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軍,李春子,呂 俊
(沈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遼寧 沈陽 110002)
語言承載了一個民族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在全國各地高校中,英語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受到教師和學生的普遍重視。在英語教學中,教學內(nèi)容以歐美文化知識和歐美習俗為主,雖然使學生進一步提高了英語交流能力并開闊了眼界,但是卻忽視了本國文化的獨特魅力。長此以往,學生在英語環(huán)境中會受到外來文化影響,忽視本民族文化的溝通與交流,阻礙中國文化走出去,導致文化交流逆差。因此,高校肩負著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的重任,從而彰顯中國文化大國的形象,增強國際影響力。當今世界被普遍使用的語言是英語,發(fā)揚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無疑是通過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大學英語教學必須承擔起提高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英語教師應積極探索相適應的教學模式,將中華文化融入日常教學中。
首先,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對中國文化的教育不夠重視。高校英語教學內(nèi)容中以英美文化居多。英語教師為了使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會向?qū)W生介紹更多的西方文化知識,這種狀況導致中國文化被邊緣化。在高校開設的課程和各種活動中也以英語為主,學生在學習時將學習重點放在西方文化上,從而忽視了中國文化的學習。
其次,英語教學偏向于書面理論知識的傳授,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對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不足,學生的聽力和口語能力較薄弱,缺乏鍛煉的機會。加之存在對中國文化知識儲備和單詞量不足等問題,在與他人實際交流的過程中,無法準確傳達出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交流障礙,中國文化走出去也就無從談起了。
高校英語教師應充分發(fā)掘現(xiàn)有教材中的中國文化知識點,在課堂上針對教材中涉及的文化知識加以拓展和延伸。教師還可以恰當?shù)貏?chuàng)造普及中國文化的機會,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加入中國文化與之對比,使學生增強文化自信,培養(yǎng)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加深學生對中國文化精神的理解。教師可以設計相關課堂活動,開展英文演講、英文戲劇等活動,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鍛煉英語表達能力。例如,在講解莎士比亞戲劇時,英語教師可以介紹一下中國明朝時期的湯顯祖,比較一下同時期的中國文學,并教會學生一些相應的英文表達,增加學生關于中國文化的詞匯量,在理論上增加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可能性。
高校英語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文化交流,只有當學生具有自主意識后,中國文化才得以長久發(fā)展。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平等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使學生參與不同文化的交流。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探索在英語中和在中國文化中的表達方式的異同。如西方的婚禮誓言和中國的古詩詞中對愛情的描寫,幫助學生將古詩詞翻譯成英文,在翻譯的過程中,學生將對中國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和記憶,同時提升自身的英語應用水平和詞匯量,增強學生的自主意識。
在考核學生英語學習掌握情況時,應增加中國文化測評的比重,引導學生加強對中國文化的學習。教師在布置作業(yè)時,可以適當加入中華文化元素,讓學生在作業(yè)中加深學習。例如,教師布置英語作文時,可以將作文題目與中國文化相聯(lián)系,寫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事物和風俗;在練習中英文翻譯時,多翻譯一些關于中國文化的段落;在考試試卷中增加有關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試題。建立完善的英語評價體系,不僅可以達到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的目的,還可以加強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
“中國文化走出去”需要依靠每一位高校大學生,在日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重視中國文化的教授,將英語教學內(nèi)容與傳統(tǒng)文化相結(jié)合,積極探索開辟新的教學模式。完善學生評價體系,培養(yǎng)自主學習和傳播中國文化的意識。同時,高校英語教師應增強自身文化知識儲備,從而提高教學水平,使英語教學的實效性得以高度彰顯??傊?,高校英語教學模式的改變,將極大地提高學生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有利于中國文化的傳播,從而提高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