多萬。你看我這草,你看我這牛,一年支出三兩萬,純收入近40萬!”
大戶服了說:“哎呀,我每年買草料就得40多萬,還雇了倆人呢。我一年純收入,最好的年景才有10多萬啊!”
其實支書早就把自家的草場劃分為4大4小共8塊,大的做季節(jié)輪牧,小的專供懷孕母牛和小牛犢,還專門給野生動物留出了草場,鹿、狍子、狐貍、天鵝、大雁都是常客。
30多年的三場比賽,牧民年人均收入突破兩萬,翻了500倍!生態(tài)優(yōu)先、綠色發(fā)展的路子,一定會贏得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