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躍華
( 江西省地方志辦公室 江西 南昌 330006)
志書是資料性文獻,資料是志書的生命。在首輪志書編纂過程中,編纂人員逐步感到志書微觀資料比較多,內容顯得分散、繁瑣、零碎,缺乏綜合提煉。于是,在第二輪志書啟動之時,有人提出要充實綜合性資料,并在篇目中增設若干無題序引,即小概述,以彌補其缺陷。這說明編纂人員已把入志資料作為提高志書質量的重要方面來研究和探討,也就是說入志資料的問題。從已出版的第二輪志書來看,有些志書雖然印制精美、圖文并茂,但是存在“可有可無的資料多,確實有用的資料少”的現(xiàn)象。志書的生命力在于它載入眾多有價值的資料,讓讀者能夠從中找到所需資料。志書資料收集要求廣征博采,所采資料有輕重、主次之分,不可能都具有存史、資政、育人作用。強調宏觀記述,加強綜合性,可以使志書結構趨于合理,卻不一定能解決入志資料有無價值的問題。如何做到入志資料有價值,更好地發(fā)揮志書社會功能?筆者認為,編纂人員既要強化資料價值意識,選擇具有實用價值、科研價值和存史價值的資料入志,又要保證資料入志表述得當。
資料是志書的基礎,志書的價值就在于資料。資料是否具有價值,直接關系志書質量,關系志書功能的發(fā)揮。編纂人員只有在占有大量資料的基礎上,選擇最有地方和時代特點的、最具說服力和感染力的、最能反映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的資料入志,并做到資料入志表述得當,志書才具有廣泛而又久遠的使用價值。如果不注意這一點,選擇資料不掂分量,眉毛胡子一把抓,就會掩蓋許多有價值的資料。即使選擇了有價值的資料入志,如在篇章中表述不當,也會影響志書質量。
目前,有些志書存在“可有可無的資料多,確實有用的資料少”的現(xiàn)象,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從部門撰稿人來說,第二輪修志基本上由各部門提供資料稿件,各部門撰稿人總想把本部門的工作、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寫得詳細些,而不是站在整部志書的角度,把本部門需要入志的資料篩選出來,這就給志書帶來有用資料與無用資料共存的機會。從志書編纂人員來說,對各部門業(yè)務工作不可能全部了解,主要依賴各部門提供的資料,有的甚至是送來什么就用什么,缺乏對部門撰稿人的指導和部門報送資料的篩選。有些重要的資料線索,不去深入挖掘,忽視缺項斷線資料的增補,出現(xiàn)“有多少米煮多少飯”的現(xiàn)象,讓可有可無的資料有了立足之地。從志稿評審人員來說,在志稿評審過程中,比較注意觀點是否正確,資料是否真實,體例是否嚴謹,語言是否通順等方面,而對每個篇章所選擇的資料價值怎么樣,考慮較少。這些問題的存在,說明如何選擇資料是由編纂人員主體意識所決定。編纂人員只有認識到入志資料事關志書質量,才能主動地指導部門撰稿人選擇資料,解決貪多求全、巨細兼收之弊,并認真地取舍部門報送的資料稿件。因此,編纂人員要增強入志資料價值意識,克服只為完成任務和急于求成的思想,努力提高資料取舍和入志表述的能力。選擇有價值的資料入志,不是提倡獵奇,專門尋找奇聞異事,否則將淡化志書資料性文獻的屬性。資料入志表述得當,也不是提倡采用文學手法,苛求資料寫得生動形象,否則將違背志書的文體文風。入志資料是受志書功能所支配,它的價值在于豐富、樸實、嚴謹、科學,具體到每個篇章,就是載入的資料是否具有使用價值和存史價值。倘若一部志書的每個篇章所記事物均有價值的話,那么,這部志書的質量就有了可靠保障。
如何選擇有價值的資料入志,確實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編纂人員在大量資料面前,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選擇哪些資料入志?這時,編纂人員要胸懷全局,敢于裁決,善于取舍,選用有價值的資料,反映志書各篇章所要記述的主體事物。至于什么樣的資料才有價值呢,這很難下一個結論或確定一個標準,因為志書所設各篇章要求的資料是不相同的,各地情況也千差萬別,不可能確定一個標準。筆者認為,選取有價值的資料入志,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眼:
特點,這里指事物的地方特點和時代特點。事物的特點是通過比較鑒別出來,只有在縱橫比較中,才能發(fā)現(xiàn)它的特點。選擇縱橫比較的資料入志,可以突出志書的地方特點和時代特點。
1.選擇橫向比較的資料入志。橫向比較,是將本地事物與周邊同級地區(qū)同一事物做比較,或將本地事物與上級地區(qū)同一事物做比較。選擇橫向比較的資料入志,可以顯示本地事物的地位和作用,突出本地事物的地方特點。如江西省《新余市志(1983—2007)》第六篇鋼鐵工業(yè)第五章煉鋼第二節(jié)轉爐煉鋼設生產規(guī)模目,選用資料:“2002 年10 月15 日,新鋼公司煉鋼廠成立……2005 年5 月,二期工程竣工投產,6 月上旬,日產鋼突破1.1 萬噸;爐齡超過15000 爐。產量、鋼鐵料消耗、爐齡等技術指標進入全國同類型企業(yè)先進行列,年產鋼達270.70 萬噸。2006 年,年產鋼達到379.08 萬噸,進入全國同類轉爐前三名?!睆倪@段資料中,可以看出新鋼公司煉鋼廠在全國同類型企業(yè)中的發(fā)展水平及位次,突出新余市鋼鐵產業(yè)顯著的地方特點。有些志書在反映各項事業(yè)特點時,缺乏橫比資料,致使讀者看不到本地事物在全國、全省和周邊地區(qū)的發(fā)展水平及位次,影響志書對地方特點的反映。
2.選擇縱向比較的資料入志。縱向比較,是把某一事物的現(xiàn)狀與其歷史進行比較,或把某一事物發(fā)展的各個階段(時期)進行比較。選擇縱向比較的資料入志,可以顯示事物的不同階段(時期)變化,突出事物的時代特點。如江西省《高安市志(1986—2006)》卷四人口第二章人口構成第二節(jié)文化程度設不同文化程度人口目,選用資料:“2000年‘五普’時,全市小學以上文化程度人口687673人,占總人口87.23%,較1990 年上升17.65 個百分點;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465213 人,占59.01%,較1990 年上升29.49%個百分點。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95064 人,占12.06%,較1990 年上升4.69個百分點;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14174 人,占1.80%,較1990 年上升1.33 個百分點?!睆倪@段資料中,可以看出高安市2000 年不同文化程度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均比1990 年上升,突出高安人口文化程度普遍提高的時代特點。有些志書在反映各項事業(yè)特點時,缺乏縱比資料,逐年壘砌資料,以致把具有階段(時期)特點的事物,掩蓋在平淡無奇的資料之中,影響志書對時代特點的反映。在選用縱向比較資料時,應盡量選用一些信息含量大的對比數(shù)據(jù)。
力度,這里指事物外向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有些事物本身就重要,有分量,能夠讓人明辨是非正誤和激起他人思想感情。選擇能夠讓人明辨是非正誤、激起他人思想感情的資料入志,可以增強志書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1.選擇能夠讓人明辨是非正誤的資料入志。選擇能夠從事實中認識是非正誤的資料入志,可以增強志書的說服力。(1)選用全面反映改革開放歷史進程及巨大成就的資料,讓讀者從事實對比中,認識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英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實行改革開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選用具體的人、事、物資料,體現(xiàn)社會主義時代風貌。如江西省《南昌市志(1986—2004)》第二十九篇教育科技第一章教育第六節(jié)社會力量辦學設公民個人辦學目,選用程光蔭創(chuàng)辦南昌女子職業(yè)學校、郭全英創(chuàng)辦南昌市英華外語學校、黃曉浪創(chuàng)辦私立南昌創(chuàng)世紀綜合學校、陶珊創(chuàng)辦南昌小星星英語專修學校、胡樂平創(chuàng)辦南昌現(xiàn)代外國語學校等資料,強有力地表明公民個人參與辦學是為社會培養(yǎng)各類人才的性質。
2.選擇能夠激起他人思想感情的資料入志。選擇一些能夠激起他人思想感情的資料入志,可以增強志書的感染力。如江西省《新余市志(1983—2007)》第四十篇人物第一章人物傳,選用新余市渝水區(qū)姚圩鎮(zhèn)村民龔細保在特大洪水面前,顧不上轉移自家財產,與村里民兵搶險隊奮戰(zhàn)在袁河大堤,堅持三天三夜,4 次戰(zhàn)勝洪水襲擊,獻出寶貴生命的事跡;建行新余市中心支行電工廠儲蓄所代辦員阮建紅在國家財產受到威脅的緊要關頭,面對歹徒刺來的三角刮刀毫不畏懼,與歹徒展開生死搏斗,最后倒在血泊中的事跡;分宜縣鈐山鎮(zhèn)村民羅香梅在家里無勞力、缺幫手等困難面前,堅決服從祖國需要,先后將身邊的8 個兒孫送到部隊的事跡,等等。這些資料能激起讀者情感的波瀾,引起讀者的共鳴,有著強烈的感染力。不僅人物傳中要這么選材,各項事業(yè)篇章也應當以事系人,選用反映英雄人物、先進人物高尚品德、非凡成就的資料,以加強感染力。
深度,這里指事物內涵的深刻程度。事物的深度主要體現(xiàn)在事物的縱向反映,即事物的起伏變化、因果關系、變化趨勢、根本性質。選擇能夠體現(xiàn)事物起伏變化、因果關系、變化趨勢、根本性質的資料入志,可以加強志書反映事物的深度。
1.選擇反映事物變化的資料入志。事物變化表現(xiàn)在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衰退、消亡。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變化,隨著時間推移,有些事物在強化或弱化,有些事物是新生或消亡。選擇反映事物變化的資料入志,可以展現(xiàn)事物的始末、盛衰、得失。如江西省《高安市志(1986—2006)》卷六基礎設施第四章郵政通信第二節(jié)電信設電話目記述無線尋呼(又稱BP 機),選用資料:“無線尋呼通信業(yè)務始于1992 年10 月,尋呼系統(tǒng)設備采用JX-150T-100 型發(fā)射機。剛開通時為數(shù)字尋呼,當年用戶140 戶。1993 年改為數(shù)字和漢字兼容。尋呼用戶增至331 戶。1995 年,無線尋呼全省大聯(lián)網(wǎng),實行自動尋呼,全市覆蓋面95%,BP 機用戶增至3331 戶。2000 年停止此項業(yè)務?!边@段資料篇幅簡短,只有100 多字,反映了無線尋呼通信業(yè)務在高安開辦、發(fā)展、停止的全過程。選用反映問題和失誤的變化資料,要注意選擇帶有普遍性的,同時有針對性地選用彌補這些失誤和解決問題的措施或辦法的資料。
2.選擇反映事物背景的資料入志。背景資料是為主體資料服務,能夠說明主體資料的來龍去脈。背景資料同主體資料一樣,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不能沒有,否則主體資料表述的事物就不清楚。選擇反映事物背景的資料入志,可以彰明事物的前因后果。背景資料只需交代清楚主體資料的原由,但不可喧賓奪主。如江西省《高安市志(1986—2006)》卷九農業(yè)第二章種植業(yè)第一節(jié)耕地面積與耕作制度設耕地面積目,選用資料:“1986 年,全縣有耕地面積68682.07 公頃,其中水田53777.93 公頃、旱地14904.14 公頃。隨著城鎮(zhèn)建設規(guī)模擴大、農村建房、退耕還林以及工業(yè)、公路等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耕地面積逐年減少。2006 年,全市常用耕地面積65306.60 公頃,比1986 年減少3375.47 公頃,其中水田51866.67 公頃,旱地13439.93 公頃,比986 年分別減少1911.26 公頃、1464.21 公頃?!逼渲小半S著城鎮(zhèn)建設規(guī)模擴大、農村建房、退耕還林以及工業(yè)、公路等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耕地面積逐年減少”是背景資料,只用了不到50 字的一句話,就把2006 年高安市耕地面積減少的原因說得一清二楚。
3.選擇反映事物規(guī)律的資料入志。事物規(guī)律是指事物發(fā)展的總趨勢和內部聯(lián)系。運用背景資料、主體資料及其他各種相關資料,通過資料的橫向聯(lián)系與縱向排比,反映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選擇反映事物規(guī)律的資料入志,可以揭示事物發(fā)展的內在聯(lián)系和必然趨勢。如江西省《高安市志(1986—2006)》卷十工業(yè)第六章食品工業(yè)第三節(jié)飲料制造設飲料目,選用資料:“1986 年,有鄉(xiāng)及鄉(xiāng)以上飲料生產企業(yè)8家,生產汽水、橘子汁等無酒精飲料773 噸。1988年,飲料生產企業(yè)增至10 家,生產飲料1516 噸。1993 年后,廣東等地生產的飲料進入高安市場,本地飲料產量下降,生產企業(yè)日漸減少。1996 年,飲料生產企業(yè)減至3 家,生產飲料857 噸。1999 年獨立核算的飲料生產企業(yè)僅存東方紅食品飲料廠,后于2001 年關閉。其后,一些民營業(yè)主興辦飲料生產企業(yè)。2006 年,全市有3 家民營飲料生產企業(yè),從業(yè)人員24 人,固定資產凈值80 萬元,產量2868 噸,實現(xiàn)工業(yè)總產值373 萬元,利潤總額11 萬元,上繳稅金9 萬元?!边@段資料不到300 字,通過“1993 年后,廣東等地生產的飲料進入高安市場,本地飲料產量下降,生產企業(yè)日漸減少”的橫向聯(lián)系,以及1986 年、1988 年、1996 年、1999 年、2006 年 飲 料生產企業(yè)變化的縱向排比,反映高安市鄉(xiāng)及鄉(xiāng)以上飲料生產企業(yè)由發(fā)展到衰弱和民營飲料生產企業(yè)興起、壯大的規(guī)律。
4.選擇反映事物本質的資料入志。事物本質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屬性。反映事物本質的資料是關鍵性的資料,沒有它,就不能說明事物的性質、狀況。選擇反映事物本質的資料入志,可以說明事物的性質、狀況。如江西省《余干縣志》(1986—2000)卷五水產設小概述,選用資料:“水域廣闊、水質優(yōu)良,水域面積約占轄地面積1/3,草洲面積占轄地面積6.25%,水產資源豐富,既有豐富的魚、蝦、蟹、貝,又有多種多樣的水生植物。”這句話揭示了余干發(fā)展水產業(yè)的有利條件,說明余干適宜發(fā)展水產業(yè)。
選擇有價值的資料入志后,還須在篇章中表述得當。如果表述不當,也會降低志書資料的使用價值,從而影響志書功能的發(fā)揮。在已出版的第二輪志書中,有些志書的部分篇章所記事物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有的是資料殘缺不全,有的是資料取舍不嚴,有的是資料表述不當。即使同樣的資料,由于編纂人員不同,也可在志書篇章中作出不同的表述。資料入志表述得當,取決于編纂人員的政治水平、文化素養(yǎng)、寫作技巧。志書是多種體裁相結合的產物,各篇章所用資料的表述方法,不可能搞一個統(tǒng)一模式,如大事記不宜用概括性資料表述、人物傳很少用統(tǒng)計資料表述等。生搬硬套,照葫蘆畫瓢,容易使某些可有可無的資料混入篇章。入志資料在篇章中表述時,需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準確是志書記述事物的基本要求,也是志書反映客觀事物的顯著特點。入志資料在篇章中表述準確,主要體現(xiàn)在各篇章所述事物使用的語言、概念要準確。
1.使用的語言要準確。入志資料在篇章中表述事物,使用的語言要準確。語言準確要求語言科學、嚴謹,符合事實,合乎語法,能夠恰如其分地表達思想內容,不能詞不達意。如果事實準確,而表述詞不達意,就無法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有時甚至是一字之差,也會造成錯誤或失實。慎用模糊語言,雖然在小概述中宏觀地記述某項事業(yè)的興衰起伏過程,容易出現(xiàn)“顯著成績”“快速發(fā)展”之類的模糊語言,但是使用此類語言時,仍要堅持資料事實的準確性,語言概括要恰如其分,有其確定性。
2.使用的概念要準確。入志資料在篇章中表述事物,使用的概念要準確。概念不準確,容易產生歧義。如某部志書人民代表大會篇記述會議,有出席代表多少人、列席代表多少人的表述。實際上,參加人民代表大會會議的人員只有“代表”和“列席人員”之分,沒有“列席代表”的說法。根據(jù)《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規(guī)定,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成人員和人民法院院長、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鄉(xiāng)級的人民政府領導人員,列席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會議;縣級以上的其他有關機關、團體負責人,經(jīng)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可以列席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會議??梢?,參加人民代表大會會議的列席人員可分為“法定列席人員”和“決定列席人員”,但不能稱之為“列席代表”。即使有上級人大代表列席下級人民代表大會,也應稱為“列席人員”,而不能稱“列席代表”。“列席代表”表述不準確,應改為“列席人員”。
橫排縱寫是志書編纂的基本原則,橫不缺項、縱不斷線又是橫排縱寫的具體要求。其中,橫不缺項是對篇目制定的要求,縱不斷線是對內容記述的要求。入志資料要在篇章中表述全面,必須做到橫不缺項、縱不斷線。然而,要做到絕對的橫不缺項是不可能的,只能是橫不缺要項。橫不缺要項,對整部志書而言,就是沒有缺漏自然、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五大部類的主要事物;對志書篇章而言,就是沒有缺漏反映篇章本質特點的門目。如某部志書在政法篇法院章設刑事審判、民事審判、經(jīng)濟審判、行政審判4 節(jié),顯然要項有缺漏,其缺漏的要項有案件執(zhí)行、審判監(jiān)督。同樣,要做到絕對的縱不斷線也是不可能的,只能是縱不斷主線??v不斷主線,就是不缺失事物的發(fā)端、變化和現(xiàn)狀,不缺失事物的主要方面和事物發(fā)展的重要階段??v不斷線,絕不能逐年排列資料,否則將階段性的變化淹沒在平鋪直敘之中,事物發(fā)展脈絡不清晰,還會造成文字篇幅龐大。
總之,編纂人員要重視入志資料的價值問題,嚴把資料入志關口,做到科學合理取舍資料,并確保入志資料在篇章中表述得當。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入志資料具有較高的使用價值和存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