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云布拉格
【摘 要】鄂爾多斯民歌已經(jīng)成為一種特殊的民間文化,反映了鄂爾多斯普通民眾的思想、感情以及信仰等,同時也蘊含著當?shù)鬲毺氐牡胤斤L俗和社會文化。通過對鄂爾多斯民歌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當?shù)氐幕閼亠L俗。本文重點針對鄂爾多斯民歌與地區(qū)婚戀風俗進行了詳細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鄂爾多斯民歌;婚戀風俗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0-0071-02
早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比利時籍神父約瑟夫·萬·歐斯特就在傳教過程中對部分鄂爾多斯民歌進行了整理,并在1912年的維也納《人類》雜志上發(fā)表了《鄂爾多斯南部地區(qū)中國民歌集》,收錄了32首鄂爾多斯民歌,昂托瓦耐·莫斯特爾則通過法文出版了《鄂爾多斯志》,收錄了16首鄂爾多斯民歌。之后,研究人員又繼續(xù)搜集并整理鄂爾多斯民歌,并出版了《鄂爾多斯民間歌曲選》《鄂爾多斯民歌集萃》《鄂爾多斯民歌經(jīng)典》等多項專輯。之后,研究人員又對鄂爾多斯的民歌歷史、民俗以及藝術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在鄂爾多斯民歌中,相當一部分都體現(xiàn)了當?shù)氐幕閼亠L俗。
一、與幸福戀情和婚姻有關的民歌
在鄂爾多斯民歌中,與幸福戀情和婚姻有關的民歌傳唱時間最長、數(shù)量最多。首先,專門贊美情人的民歌有《棗樹梁》《在沙丘山》《春天》《賽琳花》等;其次,描述戀愛忐忑心情的民歌有《小銀黑馬》《潔白的房子》《依靠》等;最后,男女之間互訴衷腸的民歌有《鄂托克旗的西邊》等。這類型的民歌有著穿越時空的能力,適用于任何一個時代愛慕之情的表達。
一般情況下,與幸福戀情和婚姻有關的民歌主要在各種聚會上演唱,以此充分表達部分情感,充分彰顯出實際的情感內(nèi)涵。因為唱歌、聚會、飲酒是其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當?shù)鼐用癃毺氐纳罘绞健K麄儠趯俚膸づ窕蛘呙晒虐鼉?nèi)結盟、定約、談判、娛樂、宴請,通過這類多樣的方式讓情感的表達恰到好處,真正借助于多元化的形式,實現(xiàn)對內(nèi)心情感的釋放,由此滿足民歌本身的傳遞要求。“乃日”是蒙古包聚會中的典型,起源于蒙古貴族古典宮廷文化,將鄂爾多斯蒙古族的民間歌曲、器樂曲、民間舞蹈等進行了充分融合,是一種綜合性的民間文藝活動。如果聚會氛圍濃烈,還會高歌到天亮,而且一整夜都不會重復一首歌曲。但是,年輕男女之間的戀情主要是在他們的日常交流中產(chǎn)生的,而聚會是他們進一步互相了解、表達交往意愿的方式[1]。由此可見,在多樣化的形式中,男女可以靈活地使用相關的技巧,避免重復性的表達或者是單一的表述,而是以更為自在的方式傳遞出內(nèi)心的情感,由此表露出真情。
二、與婚姻不幸的悲劇有關的民歌
在鄂爾多斯民歌中,與婚姻不幸的悲劇有關的民歌也非常多,但主要涉及以下兩方面的內(nèi)容:第一,貴族階層憑借自己的權勢欺男霸女,強迫平民階層的女子加入貴族,但是卻不對其珍惜,反而百般凌虐,《森吉德瑪》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其中宣揚的是對于貴族階層霸權的揭露,同時也表達了對于女子的同情和悲慘命運的揭示,這種內(nèi)涵的存在使得整首歌曲擁有著豐富的底蘊和魅力,具有值得歌頌和探索的意義。第二,長輩只追求物質(zhì)利益,無視少女的幸福,將女兒推入悲慘境地。例如《白發(fā)蒼蒼的父親》等,在這類作品中,能夠清楚地感受到對于女子的憐憫以及悲憤情感的表達,雖然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是對于那個特殊時期的女子來說,面對長輩盲目地追求物質(zhì)利益,只有無奈和淚水可以宣泄自己的情感。
《森吉德瑪》講的是清朝末年的故事,當時有一個富豪叫德力格爾,他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女兒——森吉德瑪。在一次那達慕大會上,森吉德瑪愛上了摔跤冠軍布日古德,但是這個摔跤冠軍卻是一個貧困的牧民子弟;而旗札薩克王爺?shù)母x也通過那達慕大會看中了森吉德瑪,希望她可以做自己兒子的媳婦。之后,森吉德瑪在一次套馬過程中不幸被馬拖住,但被布日古德冒著生命危險救了下來,兩人正式確定了戀愛關系,并在后期決定對天起誓成婚。但是旗王府將他們強行逮捕,并決定殺死布日古德。森吉德瑪以自己的性命相威脅,成功免去了布日古德的死罪,但是卻被迫嫁入了王府,最終因為無法承受精神上的打擊,因為思念自己的戀人而患病去世。而布日古德雖然僥幸活了下來,但是卻經(jīng)常在王府附近遠遠地看著森吉德瑪。在這樣的情景之下,歌曲的意境凸顯得淋漓盡致,讓人體會到一種別樣的情感,當復雜情感交織到一起,借助于旋律加以表達,由此傳遞出真諦。
通過上文可知,《森吉德瑪》這部作品講述的是他們之間真心相愛、向往自由的故事。詞句優(yōu)美、曲調(diào)動人,傳唱度很廣。在1945年,當時的著名音樂家賀綠汀對這部作品進行了改編,使之成為同名管弦樂作品,更加突出了鄂爾多斯的民族風格。1985年,鄂爾多斯的眾多藝術家又以原始民歌為基礎,將其改編成了舞劇,在1987年5月的首次演出就引起了極大的轟動。1992年又參加了全國舞劇觀摩演出,獲得了優(yōu)秀劇目獎、優(yōu)秀編劇獎等多項榮譽。7年的時間里,在全國范圍內(nèi)累計演出120多場,觀眾達10萬余人次。在2015年,鄂爾多斯的藝術家們又對其進行了重新編排與創(chuàng)作,同樣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由此可見,這部作品蘊藏的深厚內(nèi)涵獲得了大眾的一致認可,在旋律和音符的跳動中,贏得了大眾的關注,其傳遞出的情感也得到了有效傳播,對于音樂作品實質(zhì)性的表述有著深刻的影響。
分析《森吉德瑪》作品獲得眾多榮譽的原因,除了其音樂以及舞劇編排得成功之外,還與其反映的清朝末年當?shù)刭F族婚俗的實際情況有著直接的關系。因為當時的鄂爾多斯蒙古貴族挑選自己的妻子,有著嚴格的標準和程序,一個旗的執(zhí)政官可以直接在自己的管轄范圍內(nèi)挑選自己的妻子;如果獲得許可,還可以從其他盟所轄地區(qū)選擇一個女子做自己的妻子。但是,他們最終確定妻子的方法,只有以下三種:一種是邀請當時有名望的達官貴人以及活喇嘛,通過“轉(zhuǎn)陀螺”的方法選定;第二種是邀請佛法高深的轉(zhuǎn)世活佛,通過占卜或者擲骰子的方法進行確定;第三種是讓這些備選女子參加廟會或者那達慕大會,然后再將要娶妻的男子邀請到這些場合中,以明見或者暗中觀察的方式最終確定。正是因為這樣獨特的婚俗,才成就了《森吉德瑪》民歌作品的經(jīng)典[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