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莎莎
摘要: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形式,也是幼兒園實施幼兒教育的最主要教學方式。因此本文從幼兒園游戲教學的有效策略研究為研究對象,通過有效分析幼兒園游戲有效的教學措施,從而助力學生發(fā)揮其自主性,從動手、動腦過程中最大化實現(xiàn)幼兒身心全面的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幼兒園;游戲教學;有效策略;教學研究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說過:兒童天性好動,游戲是每一個人兒童時期的主旋律。這一觀點的提出說明了游戲對于幼兒的作用性,那么在幼兒園實施教育活動中應該重視幼兒對游戲活動的需要性,尊重幼兒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從幼兒自身的發(fā)展特點、學習特點、參與活動特點中,挖掘適宜幼兒發(fā)展和貫徹幼兒教育目標的契合點,從而實現(xiàn)幼兒在樂中學、學中樂、樂中長的游戲教育環(huán)境下,最大化全面發(fā)展幼兒的自我個性、自我潛能與自我能力。
一、挖掘民間游戲,拓寬游戲教育的多元化
由于幼兒成長環(huán)境和性格各異的基礎上,其幼兒喜歡的游戲形式都具有較大的差異性。那么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游戲活動的教育性,教師應當豐富游戲素材,積極探索民間游戲素材,實現(xiàn)更好地滿足幼兒游戲個性化需要。例如,北方區(qū)域中具有特色性游戲活動,“打寶”“彈珠”“夾彈子”等民間游戲上,特別受到男孩子的喜好。特別是“打寶”游戲,幾個卡片或者樹紙張折疊的三角,幼兒們三五成群,積極投入其中,幾乎呈現(xiàn)百玩不厭的表現(xiàn)。這個過程中為了更好地理解游戲的特質和找到結合教育性的契合點,分析發(fā)現(xiàn)有的幼兒喜歡這類游戲是喜歡卡片的圖案,圖案來自動畫片的各種人物?;蛘呤怯械挠變菏呛脛傩膹娏?,彰顯出該時期幼兒的競爭心理。那么這些活動上我們可以在幼兒一日教育活動中,依據(jù)這些民間游戲具有便攜性與操作性,教師可以將這些小游戲穿插各種主題教育活動中間,這樣能夠更好地保證幼兒可持續(xù)保持良好學習狀體。或者是以小組的形式開展這些民間活動,三五成群的組成一個小隊,在小朋友之間的協(xié)助上,獲取游戲的勝利,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滲透口語表達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的初步教育培養(yǎng),從而真正做到以教師游戲開展的豐富性,最大化滿足不同幼兒的游戲需要,使得幼兒養(yǎng)成積極參與各類教育活動的習慣,這也更好地保證教師各類教育活動的順利開展與落實。
二、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給予幼兒自主選擇機會
我們應該弱化教學目標預設的模式,因為在幼兒參與各類教育活動中他們的學習方式是具有非常大的隨機性和意外性,往往預設的教育目標,在實施過程中總是產(chǎn)生一定的偏差,同時也將教師實施方式進一步的固化。那么我們應該尊重幼兒主體地位基礎上,把選擇權交付幼兒,教師做好一個引導者、組織者、糾正者的角色,從而靈活化實現(xiàn)達到自我的教育目的。例如,今天你們想玩什么游戲,以此類推的提問,使得幼兒覺得游戲是自己的,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活動方式,雖然這里可能出現(xiàn)重復玩過的游戲,但可以保證這些都是幼兒鐘愛的。我們則充分滿足幼兒的需求性,這樣的活動開展導入會更加激發(fā)幼兒的參與性。其次,我們讓幼兒選擇玩什么,但是我們教師應該充分挖掘一個游戲的多種玩法,從體驗上促進幼兒選擇教師為大家提供的新玩法。如,游戲“夾球越障礙物”過程中,不同學生提出我要用雙腳跳,我要用單腳跳,各類方式都有。那么這個過程中教師不應該壓抑幼兒的想法,鼓勵他們所有方式的呈現(xiàn),但是教師要做好,我們應該用哪一種方式才能更加迅速達到終點那。隨著幼兒的體驗過程中得出雙腳跳才是最為合適的方法。這樣我們能夠保證幼兒創(chuàng)造性思維發(fā)展,也帶領幼兒懂得去反思去總結的思維形成,從而真正實現(xiàn)游戲與教育的雙贏。
三、游戲活動中教師指導思路的反思
游戲中幼兒是主體地位,充分加強幼兒控制游戲活動的理念滲透,自主決定方式的開展過程。但是我們應該考慮到自主決定開展對立面,一定會產(chǎn)生更多意外化因素,也許這個因素是教育的驚喜,也許可能是教師的驚嚇。那么尊重幼兒主體地位,開放性教學策略,不意味著教師的完全放手。因此教師的指導定位,是不控制幼兒所想,而是誘導幼兒良好人格品質、各個能力領域的發(fā)展。教師應該做到我們不代辦、不主導,我們更像游戲中一個排頭兵,我先做,你先學,我優(yōu)秀,你模仿的教育狀態(tài)出現(xiàn),我們更是游戲活動的幼兒的大朋友,當幼兒出現(xiàn)各類的矛盾、各類的游戲難題,我們應當減少干預性解決策略,增加游戲性解決、游戲性言傳身教,比如,幼兒之間發(fā)生游戲材料的爭搶,教師自然需要一定干預,那么干預策略的切入,自然反應到各類游戲材料的趣味提供、游戲形式的多樣變化吸引上,如教師向幼兒一一說明與分享,各類材料的新穎性與新玩法,分散注意力,增強幼兒對游戲材料興趣。再如,游戲形式中我與另一個幼兒,表演了游戲爭搶戲碼,其中以教育引導的形式,開展了分享化、交換性的游戲材料,共同分享了彼此的游戲方法獲得更好地愉快體驗性,這樣即達到各類矛盾解決,也使得幼兒發(fā)現(xiàn)新的游戲領域和明白懂分享、共攜手才能更好地玩游戲形象化認知。
總而言之,教育不是代替性、強勢性、生硬性引導。而是切合幼兒興趣和分析幼兒的興趣點,進而在師生共同參與游戲活動中促使幼兒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性的玩游戲,從而在游戲活動中也實現(xiàn)游戲教育價值和推動幼兒達到身心健康發(fā)展、能力全面提升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史禧.幼兒園室內游戲組織策略芻探[J].成才之路,2018(36):75.
[2]馬麗花.幼兒園實施課程游戲化項目初探[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12):80.