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紅色基因作為先進思想文化因子的高度凝練和升華,已然深深地融入中華民族的靈魂血脈之中。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實驗小學萬江分校自建校起,就高度重視師生道德培育,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并于2018年率先成立“紅色基因課程研究中心”,旗幟鮮明地開展各項激活紅色基因的活動。
一、筑牢語文課本里的紅色教材
從2017年9月1日起,義務教育起始年級統(tǒng)一使用教育部統(tǒng)編語文教材,突出加強革命傳統(tǒng)教育。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小學階段有關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文章有四十余篇。學校應充分利用好課堂主陣地,用好紅色教材,講好紅色故事,讓學生從革命精神中感知責任與使命,在歷史坐標中構筑時代擔當。
1.體現(xiàn)思想性
《王二小》《小英雄雨來》《黃繼光》《狼牙山五壯士》這些經典的課文又回來了。這些存在于不同學段的故事,雖然主人公年齡不同,所處年代不同,但他們身上不怕流血犧牲的獻身精神和堅定的愛國主義信念卻是相同的,它們將為成長中的學生進行精神“補鈣”。
2.體現(xiàn)針對性
教材中有孫中山小時候冒著被私塾先生責罰的危險也要《不懂就問》的故事;宋慶齡小時候放棄了去朋友家玩,也要獨自一人留在家中等小伙伴,因為《我不能失信》;毛澤東即使身為國家主席,借閱的字帖也要《到期歸還》。這些故事主人公身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品質,對正處于“拔節(jié)孕穗期”的學生將產生正面影響。
3.體現(xiàn)親和力
《難忘的潑水節(jié)》講述了周恩來總理與傣族人民載歌載舞,共度佳節(jié)的情景;《鄧小平爺爺植樹》講述了鄧小平同志在北京天壇公園和大家一同參加植樹節(jié)活動的情景。這些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從烽火硝煙中走來,曾經領導新中國走向一個又一個勝利,也曾作為人民的一員共享著和平安寧的生活。語文教材中這些鮮活生動的紅色故事,會促進學生從感性認識走向理性思考,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此外,為落實《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學校與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廣播傳媒中心聯(lián)合開發(fā)了校園紅色讀本《總書記點擊的經典詩詞》及系列短音頻產品。讀本里包括新聞回放、總書記點擊、聲音速遞、讀一首小詩、認識一位詩人、走進一個故事(走進一段歷史)、欣賞一種意象、體會一重境界等模塊,再加上小鏈接、小貼士等,使之更適合校園里的閱讀。此讀本也成為學校開展小學思政課創(chuàng)新實踐研究的內容之一。
二、開發(fā)一本“爾欣精神”紅色教材
在學校開展的“尋訪活在紅色精神里的中國人”活動中,學校找到了徐爾欣老人。幼年時,她見證了其父協(xié)助國際友人在南京大屠殺期間設立江南水泥廠難民區(qū),保護兩萬多難民的歷史;工作后,她參加過抗美援朝醫(yī)療隊,參加過農村醫(yī)療隊;當丈夫受到不公正待遇被隔離審查時,她以一己之力撫養(yǎng)著兩個女兒。后來,她在勞動工作中受傷,導致終身殘疾。即便如此,她仍堅持認真工作,臨近退休還積極參與了院志的編撰。
學校將徐爾欣老人向校圖書館的捐贈作為啟動資金,成立了“爾欣”基金,并收集整理徐爾欣老人的故事,編寫了《我們與爾欣》《爾欣與我們》紅色讀本,使學生從中倍受鼓舞。
三、尋訪一批“身邊的爾欣”紅色教材
在學校開展的尋訪“身邊的爾欣”活動中,學生們尋訪了很多普通人:已經85歲高齡,但仍然在為建設新農村而四處奔波的農民吳隆仁;年輕時每年都被單位評為先進工作者,退休后發(fā)揮余熱,到養(yǎng)老院去照顧老人的周蘭英;工作耐心細致,用心解答每個學生的問題,又無私奉獻的教師李曉紅……這些普通人,有的是尋訪者的家人,有的是尋訪者的朋友、鄰居。雖然他們的職業(yè)不同、年齡不同,但都是學生身邊熟悉的人,而且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中國共產黨黨員。他們立足普通崗位的平凡事跡,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xiàn)。從他們的身上,學生可以深刻感受到普通勞動者身上的一份責任,一份使命,一份擔當。
四、探尋一組“紅色基因代碼”紅色教材
以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以及《江蘇省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方案》精神為指導,學校利用假期開展研學活動。學生們從南京出發(fā),研學腳步到達了江蘇、安徽等多地的革命老區(qū)和紅色圣地。學生通過身體力行、體驗探究去了解歷史,了解紅色基因,從革命精神的源頭汲取勇氣和動力。同時,他們還通過一個物件、一張照片、一首詩詞、一座橋梁、一個故事,將自然體驗、歷史文化、科技創(chuàng)新、社會考察相結合,在“行走的課堂”中了解新江北,了解長江流域,了解中國,探尋“紅色基因代碼”。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70周年的契機,學校還開展了“共和國是紅色的”系列主題教育活動,使學生獲得與歷史對話以及與家國感應的能力。
五、放大一部“紅船微博館”紅色教材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光明日報》發(fā)表文章《弘揚“紅船精神” 走在時代前列》,首次提出并闡釋了“紅船精神”,指出“紅船精神”正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形成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革命精神,無不與之有著直接的淵源關系?;诖耍瑢W校在踐行紅色基因文化研究的過程中,萌生了籌備校園“紅船微博館”的想法。
“紅船微博館”按照“復興之光聚一舟”“生死存亡系一舟”“星星之火旺一舟”“武裝斗爭強一舟”“遵義曙光亮一舟”“同仇敵愾擁一舟”“百萬雄師駕一舟”“當家作主仰一舟”“振興中華筑一舟”的順序,引領學生追尋紅色記憶,重溫黨的光輝歷史,了解紅色政權、新中國的由來,從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一艘紅船,它代表的是一種信仰,是一份傳承,更是一份守望,要讓“歷史”成為最好的教科書,讓“紅船”在校園里再起航。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調研時強調:“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據(jù)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強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薄胺N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yǎng)其心。”學校將繼續(xù)創(chuàng)優(yōu)紅色教材,激活紅色基因,做好學生“心學”這門課程。
參考文獻(編者略)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