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艾菲,蓋洛普咨詢公司全球認證優(yōu)勢教練、思維導師;36氪傳媒特約作者;《財富》美國500強公司大中華區(qū)前市場部負責人;公眾號﹃艾菲的理想﹄主理人。
在剛開始做我的微信公眾號時,對于如何給文章起標題,我是一籌莫展。
于是,就去翻看那些爆款文章,想要跟著他們學習一下什么樣的標題能夠奪人眼球。緊接著,我看到了各種各樣、完全不同的標題,有的是疑問句,有的是陳述句,有的是比較式,有的是自問自答。
我想,這些紛繁復雜標題的背后一定還存在著某些規(guī)律。
果不其然,很快我就搜到了些專講如何給文章起標題的文章。這些文章對文章標題的起法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歸納。比如:對比式標題、懸念式標題、倒裝式標題、引語式標題等。或者是:如何體、合集體、帶負面詞匯的標題、帶有急迫感的標題、賦予珍貴資源被讀者獨家搶占到的感覺、解釋性標題、嵌入專業(yè)詞匯類標題等。
這些起標題的具體方法如同技巧一樣,非常有用,但我還是忍不住又去思考了一個問題——“為什么這些類型的標題就能帶來更高的關注率與打開率呢?”
比如,我曾經(jīng)看到過的一個例子,有篇文章的原標題是:《失控》書摘50條,精華都在這里;后經(jīng)專業(yè)人士修改,將標題改成了:如果你讀不完《失控》,至少可以讀完這50條書摘。
同樣一篇文章,在用第一個標題的時候,2天只有300多閱讀量,然而在改成第二個標題后,卻一躍變成了1萬閱讀量。原因就在于原標題只是平鋪直敘,而修改后的標題則是直擊讀者痛點。
《失控》是當年一本非常熱門的書,然而這本書因為太過晦澀,很難理解,能讀完的人鳳毛麟角。對于那些沒空去讀或者讀不太懂的人而言,書摘自然就很有用。第一個標題之所以閱讀量不高,是因為它很平淡,沒能抓住人們的痛點。但第二個標題,則抓住了人們的痛點??吹竭@個標題后,我們就會產(chǎn)生一個念頭:別人在讀《失控》,但我沒有時間、也讀不懂,如果連這篇書摘都沒看過,那就落后太多了,應該點進去看一眼。這就是直擊痛點。
就是這樣,我找到了不同類型標題能夠帶來更高關注率和打開率的原因——它們或是擊中了目標讀者的痛點,或是擊中了他們的爽點。
正如著名產(chǎn)品人梁寧所說:“要么做一個讓人愉悅到暴爽的產(chǎn)品,要么做一個可以幫人抵御恐懼的產(chǎn)品。如果做一個看上去可以在某種程度幫人不再難受,而在‘爽和‘恐懼無所作為的產(chǎn)品,那就是一個不痛不癢的產(chǎn)品,也許有人會買單,但不會爆火?!?/p>
然而,為什么取一個直擊讀者痛點或爽點的文章標題,或是做一個讓人暴爽或抵御恐懼的產(chǎn)品,就能給我們帶來爆火的效果呢?這些具體方法背后到底還隱藏著什么樣的道理呢?
后來,我明白,在這些具體方法后隱藏著的正是亙古不變的人性。
什么是人性?
人性的一面代表的是欲望、貪婪、嫉妒、執(zhí)著、恐懼……簡單的說,就是貪、嗔、癡。
貪、嗔、癡會給我們帶來各種各樣的想法和念頭,比如:擔心自己比不上其他人、擔心自己的才能無法匹配上自己的年齡,想要擁有跟同事一樣的大房子,想要成為同學中最美的那個……
于是,也就產(chǎn)生了各種各樣的痛點和爽點。如果你的標題能夠正中下懷,直擊讀者痛點和爽點,回應他的“貪、嗔、癡”,它的關注率與打開率自然就會上升。
這也是為什么“微信之父”張小龍說:你要去了解人們的欲望,通過你的產(chǎn)品去滿足他們。我們要去滿足他們的貪、嗔、癡。我們要洞察這一點,因為我們的產(chǎn)品要讓用戶產(chǎn)生黏性,就是讓用戶對你的產(chǎn)品產(chǎn)生貪,產(chǎn)生嗔,產(chǎn)生癡……當我們在做一個產(chǎn)品的時候,我們是在研究人性,而不是在研究一個產(chǎn)品的邏輯。
比如,我們在玩游戲、買東西時,平臺或商家會給我們設置各種級別,比如航空公司會設置銀卡、金卡和白金卡。這背后體現(xiàn)的是什么心理?從本質上來說,這體現(xiàn)的都是人性的3個弱點——貪、嗔、癡。因為貪,所以我們想要升級。因為嗔,所以我們會跟別人比較,如果你的級別比我的級別高,那么我也要升上去。因為癡,我們會努力升級,希望一直升到最高級。
所以,要想做出能產(chǎn)生用戶黏性的產(chǎn)品,就得研究人性。
而這個隱藏在方法與現(xiàn)象背后的“道理”不僅可以運用在給文章起標題上,還能運用在做產(chǎn)品上。因此,我們可稱之為“底層邏輯”。
那么,還有什么能被稱為“底層邏輯”呢?
比如,物理學中的“能量守恒定律”也是一個底層邏輯,它是隱藏在萬事萬物能量轉化背后的那個根本性的道理,不論是熱能、動能還是勢能,都得遵從這一定律。
現(xiàn)在,就讓我們來看看,底層邏輯說的到底是什么?
著名投資人查理·芒格說:“在商界有一條非常有用的古老守則。第一步,找到一個簡單的、基本的道理;第二步,非常嚴格地按照這個道理行事?!?/p>
美國思想家愛默生說:“方法,可能有成千上萬種;而原理則不同,把握原理,你將找到自己的方法。追求方法而忽視原理,你終將陷入困境?!?/p>
作家喬?!た挤蚵f:“無論你學習什么科目,其中最美妙的事是,你不用知道所有的知識點,僅僅需要知道一些濃縮的核心原理即可。而一旦建立起核心原理的框架,學習知識甚至進一步拓展便是輕而易舉的事了?!?/p>
美國橋水基金創(chuàng)始人瑞·達利歐說:“所有一切的運轉,都有賴于深藏其中的原則,也就是一串又一串的因果關系決定了這個世界的走向。如果你探索出了其中的因果關系——雖然不可能是全部,但最好是絕大部分——那么你無疑就掌握了打開這個世界藏寶箱的鑰匙?!?/p>
劉未鵬在他的《暗時間》一書中寫道:“看一個問題的解法,必然要看解法所誕生的過程,背后是否隱藏著更具一般性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原則。否則這個解法就只是一個問題的解法,記住了也無法推廣?!?/p>
商業(yè)顧問劉潤說:“做任何一種商業(yè),都需要找到其最本質的原理?!?/p>
查理·芒格口中的“道理”,愛默生所說的“原理”,喬?!た挤蚵f的“核心原理”,瑞·達利歐所說的“原則”和“因果關系”,劉未鵬所說的“更具一般性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原則”,以及劉潤所說的“最本質的原理”,其實說的都是同一件事,那就是我們這里所說的底層邏輯。
可以說,我們看到的、聽到的世界雖然紛繁復雜、變化萬千,但其背后常常有著如同“看不見的手”一般的“道理”或“邏輯”在指揮著、主導著,而這些“看不見的手”就是“底層邏輯”。換句話說,底層邏輯就是萬千“術”后的那個“道”,也是萬千現(xiàn)象背后的那個底層規(guī)律。
由此,我們得出,“底層邏輯”主要有4個方面的特點:
1.抽象:越抽象的就越在底層;
2.簡潔:“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大道至簡”說的正是事物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規(guī)律往往都是極其簡潔的;
3.動力來源:底層邏輯是各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動力來源;
4.通用性:底層邏輯針對的不是某個特定問題,而是某一類問題或現(xiàn)象,有時甚至能被運用在萬事萬物之上。
那么,為何看透底層邏輯如此重要?
如果說思考問題根源是在尋找導致某一特定問題發(fā)生的根源,那么思考現(xiàn)象背后的底層邏輯就是在尋找某一類問題或現(xiàn)象之所以出現(xiàn)的普遍根源。因為底層邏輯是藏在萬事萬物背后的那個不變的規(guī)律,所以我們找到了它就等于是擁有了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本領。同時,因為底層邏輯是各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動力,因此一旦理解了底層邏輯,我們對于諸多現(xiàn)象的理解也會變得容易許多。
所以,思考普遍問題或現(xiàn)象背后的底層邏輯,能讓我們擁有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本領,在看問題時變得更加通透和準確,成為“半秒鐘看透問題本質”的頂尖高手,從而擁有“開掛”的人生。
(摘自天地出版社《直擊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