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tài)度、能力和方法,它是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也是近幾年高考考查的熱點之一。歷史概念是歷史解釋的重要組成部分,循此思路,歷史概念便順理成章地成為高中歷史學習和高考考查的重點內容。遺憾的是,對于諸多重要概念,教材并沒有進行詳細定義和解釋,以至于廣大師生對相關重要概念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出現了師生對重要概念理解不清的不良傾向。因此,對一些重要概念進行梳理和厘清實屬必要,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僅以中國古代史為例,淺談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探索,希望對廣大師生的備考提供啟示和借鑒。
有些概念表面上是完全不同的,但實際上存在著緊密的內在聯系,如分封制與宗法制。首先,筆者設計了如下情景:
材料9 月12 日是中國歷史上齊國開國國君、齊文化奠基者姜太公的誕辰日,來自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及中國各地的姜太公后裔代表,在齊國故都山東臨淄參加紀念姜太公誕辰的祭禮。
請思考:姜太公后裔的祭祖活動與中國古代的什么制度相關?
有學生認為是分封制,也有學生認為是宗法制。這時,筆者并沒有馬上給出正確答案,而是讓學生閱讀教材中關于分封制與宗法制定義的描述,通過閱讀教材,學生不難得出二者的定義。分封制指的是,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廣大地區(qū)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wèi)王室。宗法制指的是,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筆者繼續(xù)向學生提問,二者定義的關鍵信息是什么?絕大多數學生能較好地提取如下信息:前者的關鍵信息是周武王分土地和人民給諸侯,讓他們拱衛(wèi)王室;后者的關鍵信息是父系血緣關系。進而,筆者又讓學生思考例題的正確答案,這時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答案是宗法制。由此可見,通過上述自主學習和筆者的引導,學生可以較好地掌握分封制與宗法制的區(qū)別。
在此基礎上,筆者再讓學生閱讀教材找到二者的內在關系,根據教材“西周實行了與分封制互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宗法制”這句話,學生不難得出“二者互為表里”的結論。這時,筆者順勢提出了如下問題:什么是“表”,什么是“里”?誰是“表”,誰是“里”?在學生思考討論后得出如下結論: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里”,即分封制是根據宗法制進行分封。最后,筆者對此進行了歸納總結:宗法制是分封制實行的基礎,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體體現,它們互為表里,相互依存,成為維系統治階級內部關系,加強奴隸主貴族世襲統治的工具。通過上述方法,既調動了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還提升了學生的分析和思維能力。在高考中也有針對該內容的試題,如:
例1.(2019·全國卷Ⅰ·24)據學者考訂,商朝產生了17 代30 位王,多為兄終弟及;而西周產生了11 代12 位王。這反映出 ( )
A.禪讓制度的長期影響
B.王位繼承方式的變化
C.君主壽命的時代差異
D.血緣紐帶關系的弱化
【解析】根據宗法制的概念,“父系血緣關系”是宗法制的本質和核心,具體而言,有兄終弟及和父子相傳兩種方式,題干前半部分反映了“兄終弟及”,后半部分反映了“父子相傳”,由此可見,王位繼承方式由“兄終弟及”向“父子相傳”轉變,較好地考查了學生對宗法制本質的理解。
有些概念表面上相似,但實際上有本質區(qū)別,如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筆者通過下定義和舉例子相結合的方法,對二者的本質區(qū)別進行了高度概括:君主專制指的是一種以皇帝為中心的決策方式,即皇帝獨尊,皇權至上,它處理的是皇帝與宰相(丞相)之間的關系,如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內閣、軍機處等。中央集權指的是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從中央,它處理的是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系,如郡縣制、郡國并行制、推恩令、藩鎮(zhèn)(節(jié)度使)、轉運使、知州、通判、行省制等。又如自然經濟與小農經濟,筆者采用列表格的方式進行對比,便于學生一目了然地掌握二者的區(qū)別:
再如“海禁”與“閉關鎖國”,筆者采用設問的方式,讓學生討論解決:請從定義、目的、對象、程度、影響幾個方面,比較“海禁”與“閉關鎖國”的不同點。經過討論,學生得出答案如下:①定義不同,“閉關鎖國”是指不與外國往來,包括經濟、貿易、文化等眾多方面,而“海禁”是當時的政府為了禁止私人出海貿易而頒布的政策;②目的不同:“海禁”是為了抵制沿海地區(qū)肆意掠奪的日本倭寇,而“閉關鎖國”是清朝為了抵制國內的反抗勢力,以及可能存在的外來侵略者的威脅;③對象不同,“海禁”主要是針對日本倭寇,閉“關鎖國”政策首先是針對沿海的反抗清朝統治的勢力,后來又用于防范日漸強大的外來勢力;④程度不同,“海禁”主要是限制經濟領域的發(fā)展,規(guī)定私人不得出海進行貿易,但對來華交易的外商沒有限制,同時,對外界的先進技術及物產并未盲目排斥,而“閉關鎖國”政策規(guī)定中國私人不能出海貿易,同時也對外國商人來中國貿易進行了限制,其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經濟、文化、貿易等多個方面;⑤影響不同,“海禁”的實施影響了中國海外貿易的發(fā)展,但相比之下,“海禁”帶來的危害沒有清朝“閉關鎖國”嚴重,清朝的制度、經濟、技術及思想文化都因之遠遠地落后于世界??傊?,通過上述不同的比較,一方面讓學生較好地厘清了類似概念的區(qū)別,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在高考中也有針對該內容的試題,如:
例2.(2019·全國卷Ⅰ·25)漢武帝時,朝廷制作出許多一尺見方的白鹿皮,稱為“皮幣”,定價為40 萬錢一張。諸侯王參加獻禮時,必須購“皮幣”用來置放禮物,而當時一個“千戶侯”一年的租稅收入約為20 萬錢。朝廷這種做法 ( )
A.加強了貨幣管理
B.確立了思想上的統一
C.削弱了諸侯實力
D.實現了對地方的控制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漢武帝時,朝廷制作的“皮幣”定價高昂,但要求諸侯王必須進行購買,顯然,朝廷是在削弱諸侯勢力,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較好地考查了學生對中央集權這一概念的理解。
“重農抑商”對學生而言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熟悉的是,它是中國古代經濟史經常用到的一個概念,但部分教師并沒有將這個概念講全、講透,導致不少學生還存在諸多誤區(qū),具體表現如下:
認為“重農抑商”就是重視農業(yè)、限制商業(yè)。實際上,“抑商”不僅抑制商業(yè),還抑制手工業(yè),而且,抑制商業(yè)和手工業(yè)只是對私人的抑制,官營手工業(yè)和商業(yè)并不在抑制范圍之內。
認為商鞅首創(chuàng)“重農抑商”政策。其實,“重農抑商”政策產生于戰(zhàn)國時代,最早在李悝變法內容中有所體現,隨后商鞅在秦國的變法中第一次明確提出“重農抑商”政策,并以此作為大力推行“農戰(zhàn)”方針的基本內容。
認為歷朝歷代都嚴格實行了“重農抑商”政策。其實并非如此,研究表明,中唐以來,“重農抑商”政策有了某種松動,朝廷實行鼓勵海外貿易和官商分利的政策,于是出現了商業(yè)繁榮和商人地位得以提高的另一番景象,如宋代城市商業(yè)繁榮,城市突破了市坊的界限,形成了“草市—市鎮(zhèn)—城市”的三級市場網絡體系;貨幣領域里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海外貿易十分發(fā)達;統治階級放寬對商人參加科舉考試的限制等。再如明清時期城鎮(zhèn)商業(yè)繁榮,出現了區(qū)域性長途貿易和徽商、晉商等地域性商幫,棄儒從商的人數大增,商人的社會地位明顯提高;明朝中期以后的小說與戲曲,很多都取材于商人,明清著名文士的文集包括很多商人的墓志銘和傳記,而商業(yè)書籍也經常以士商合稱,如《士商類要》《士商要覽》等。這些都可反映出當時從商人數之多,以及文士與商賈之間的密切關系。
認為“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歷史的發(fā)展。關于“重農抑商”政策的評價,應該一分為二地放在具體的歷史背景下分析,在封建社會初期,其對農業(yè)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都起到了積極作用。例如,商鞅變法積極推行“農戰(zhàn)”方針,采用各種手段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鼓勵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從而促進了秦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為后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西漢初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利于漢初經濟的恢復與發(fā)展。但是,到了明清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商品經濟的活躍,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而統治階級依然堅持“重農抑商”政策,把商農發(fā)展對立起來,并在“重農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導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措施,從而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違反了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失去了其產生之初的進步性。在高考中也有針對該內容的試題,如:
例3.(2019·全國卷Ⅰ·27)明中后期,大運河流經的東昌府是山東最重要的棉花產區(qū),所產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攬,沿運河運至江南,而后返銷棉布。這一現象產生的主要因素是 ( )
A.交通方式的變革
B.土地制度的調整
C.貨幣制度的改變
D.地區(qū)經濟的差異
【解析】材料表明明朝中后期,由于區(qū)域性經濟發(fā)展存在差異,跨區(qū)域長途貿易十分繁榮,體現了該時期在“重農抑商”政策背景下,出現了商業(yè)繁榮的景象。
綜上,歷史解釋作為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在二輪復習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應基于歷史解釋素養(yǎng),深化概念辨析教學,以期提高一輪復習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